南唐初的疆域,和杨吴最强盛时没有变化。杨吴是五代十国前期,对中原王朝最具威胁的势力之一,另一为李存勖的晋国(后唐前身)。 杨吴地盘有多大?北以淮河为界,但淮河以北的泗州(今江苏盱眙)、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皆为杨吴控制。西边最远处,控制了鄂州(今湖北武汉)西,然后沿着现在的湖南与江西两省的边界往南划到底。换言之,现在江西省的西、南、东三线边界,就是当时杨吴的南方边界线。然后就是安徽省的皖南部分,以及苏南(不含苏州)。 公元927年,徐温病死,吴王在徐家的操纵下称帝登基,徐知诰被任命为为太尉、中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成长为权倾一国的权相,而其年纪尚不足四十。而摆脱了徐温的桎梏,得以彻底主政的徐知诰,并未继续迫害杨氏老臣,而是对他们加以笼络,并对南下江淮避祸的中原士大夫予以结交,在吴国的框架下形成了自己的小朝廷。 公元937年,时机已然成熟,徐知诰便以齐王的身份,接受了吴帝的禅让,建国登基,国号“大齐”。 此时,五代中的后唐已经亡国,徐知诰就恢复了旧姓李氏,更名为李昪,并将国号更为“唐”,以嗣大唐正统,史称“南唐”。 南唐建立后,李昪志在保境安民,无意去开拓疆域。同时他奉行与邻和睦,致力于化解与吴越的争端。 当然,这并不是说李昪就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事实正是与此相反,他的野心非常大。 李昪奉行的国策,其根本目的是和诸葛武侯《出师表》不谋而合的。现在的休养生息是一种以逸待劳,而“待天下有变”,就派大军北伐中原,一举定乾坤。至于与邻为睦,不过是防止大军北上之时,后院起火罢了。 在李昪当皇帝的七年时间里,南唐毫无进取之心,谁都不打。即使是吴越国库发生大火灾,李昪都没有趁火打劫,反而给吴越送大量财物。 南唐疆域的巨大变化,出现于南唐中主李璟时期,即李昪长子。李璟继承的是杨行密、徐温、李昪三代人打造的无敌江南,实力足以争雄天下。《旧五代史》记载,南唐的地盘东及衢婺,南及五岭,西及湖湘,北及长淮,割据三十多个州,广阔数千里,尽为其所有,近代僣窃之地,最为强盛。 李璟对外扩张的第一战,选择了福建,也就是闽国。 五代十国割据势力形成以来,很少有灭国战,这一战显示出南唐的实力。 下面介绍下闽国。 闽国的统治者来自河南固始,就是王潮、王审知兄弟。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梁太祖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而闽国的辖区,只有福建一个省。 如果论面积,吴越国的基本盘——浙江只有10.55万平方公里,而福建有12.4万平方公里,但是吴越国却公认的强于闽国。吴越国面积不大,但人口稠密,仅州就有杭州(国都)、苏州、湖州、越州(绍兴)、明州(宁波)、睦州(建德东)、婺州(金华)、衢州、处州(丽水)、台州、温州。其中,苏州是秦汉隋唐以来的东南一线大郡,《新唐书》记载人口为63万,杭州58.5万,湖州47.7万,越州52.9万,明州20.7万,衢州44.4万,处州25.8万,婺州70.7万,温州24万,台州48.9万,算一下这得有多少人口了?在古代,人口是衡量一个王朝(势力)实力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准。 闽国是历史上少有的全部疆域在现今一个省内的。吴越国也接近这个标准,但吴越国控制着苏州(含上海),而闽国的疆域和现在的福建省辖境基本重合(含厦门对面的岛)。闽国共有五州:福州(长乐府)、建州、汀州、泉州、漳州。 泉州和漳州位于东南沿海,但在闽国的版图上地位却非常高,尤其是泉州。泉州是五代十国时期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很多外国商人都来泉州做生意。如果拿现在的城市格局来对比,福州相当于北京,泉州相当于上海,漳州相当于广州。 今天的福建经济发达,但是当时闽国控制的福建,在唐朝只有五个州,分别是:东北部的福州,辖今福州市、宁德市。西北部的建州,辖今南平市。西南部的汀州,辖今三明市、龙岩市。东南部的泉州,辖今泉州市、莆田市、厦门市,泉州西南还有漳州,辖今漳州市。 论人口,《新唐书》记载的五州人口,福州7.5万,建州14万,泉州16万,汀州和漳州人口也不多。福建五州人口加一起,都可能还不如吴越婺州一个州的人口多。 说闽国实力弱是有道理的。但是,就是这个较弱的闽国,在豪强林立的十国江湖中,却存在了五十多年(包括入闽未称王时)。闽国最后被南唐所灭,但南唐能灭闽国,完全是闽国内部的兄弟厮杀所致,并非南唐之功。 闽国能在乱世中活下来,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闽国的地理条件,从防守角度看是非常具有优势的。 福建西边的省份是江西。福建与江西之间的界线划分非常简单,以武夷山脉为界,山以东是福建,山以西是江西。福建与江西的边界,基本上就是纵贯了武夷山脉,都不需要人为划界。 武夷山脉全长约550公里,海拔在1000米上下。武夷山脉北起江西、福建、浙江三省交界处(仙霞岭),然后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到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处(莲花山)。 咱们都知道蜀道难,实际上还有一个闽道难。在福建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就是:“蜀道难,闽道比蜀道更难。”从江西去福建,如果不依靠现在交通设施,仅用古代的交通方式,是极为艰难的。其难度,不在陕西进入四川的难度之下。闽道,包括从江西进入福建必经的武夷山脉。 1951年,国家出于各种考虑,准备修建一条从江西鹰潭到福建厦门的铁路。经过多年的艰苦建设,1958年1月,鹰厦铁路正式通车。有了这条铁路,几千年来困扰福建出行的大问题才算基本得到解决。你可以想象,在鹰厦铁路建成之前,由江西进入福建是何等的艰难。 明末清初的大地理学家顾祖禹曾驳斥过一个观点,他认为从防守角度,闽道难度不如蜀道。理由是在由陕入蜀的通道中,有很多险关,比如有大名鼎鼎的剑阁关与鹿头关。而福建呢,在武夷山东侧只有一个险要的建州,只要拿下建州,福建就守不住了。 顾祖禹说的有道理,但如果把历史背景放在五代十国,那情况就不一样了。十国时,吴(南唐)控制着江西。虽说吴(南唐)实力在十国中最强,但吴(南唐)的敌人非常多。吴(南唐)北有五代梁唐晋汉周,东有吴越国,南有南汉国,西有楚国,东南有闽国。吴(南唐)实力再强,也要分兵各处,不可能把重兵都集于江西的武夷山西侧。吴(南唐)最具威胁的敌人是中原王朝,重兵分布在淮南地区,守江(国都在南京)必先守准。 其他的,如吴越国,最危险的敌人是吴(南唐),而不是闽国。再者,吴越(浙江)与闽国(福建)之间也是山连着山,由浙由闽的道路非常难走。比较好走的,是从婺州沿着龙泉溪谷地进入福建西北部的建州,再沿着闽江谷地进入福州。吴越国在公元946年发兵入闽,走的就是这条路线。 楚国实力较强,但与闽国不接壤。南汉号称小南强,但南汉最危险的敌人是楚国。楚国最强盛时,势力已达西江,距离南汉国都广州非常近。南汉的重点是防御楚国,不可能有余力进攻闽国。再者,广东与福建之间也是崇山峻岭,最西是武夷山,中间是玳瑁山,东边是博平岭,山险难走。如果南汉军走漳州沿海,地势非常险峻狭窄,不利于大部队行军。 所以闽国的只要能守住武夷山脉,就基本上能阻挡吴(南唐)对闽国的进攻。闽国没有内乱时,吴(南唐)拿闽国是没什么办法的。另外,闽国的东南是大海,这里没有足以威胁到闽国的敌人。闽国可以用有限的兵力布防于武夷山东侧,足以对付吴(南唐)了。 闽国不是亡于南唐,而是毁于内乱,因王氏兄弟自相残杀,国势危如累卵。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年,南唐大军进入福建。闽王王延政不是南唐的对手,没撑多久就在建州(福建建瓯)投降了。闽国灭亡了。 但由于李璟用兵不当,闽国国都福州始终没有打下来,最终落到死敌吴越的手上。福建五州,南唐最后只得到了建州、汀州,泉州和漳州建立了清源军。 为什么南唐明明灭掉了闽国,却没有能得到其全部领土呢? 在闽国,由于泉州的重要性,能当上一把手的多是宗室近亲。比如泉州刺史王延彬,他在泉州当了17年刺史。原因有两点:一则为他的能力强,二则因为他是闽主王审知的侄子。而在闽国倾覆之际,避免泉州、漳州被南唐鲸吞的一代强人留从效,正是泉州永春人。 留从效仕途一直在泉州本地,在闽国大乱的公元944年,留从效已是散指挥使,是泉州颇有影响力的人物。闽国的拱宸军使朱文进杀掉昏庸的闽主王延曦,自立为闽主。朱文进派心腹黄绍颇来接管泉州,泉州稳,则闽安。留从效不服朱文进,伙同几个心腹,打着效忠王氏的旗号,连夜斩杀黄绍颇。 至此,泉州落到留从效的手中。留从效很有头脑,他知道自己德望还不够,就学曹操,找来闽国宗室王继勋,立王继勋当木偶,自己以都指挥使的身份在背后操纵。此时还有一个排名靠后的都指挥使,就是陈洪进。 朱文进派兵来攻留从效,被泉州兵杀得一败涂地,泉州的局面稳住了。而漳州则在程谟的控制之下(名义上的刺史是王继成),二州皆向新任闽主王延政(王审知子)效忠,其实只是找了个挂靠单位。 闽国灭亡后,留从效操纵王继勋降南唐(漳州同),但依然赏罚自专。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初,留从效认为王继勋的价值已被榨干,就踢掉王继勋,自立为泉州刺史。 南唐主李璟当然想实际控制泉州、漳州(更名南州),留从效肯定不答应,而且要寻找机会控制漳州。当年十月,南唐军驻漳州的将军林赞尧发动兵乱,到处杀人,留从效有了借口,立刻派兵打跑林赞尧。留从效让自己的心腹董思安代理漳州刺史。 但是,南唐在泉州还有驻军,这是留从效的心腹之患。南唐保大五年(947年)三月,留从效趁南唐军占领福州失败之际,办了一场酒席,强逼南唐驻军撤出泉州。至此,泉州和漳州已完全掌握在留从效手中。但是,控制漳州的董思安虽得留从效信任,毕竟是外人,不如留氏家族自己人控制最放心。公元949年,漳州副使留从愿一杯毒酒送董刺史上西天。留从愿,是留从效的兄长。 在名义上,泉州和漳州还挂在南唐名下,可李璟对二州早就无能为力。为了稳住留从效,李璟设清源军,以留从效为节度使,封晋江王,辖泉、漳二州。这就是清源军的由来。 此后,清源军一直在名义上臣属于南唐,直到神武雄略的周世宗柴荣打服南唐,留从效抛弃南唐,向柴荣臣服。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留从效病死。 当时南唐对北宋的威胁还在,所以赵匡胤一直把清源军当成钳制南唐的重要力量。不过,赵匡胤对清源军的内部权力分配并不关注,听话即可。留从效无子,两个侄子,大的留绍錤在南唐当人质,众将就推立小的留绍镃为执掌清源军。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陈桥兵变的泉州版即将上演。张汉思把刚坐上节度使位置的留绍镃推下台,送到金陵交给李煜处置。不过,张汉思只是台面上的老大,清源军实权掌握在陈洪进手上。张汉思不服,想学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请陈洪进吃酒,结果事情泄露,陈洪进逃走。陈洪进随后反击,把张汉思锁在屋子里哭鼻子。 陈洪进控制清源军后,立刻攀附赵匡胤。陈洪进知道宋军早晚要南下,不如早点抱大腿。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被赵匡胤改名为平海军,但地盘不变,依然辖泉州、漳州,共14个县,户口15万。又过了14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四月,陈洪进正式向宋太宗赵光义请降,纳土归降。 因此,南唐虽然没有拿下全福建,也没有得到出海口,但地盘确实扩大了,拿下闽西地区。 李璟是典型的虎头蛇尾,第二次洋相紧接着又出现了。南唐江西部分西边的楚国又发生兄弟内乱,公元951年,南唐大军进入湖南。形势不错,很快拿下长沙,如果李璟不糊涂,南唐的地盘将伸到贵州。可李璟搜刮湖南全境,人称边菩萨的南唐军头边镐又在长沙胡闹,最终把湘人都得罪了。楚国旧将刘言、周行逢,把南唐军全部乱棍打出。李璟折腾一圈,湖南的地盘,一寸也没拿下。 但即使如此,南唐依然保持着大国骨架,有能力威胁到中原王朝。可是,中原王此时已换人了,就是宋朝真正的建立者——千古一帝周世宗柴荣。柴荣要征服天下,必须拿实力最强的南唐开刀,不用李璟出门,柴荣就扛着大砍马找上门了。 后周和南唐的战场在淮南十四州(含泗、海二州),这是中原军队进入江南的必经之地。经过三年苦战,公元958年,李璟被柴荣彻底打服,甚至在文件上称比自己还小5岁的柴荣为父。李璟把江北十四州全部割让给了柴荣,后周的疆域从淮河北岸推进到长江北岸,为北宋灭南唐打下基础。 而南唐的北线则从淮河北岸退到长江北岸,防线彻底崩溃。此时的南唐,只剩下苏南(不含苏州)、皖南、江西、闽东,比吴越大不了多少。从此,伤筋动骨的南唐再无争夺天下的可能,只能混吃混喝,等着最后那一刀。 公元961年,李璟在南都(江西南昌)含恨而死,词帝李煜即位。如果换了个有作为的皇帝,也许南唐还能撑下来,可李煜是文艺天才,政治昏君,不停的自毁根基。直到公元975年,一切都结束了,作为俘虏的李煜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然而,宋灭南唐之战最终拉开了序幕。 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十八日,赵匡胤命颍州团练使曹翰奔赴荆南,充当灭唐先锋,拉开宋灭南唐之战的帷幕。 然后从九月二十一日开始,赵匡胤水路并进,为李煜准备了五路大军的豪华套餐。 第一路,宣徽南院使曹彬为灭唐主帅,率侍卫马军都虞候李汉琼、判四方馆事田钦祚,统领荆湖水军沿长江东下,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以东长江南岸各要地,兵锋直指南唐都城金陵; 第二路,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为副帅,率侍卫步军都虞候刘遇、东上合门使梁迥等,领军奔赴荆南,向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集结,直抵江边,然后待命。 第三路:命京都开封的水军沿汴河而下,经大运河取道扬州入长江,再向东去汇合吴越军队攻取润州,迂回到东边去威胁金陵; 第四路: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为升州东南面行菪招抚制置使,率吴越军数万水军自杭州北上,先攻击南唐的常州,然后迎接开封水师,挺进金陵。 为了指导吴越水军灭唐工作,赵匡胤特意派客省使丁德裕率一千多禁军,担任前锋兼监军; 第五路:命黄州刺史王明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牵制武昌、湖口方向南唐援军,王明是个文官,虽然在潘美灭汉时,他在贺州城下有着亮眼表现,赵匡胤还是有些不放心,再次发挥参谋长本色,面授机宜。 大军集结完毕,随时准备开打。五路大军,有如泰山压顶一般,扑下了南唐。 这一战,宋朝呈压倒性优势,宋朝上下没有多少人担心此战的结果。 守江必守淮,南唐没了淮河防线,一条长江还能救得了南唐吗? 宋朝已经先后平定荆湖,灭后蜀,亡南汉,有了丰富的灭国经验,此战必胜! 这时,赵匡胤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师出无名,于是九月二十二日,赵匡胤在卢多逊的建议下派左拾遗、知制诰李穆出使南唐。 李穆出使意思很简单,再次诏李煜来开封。 宋朝大军已经出动,是战是降,全在李煜一念之间。 事到如今,没什么好说的,李煜要降早就降了,哪还会等到现在。 最终,李煜在宰相陈乔和清辉殿学士、右内史舍人张洎劝说下,拒绝了入朝之请。 诚如陈乔、张洎所言,李煜一旦入朝,就别想回来了,到时候无颜面见李璟在天之灵,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好了,这下赵匡胤有借口了,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只有开打了,赵匡胤以李煜“倔强不朝”为借口,正式宣布讨伐南唐。 九月二十九日,赵匡胤以太子中允、知荆湖转运使许仲宣兼任南面随军转运使事,负责大军后勤运输。 宋灭南唐之战,一触即发。 十月十日,十月十二日,赵匡胤两次亲至迎春苑,登上汴堤,进行最后一次水战演习,也是赵匡胤为大军饯行的最后一次特别节目。 临行前,主帅曹彬率诸将向赵匡胤请辞,赵匡胤对曹彬说:“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略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须急击也。” 赵匡胤给了曹彬绝对的信任,交代道:此次灭唐之战,一以委卿,你记住不要杀害无辜,最好是迫使李煜投降,你不用着急,慢慢打。 说完,赵匡胤还给了曹彬尚方宝剑——“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 也就是说,全军上下自副将潘美而降,曹彬都可以先斩后奏,完全可以随时斩杀了他们。 此话一出潘美等人闻言大惊失色,所有人的性命都捏在了曹彬之手。 曹彬的权力是此前慕容延钊、王全斌、潘美等灭国主将都未曾获得过的权力。 赵匡胤看中的就是曹彬仁厚的性格,他不想让南唐成为第二个后蜀或者是南汉,他需要曹彬最完整的收复南唐! 这是对曹彬的信任,更是对潘美等人的警告,谁要闹出个幺蛾子,军令如山,绝不容情! 十月十八日,曹彬正式发兵! 十月二十五日,曹彬率军自蕲阳过江,攻破峡口寨,下一站就是南唐军事要镇池州! 一直到这时,南唐上下其实还不知道宋朝大军已经打响了灭唐之战。 是不是不可置信?然而这是事实。 就在曹彬向赵匡胤辞行这一天,李煜还派自己的弟弟江国公李从镒和水部郎中龚慎修带着贡二十万匹帛、二十万两白银,再次进入开封,向赵匡胤朝贡。 赵匡胤全部扣留,并封锁了消息。 此时的李煜还在等弟弟回报好消息呢? 远在金陵的李煜不知道大难临头,地方守将也不知道。 当南唐池州守将戈彦发现宋朝大军,他的反应是主动打开了城门,捧着大批酒肉出去欢迎并犒军。 很奇怪吗?他这是要叛变投敌吗?并不是! 在此之前,南唐军队就是这么干的,宋军一来,南唐守军,除了坚壁不出,就是犒赏宋军。一般情况下,宋军在吃喝一阵之后,就会打道回府。 戈彦对这一套很熟练,他以为这一次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 但这次真的不同了,往常奏效的犒赏此时没有任何用处,宋军一拥而上,直奔池州城门而去。 戈彦这才明白过来,宋军这是玩真的,大战爆发了! 戈彦明白得太晚了,说实话,就算他提前知道宋军来袭,他也挡不住。 这下他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更挡不住。 于是惊慌失措下,戈彦能做的最大程度的反抗就是开溜跑路,留着有用之躯,告诉李煜,宋朝大军来了! 于是,戈彦没有做任何抵抗,弃城而逃! 闰十月初五日,曹彬兵不血刃拿下池州。 闰十月十三日,曹彬在池州东北一百四十多里的铜陵遭遇了南唐第一次反抗。 一战下来,曹彬大胜,生擒八百多唐军,缴获两百多艘战舰。 闰十月十八日,曹彬大军抵达当涂,当涂守将魏羽不战而降,与此同时宋朝水军拿下芜湖,大军屯集采石矶。 采石矶是长江翠螺山边的一处悬崖,突兀江心,绝壁凌空,扼据长江咽喉,是长江一处天险,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名矶。 但说实话,这样的天险对于曹彬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曹彬可是参加过灭蜀之战的,与四川天险相比,采石矶又算得了什么? 闰十月二十三日,曹彬正面强攻采石矶天险。大败南唐两万多人,生擒杨收、孙震等千余将士,此外还有三百多匹战马,嗯,南唐本不产马,这些都是赵匡胤每年赐给李煜的,此时全部物归原主。 于是,自开战以来,宋朝大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 一直到十一月初一日,宋军才遭遇了一次小挫折,潭州方面的宋军在攻打江西萍乡(这也是食堂家乡)时,被当地守将刘茂忠击败,刘茂忠因为此战有功,晋升为袁州刺史。 但这对于宋军来说只是一场小败,萍乡位于江西最西,紧挨湖南,是南唐边陲之地,宋军在萍乡的失利不会影响大局。 真正吸引双方目光的还是采石矶。 然而令南唐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曹彬没有趁胜追击,就此渡江,而是退兵了,曹彬直接撤回了长江北岸,退到了石牌镇(今安徽怀宁)。 还没等南唐琢磨过来,曹彬又从石牌镇奔赴采石矶,开始在采石矶搭建浮桥。 在采石矶搭浮桥?自古以来就没人这么干过!长江边上的人都知道,滚滚长江的冲击力有多可怕。 长江江面足足有几百米宽,湍急的水流足以冲垮一切浮桥,采石矶这地更没法搭浮桥。 宋军这是怎么了?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长江突破口这么多,为什么非得从采石矶突破? 对岸的李煜搞不明白,他去问张洎,张洎回答说,我翻遍史书,都没看到有人干过这样的事,他们一定不会成功。 李煜深表认同,道:“吾亦谓此儿戏耳。” 于是他趁着宋军瞎忙活的功夫,派镇海节度使、同平章事郑彦华率一万水军,天德都虞候杜真率一万步军准备抗击宋军。 李煜信心满满,告诫他们说:“两军水陆相济,无不捷矣。” 然而仅仅三天后,李煜就傻眼了,宋军浮桥搭建成功,史称这浮桥“不差尺寸,王师过之,如履平地。” 宋军是怎么做到古人没能做到的壮举?原因很简单,赵匡胤得到一位能人异士的帮助。 这人叫樊若水,又作樊若冰,后改名樊知古,池州人士,祖上是南奔的北方人,祖父当过南吴县令,父亲也当过南唐县令,但他本人屡试不第,而后他亲自写信给李煜,详细阐释他对时事的看法,但南唐政治之黑暗,注定樊若水无法出人头地。 报国无门、当官无路的樊若水,一气之下想转投宋朝。 可他又不是什么大官,就这样投奔宋朝没什么意思。 于是他来到采石矶,每天划船打鱼,但他打鱼很奇怪,只是趁着小船,时不时往江心扔下鱼线,来回往南北两岸折腾。 折腾了几个月了,他满意的去了宋朝。 开宝三年(970年),他给赵匡胤写了封信,信中说他有办法攻灭南唐,然后他将自己在采石矶打鱼几个月的心得上书告诉了赵匡胤。 原来樊若水在采石矶不是打鱼,而是测量水位,制定在采石矶搭建浮桥的计划。 结果他成功了,他真的可以在采石矶搭浮桥。 赵匡胤得到此人后,如获重宝,马上任命他为舒州团练推官。 后来赵匡胤一声令下,又让李煜把樊若水的家属送到了宋朝,解决了樊若水后顾之忧。 接到命令的李煜满头雾水,这才想起国内有这么个不起眼的举人,都消失几年了。 李煜没在意,马上把樊若水的家人送到了开封。 李煜怎么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樊若水打开了宋灭南唐的大门。 此时樊若水正担任太子右赞善大夫,随军出战,因为他是池州人,成为大军向导,带领曹彬攻克自己的老家池州,随即担任大宋池州知州,而后又指导曹彬搭建浮桥。 于是,在樊若水的谋划下,长江江面上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却能稳稳托住千军万马迅速通过的浮桥。 采石矶浮桥一搭建成功,宋朝大军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从采石矶渡江而过。 李煜如梦方醒,知道大事不妙,马上就给吴越国主钱俶写了封信。 信中说道,“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明天子一旦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道理说得很明白,言简意赅,南唐和吴越也是唇亡齿寒,李煜要是完蛋了,钱俶也跟着完蛋。 李煜深信钱俶见信后立即就会撤兵,转而和自己联合对抗赵匡胤。 这么浅显的道理,钱俶懂吗?懂,非常懂。 钱俶此时正跟随宋朝大军作战。 后来他在攻打常州时,他的宰相沈虎子对他说:“江南,国之藩蔽。今大王自撤其藩蔽,将何以卫社稷乎?” 南唐就是我们吴越的藩蔽啊,你要帮宋朝灭了南唐,将来宋朝要来灭你,你凭什么抵抗宋朝? 钱俶听完后,觉得沈虎子说得很对…… 然后他把沈虎子给贬官了。 唇亡齿寒的道理钱俶是懂的,但他更懂死道友不死贫道的道理。 他是一个比李煜舔得更彻底的癞皮狗,赵匡胤又不是灭吴越,急什么?自己要是去帮赵匡胤,赵匡胤就该灭他了,到时李煜会救他吗? 于是,此时当钱俶接到李煜的信后,他把这信原封不动的交给了赵匡胤。 李煜很纳闷,钱俶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 很快他反应过来了,四年前他也曾做过一样的事! 他给刘鋹写了劝降信,并把刘鋹给他的信转交给了赵匡胤。 风水轮流转,这都是报应,他怎么对刘鋹,钱俶就怎么对他,这可不是报应吗? 李煜摇头苦笑,事到如今,也只能尽力抵抗宋朝大军了。 但是显然,曹彬会让李煜的抵抗变得徒劳无功。 十一月十五日,宋军大将李恕击败南唐三千鄂州水军,缴获战舰四十余艘。 十一月二十日,曹彬在新林寨击败数千唐军。 十一月二十八日,曹彬渡过长江,迎面而来的是杜真率领的一万步军和郑彦华率领的一万水军。 他们的任务是要在以最快的速度毁掉曹彬搭建的浮桥。 南唐人很清楚的知道,只要采石矶浮桥还在,自己就得承受宋军潮水一般的猛攻。 可惜的是,当初柴荣攻打南唐,南唐大军无法毁掉后周大军的浮桥,此时他们也无法毁掉宋朝大军的浮桥。 一场血战下来,杜真步军大败,而郑彦华更是被吓破了胆子,直接见死不救,脱离了战场。 被李煜寄予厚望的两支大军就这样败了,采石矶彻底落入宋军之手,南唐国都金陵将直接承受宋朝大军的打击。 十二月,惊慌失措的李煜赶紧下令金陵戒严,并下令不再用开宝年号,自己不跟赵匡胤混了,拒绝奉宋朝正朔。 与此同时,李煜听从张洎、陈乔的计策:坚壁清野,募兵屯粮,从城内守军中分出近十万之众,前依秦淮河,背靠金陵城,据水列阵。 而后李煜把金陵守城的重任交给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 皇甫继勋是出身将门,还记得皇甫晖吗? 当年滁州大捷,赵匡胤生擒的那个皇甫晖就是皇甫继勋的父亲。 别看皇甫晖被赵匡胤给生擒了,但他是五代名将,是南唐一个传说。 虎父无犬子,南唐上下都期待着皇甫小将军的表现,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力挽狂澜。 而李煜则躲在后宫里与他的小周后卿卿我我,风花雪月,与和尚道士们诵经念佛,希望漫天神佛能庇佑他度过亡国危机。 可神佛真能庇佑他吗? 显然并不能,很快宋朝大军再添胜绩。 十二月初四日,汉阳兵马监押宁光祚在长江北岸击败南唐三千鄂州水军; 十二月十六日,钱俶率兵围困常州,俘获南唐二百五十将士; 十二月二十日,吴越大军拿下利城寨,破南唐三千余人马,生擒六百余人; 十二月二十三日,曹彬在新林港口大破南唐大军,斩首二千级,焚战舰六百余艘; 十二月二十八日,钱俶在常州城北大破南唐一万多援军。 开宝八年(975年)正月初三日,大宋新任池州知州樊若水在池州击败南唐四千兵马。 正月初八日,王明派兵马都监武守谦等人领兵渡江,在武昌大败一万唐军,拿下樊山寨。 同日,行营左厢战棹都监田钦祚领兵在金陵外围的溧水击败一万多南唐大军,阵斩都统使李雄。 正月十三日,樊若水派兵马监押王侁(王朴之子,日后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领军在宣州击败四千多唐军。 水陆并进的五路宋朝大军,就像天罗地网一般,覆盖了南唐每一寸土地,然后四面开花,打得南唐毫无还手之力,但宋军都打击中心只有一个,就是南唐国都金陵城。 只要拿下金陵城,不管李煜的才华比孟昶、刘鋹等人有多高;不管李煜作的词有多好;不管李煜诵经念佛有多虔诚,他都得接受亡国的命运。 开宝七年(974年)九月,赵匡胤发动灭唐之战,五路大军泰山压顶搬直扑南唐而去。 开宝八年(975年)正月,宋朝大军一连串的攻击已经扫除了金陵外围,金陵城已经赤裸裸的暴露在了曹彬等人的眼前。 正月十七日,暂时休整几天的宋朝大军在曹彬一声令下,拉开了强攻金陵的序幕。 首先登场的行营马军都指挥使李汉琼。 这家伙是个有勇有谋的猛将,当时正是深冬季节,北风凛冽,他率部渡过秦淮河,然后取来一艘超级巨大的战舰,里面装满了芦苇……什么也不用多说了,在熊熊烈火中南唐的水寨片刻之间就灰飞烟灭。 紧接着出场的是潘美,南唐水寨虽然被李汉琼给烧了,但南唐仍有背城而阵十多万大军。 而宋军还没有准备好船楫,大军无法渡河。 潘美不管,顿喝道:“美提骁果数万人,战必胜,攻必取,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 说完,他身先士卒,泅水过河,大败南唐军。 宋军后续部队沿采石矶浮桥源源过江,南唐军为夺回浮桥,溯流而上。 潘美紧急回军与战,大胜,活捉带头烧桥的神都军头郑宾等七人。 而后曹彬又下令,再次对金陵城外围进行扫荡,拔掉金陵城外所有防御点。曹彬要开始围城了。 神奇的是接下来几个月内,曹彬并没有对金陵城展开猛攻,有的只是几次零星的战斗,杀敌也不过几千几千。 宋军将士眼珠子都杀红了,就等着曹彬一声令下,冲进金陵城,活捉李煜,立下灭国奇功,但曹彬不为所动,并没有下达总攻命令。 包括潘美在内的所有人都不敢问为什么,更不敢私自攻城! 没办法,赵匡胤在战前已经给曹彬尚方宝剑,一句“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让曹彬有了先斩后奏的权力,谁敢对曹彬命令有半点质疑,曹彬就能当场杀人。 为什么曹彬会做出如此奇怪的选择呢? 原因很简单,曹彬知道赵匡胤出动五路大军,南唐必死无疑,此战曹彬的功劳不在灭唐,而在让赵匡胤最完整的接收南唐全国。 赵匡胤绝对不想把最为富庶的南唐闹成后蜀、南汉那样,为此赵匡胤完全可以多等些时间。所以赵匡胤才会说“不须急击也”。 曹彬领会了赵匡胤的作战意图,对金陵基本围而不打,只是采取围城打援的策略,榨光南唐所有反宋力量。 金陵城内的李煜知道这个情况吗? 宋朝大军,兵临城下,他是在城中想着怎样迎敌?还是躲在后宫罗绮深处美人怀中,瑟瑟发抖,惶惶不可终日呢? 对不起,都不是! 因为李煜以为张洎的坚壁清野四字方针起了神效,只要守住了金陵,时间一长宋军就会退兵。 李煜真的相信了,他把政事交给了陈乔、张洎、徐元楀等人,让他们在澄心堂处理政事,由此导致政令不出,李煜对外边的情况,一概不知,就连宋朝大军围困金陵城几个月了,他都不知情。 他只是躲在小小的后宫里,自成一方天地,每天和一些和尚道士诵经讲易,高谈高谈阔论,不恤政事,完全没有感受战争的紧张气氛,他甚至还有心情在这年二月举行了一次科举。 整个南唐录取了九十三人,李煜在这年就录取了三十人。 而防御宋军的军事重任他则交给了皇甫继勋者。 李煜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兵权给了皇甫继勋他就不管了。 李煜又怎么能想到皇甫继勋是个投降派,他早就想劝李煜投降,只是不敢开口。 每次和人商讨军务,他都会说:“北军强劲,谁能敌之!” 一听说,南唐大军打了败仗,皇甫继勋喜笑颜开,笑道,我早就知道我们打不赢,看,果然输了。 最夸张的是,他的偏将想招募敢死队反攻宋军,皇甫继勋不仅不同意,反而会将这人鞭打一顿。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煜又过了几个月的平静时光。 一直到这年五月,宋军围困金陵都快半年了,李煜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走出了后宫,想去城墙上看看。 俗话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李煜放眼望去,举目所及,宋军营帐无边无际,宋军旌旗漫山遍野,他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李煜知道宋军发动了战争,他也知道从采石矶渡过了长江,但他真不知道金陵城已被宋军团团围困,更不知道外城已经丢了! 李煜马上叫来皇甫继勋,这才知道一直都是这厮隐瞒军情。 温文尔雅的李煜终于发怒了,下令诛杀皇甫继勋。 五个多月来受够了皇甫继勋气的南唐大兵们突然一拥而上,拔刀乱砍,把皇甫继勋当场剁碎,然后分吃其肉,片刻功夫,皇甫继勋被吃得一干二净。 皇甫继勋是死了,李煜此时除了这座金陵城外,就只有远在湖口神卫军都虞候朱令赟统率的十万军队。 李煜命令朱令赟不惜一切代价冲破重围,带着所有人马火速解救金陵。 什么叫围城打援,打的就是朱令赟这样的援军,朱令赟根本就不敢动,只能爱莫能助。 于是他耍了个小滑头,来了个按兵不动。 这年七月十二日,赵匡胤派李穆送李煜弟弟李从缢回国,降诏催李煜投降,并命诸将缓攻以待之。 事已至此,李煜心中很是绝望,这一次他真的打算投降了。 但陈乔、张洎二人认为宋军攻不下金陵城,很快就要退兵了,打消了李煜准备出降的念头。 这年九月,李穆回转开封,将李煜拒不投降的消息报知赵匡胤。 赵匡胤火了,复命诸将进兵,与此同时吴越军队攻下金陵东方门户润州,与宋军完成合围态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煜决定向赵匡胤使出自己的杀手锏! 李煜的杀手锏是两个人,一个是道士周惟简,一个是修文馆学士承旨徐铉。 两人有个共同特征,满腹经纶,伶牙俐齿,能说会道,李煜和张洎相信他们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谈笑间退却兵锋。 两人成为李煜最后的希望所在,尤其是徐铉更让李煜信心满满,他相信只要徐铉能到开封,必定会劝说赵匡胤打消灭唐之念。 就这样,徐铉带着李煜的希望,带着周惟简还有李煜亲笔书写的十几封信,走出了金陵城。 出城前,李煜对徐铉说:你一去我立即就命朱令贇按兵不动,不让他再来救金陵了。 徐铉不解的问道:我此去未必成功,我们能依赖的就是湖口援军,您为什么不让援军来救。 李煜长叹一声:派你去求和,但又召救兵,你不就危险了吗? 徐铉缓缓摇头,道:请您以社稷为重,置臣于度外。” 李煜当时就哭了,马上要给徐铉升官,徐铉当场拒绝。 十月初一日,徐铉走出重重围困的金陵城,坦然面对宋军的刀枪,从容地说要见宋军主帅曹彬。 曹彬接见问明来意后派人护送他渡过长江,以敌国使臣身份进入开封。 徐铉一到开封,开封城里顿时紧张起来,徐铉博学强辩太厉害了,都怕会在他面前出丑。 有人提醒赵匡胤对此人不能大意,必须要有充足准备。 赵匡胤笑了,他觉得南唐君臣的想法非常可笑,难道自己会因为被问的理屈词穷而撤回大军吗?他觉得大臣紧张过度,三寸不烂之舌难道抵得过千军万马,此时就算苏秦、张仪复生,也改变不了什么。 但赵匡胤好像来了兴致,想见识见识徐铉的威力。 他大笑道:只管把他叫上来,其它的你们不懂。 徐铉走进大宋皇宫,面对着大宋皇帝和文武百官,抬着头,震耳欲聋的说出所有江南人的愤怒:“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 徐铉这话正中赵匡胤要害! 赵匡胤的统一战争,每次出兵都找足了借口,荆湖是对方请求出兵、后蜀是因为勾结北汉、南汉是救民水火。 而南唐呢?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李煜“倔强不朝”。 所有人都在看着大宋皇帝,赵匡胤没有生气,他叫徐铉再走近些,把话说完。 多年来南唐种种委曲涌上心头,让徐铉脱口而出:“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而后徐铉慷慨激昂,说了数百言之多。 但是很不幸,他说得再多,也抵不过赵匡胤一句。 赵匡胤冷冷的回道:“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 是啊,你不是口口声声说李煜对我就想对亲爹一样吗?可世上有父子俩人分家别居的吗?我这个当爹的叫他和父亲团聚有什么不对吗? 徐铉瞬间哑口无言,徐铉没想到自己满腹经纶,竟然意外败给了这出身行伍的强盗皇帝。在徐铉的难堪中,道士周惟简拿出李煜的亲笔信呈给赵匡胤。 赵匡胤看完后,耍了一个更厉害的流氓,他直接回复道:“尔主所言,我一不晓也。” 李煜说的我看不懂!这话太牛了,李煜妙笔生花,写得再好有什么用,赵匡胤一句看不懂就给打发了。 上虽不为缓兵,然所以待铉等皆如未举兵时。壬寅,铉等辞归江南。 十月初四日,徐铉首战失利,只好告辞返回南唐。 此时李煜的最后命运就全都维系在朱令赟在湖口的那十万大军身上了。 十月中旬,拖延了五个月的朱令赟再也没了选择。 朱令赟马上倾巢而出,号称15万大军,坐上能容纳千人的超大战舰及长百余丈的大木筏,顺流东下,直扑采石矶! 朱令赟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利用南唐水军优势,拦腰切断宋军的进退之路,然后才能去金陵拯救李煜。 这正中宋军要害,采石矶的浮桥就是宋军命门! 宋朝大军无论是军队还是给养,都必须通过这座浮桥来实现。 只要毁了这座浮桥,就将解除金陵之围。 朱令赟一来,一直屯驻于独树口的宋军主将王明立即派自己的儿子亲往开封,向赵匡胤求援,要求赵匡胤增造三百艘战舰,增调集重兵拦截朱令贇。 赵匡胤再一次当起了参谋长,亲自指示道:“此非应急之策也。令赟朝夕至,金陵之围解矣。” 这时候造船来不及了,赵匡胤密令王明在朱令贇进兵必经之路的洲浦之间竖立桅杆形状的长木作为疑兵。 果然,朱令赟中计了,他以为前面有埋伏,迟疑了一阵。 就在朱令贇的迟疑中,曹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赶紧派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刘遇率军火速增援。 十月二十一日,王明和刘遇汇合。一刻都没耽搁,立即就向刚刚到达皖口的朱令赟发起攻击。 在宋军的攻击下,朱令赟败下阵来,关键时刻,他下令把大量桐油倒进江中,纵火点燃。顿时一片火海将北方的宋军淹没,宋军马上就支持不住了。 可朱令赟光顾着放火,忘了看风向,突然南风猛地变成了北风,风助火势,火借风力,熊熊大火反而烧向了南唐水军。 接下来没什么好说的,朱令赟甚至都还没能和曹彬大军交手,就被王明和刘遇打了个全军覆没,自己都被生擒。 至此,随着朱令赟全军覆没,李煜最后一点希望破灭了。 此时其实大局己定,南唐丧失了理论上反败为胜的可能了。 但是李煜却仍然不死心,又进行了一次垂死挣扎。 李煜决定派刚刚回到金陵的徐铉再次出使开封,为南唐的生存再进行一次努力。 徐铉将再次和赵匡胤展开一场辩论,李煜以为只要徐铉说赢赵匡胤,就可以度过这场亡国之危。天真至此,实在令人无可奈何。 说实话,整个宋灭南唐之战完全就是一边倒的形势,就是宋军对南唐的屠杀,南唐确实是十国最强的国家,可最强的菜鸡也是菜鸡。 南唐完全不是宋朝的对手,甚至不夸张的说,荆湖、后蜀、北汉、南汉、南唐、吴越联合起来一起打宋朝,宋朝也是大有胜算。 更何况赵匡胤是在收了荆湖,灭了后蜀,平了南汉之后,联合吴越一起对付南唐呢? 因此,整个宋灭南唐之战其实不值一提,反倒是赵匡胤舌战徐铉更有意思。 十一月初三日,徐铉第二次走进开封的大宋皇宫便殿,他将为李煜做最后一番努力。 这次他找到了上次失败的原因,他认为,赵匡胤之所以打南唐,不就是因为李煜没去开封,屡请不朝吗? 于是,徐铉向赵匡胤解释道:李煜是因为病了,这才没能入朝觐见,并非他敢抗拒您的诏令,恳请陛下稍微缓兵,保全江南一方百姓。 伶牙俐齿的徐铉此时已经是近乎恳求,但赵匡胤不为所动。 徐铉不甘心,反复与赵匡胤争辩了四次,最后他终于没法克制自己的怒火,怒火让他克服了对赵匡胤的恐惧,变得“声气愈厉”。 赵匡胤的耐心也终于到了尽头,什么“倔强不朝”,这都是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老祖宗的话就是解释。 无话可说的赵匡胤选择实话实说,他按剑而起,恼羞成怒道:“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理屈词穷的赵匡胤终于承认李煜没有罪过,他终于说出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传世名言。 客观的说,徐铉已经逼得赵匡胤赤裸裸的拿出刀剑,把所有的仁义道德扔在了一边,直言不讳的表明自己要的就是南唐的土地。在两人的争辩中是赵匡胤输了。 可赵匡胤输了辩论,却赢了天下,当赵匡胤想讲理的时候,他会和徐铉辩论;可当他不讲理的时候,徐铉又有什么办法呢? 在此之前李煜、徐铉一直不懂,当赵匡胤撕下了遮羞布,徐铉懂了。 于是,徐铉这位江南才子“惶恐而退”。 于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成为赵匡胤灭唐宣言! 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初三日,赵匡胤和徐铉进行了第二次辩论。
他找来潘美送过来的围城军营地图,慧眼如炬的他马上发现了潘美军营存在一处破绽,赵匡胤断定,南唐人必定会袭营攻打这个破绽。 以潘美的才能,按理说不会留下这么明显的破绽,或许是他故意卖了个破绽,让赵匡胤过过参谋长的瘾,这才是拍马屁的最高境界,当然,也许是潘美真疏漏了。 反正这个被赵匡胤给发现了,他马上命枢密使楚昭辅亲自写下诏书,传令曹彬、潘美做好防备。 十一月十二日,王明在湖口再获大胜,击败一万南唐水军,缴获船只五百余艘,南唐最后一支援军被击败。 十一月十八日深夜,五千唐军真的来夜袭了,赵匡胤又一次证明自己是个出色的参谋长。 显然,有这样的参谋长遥控指挥,南唐的偷袭注定失败。
当将军都要亲自做敢死队,说明金陵城内已经弹尽粮绝了,士兵都快死光了。 宋朝的计划成功了,曹彬故意围困金陵,围而不攻,就是要以金陵为饵,不断的围城打援,不断的给南唐放血,用最小的代价,放光南唐人最后一滴血,将宋朝入城后遇到的抵抗降到最低。 这是金陵城能坚守近一年的唯一原因,不是李煜守住了,而是曹彬根本就没有想速取金陵! 终于,磨到了此时,曹彬觉得时机已经成熟。
十一月二十七日,就是我军破城之日,你自己好好想想。 李煜没办法,只好弃子投降,他回信和曹彬约好,派长子李仲寓先去开封作人质,然后举族投降。 可约好之后,李煜又没做,一直没投降。 曹彬是个大好人啊,显得非常有耐心,每天派人传信督促,并且主动降低标准,李仲寓不必去开封了,只要到了宋军大营,宋军立刻停止进攻。 偏偏李煜把曹彬的宽容和善良当成无能,以为曹彬无法攻破金陵,一直没实现自己的诺言,并没有将宝贝儿子送样宋军大营。 而且李煜找的理由非常烂——我儿子衣服还没准备好,宫中送别的饯行酒还没结束,我要求二十七日再出城。 曹彬都给逗乐了,李煜这小子难道以为拖到二十七日就能躲过一劫?
这一次,李煜直接拒绝回复。 李煜打定了主意,一定要把拖延进行到底,似乎只要他多拖延一天,宋军就有可能退兵。 这就叫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
曹彬没办法了,开始决定收网,拿下金陵。 就在这时,曹彬“病”了,他对外宣称自己突然得了重病,重到已经无法理事的程度。 眼见克城在即,主帅却病了,这算哪门子事。
曹彬用虚弱的声音说道:“余之病非药石所愈,须诸公共为信誓,破城日不妄杀一人,则彬之疾愈矣。” 唉呀,兄弟们,我的病是绝症,不是药能治好的,但是只要大家发誓,破城之日不妄杀一人,我的病就好了,你们能做到吗? 在场的都是人精,哪还不知道曹彬这是玩的哪出,曹彬根本就没病,或者说他得的是心病,就怕手下的儿郎们进城大开杀戒。 所有人面面相觑,他们敢不听吗?赵匡胤那句“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是白说的?恐怕就是为此刻准备的吧。 所有人都没话说了,曹彬有权不用,却用这种方法来“感化”大家,已经是给大家面子了。谁要给脸不兜着,真当曹大好人不会杀人吗! 于是所有人焚香立誓,保证严格遵循曹彬指示,绝不让他给“病死”。 果然,宋军诸将一做保证,第二天,曹彬“大病痊愈”。 接下来,就该到宋军收取胜利果实了。
此时,曹彬的任务有两个,第一,保证金陵城完好无损,这点很容易做到,曹彬手持尚方宝剑,又演了一场戏,没人敢拿自己脑袋开玩笑。 第二,将李煜及南唐大臣完完整整的抓起来,并准备送往开封。
事实上,李煜真的这么想过,他在宫中堆满了柴火,准备自焚而死。 而且李煜并不是唯一一个打算殉国的人。
不过陈乔是真心殉国,张洎则抹不开颜面,才答应和陈乔一起死。 于是他把自己的妻儿老小和行装都带到了李煜宫中,并让李煜接见陈乔,希望李煜打消陈乔殉国之念。 陈乔一看到李煜就说:是我辜负了陛下,我自愿伏法,倘若宋朝会因为之前抵抗的事情追究责任,你就把责任推到我身上。 李煜一看陈乔已存死志,赶紧劝道:这是我运数已尽,不关你的事,卿死无益。 但陈乔不改其志,回答道:“陛下纵不杀臣,臣亦何面目见国人乎。”说完自缢而死。 陈乔一死,张洎傻眼了,你死不打紧,这不是逼我也去死吗?
张洎明明不想死,却打着为李煜着想的旗号,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其实不想死挺正常的,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呢? 不过,张洎话里话外都在给李煜传达一种信息,陛下,你是国主,你是可以活着去开封的。 李煜一听这话,对,张洎说的对。 千古艰难惟一死,有张洎隐晦的劝说,李煜柴火都准备好了,却始终没有勇气点火自焚。 很快,曹彬率军来到了李煜皇宫面前,李煜这次没有拖延,果断奉上降表,向曹彬投降。 曹彬随即精选一千多士兵守在宫墙外,并下令道:“有欲入者,一切拒之”。
曹彬劝李煜赶紧回宫,尽量多收拾些金银财宝,一旦这些东西收缴后登记造册,就都属于赵匡胤的了,李煜一个子也别想要了,等到了开封后,赵匡胤给李煜的钱都有定额,李煜是没法再过以前那样大手大脚的生活,趁现在能拿多少是多少。 李煜闻言感激涕零,马上赶回皇宫拿钱。 梁迥、田钦祚等人一看曹彬又把李煜给放回了皇宫,真怕李煜会想不开,自寻短见。 曹彬哈哈一笑,并不回答,等众将争执不已,他才解释道,道,李煜素来无断,既然已经投降了,绝对不会自杀的,没什么好担心的。 果然,李煜真的没有自杀。 而后曹彬开始接手金陵,并让李煜写了封文书,晓谕南唐各地地方官接受投降,除了江州(今江西九江)军校胡则和牙校宋德明杀了刺史据城死守,其余各地全部投降。 接下来,曹彬不仅保护了李煜,保全了南唐官员,还严明军纪,禁止大军抢掠金陵。
总之,在曹彬的约束下,南唐没有成为第二个后蜀。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奉命攻克拒绝投降的江州的宋军主将曹翰就不是什么善茬,同样姓曹,这哥们狠毒多了。 第二年四月,围攻江州五个月之久的曹翰终于攻破江州城,江州守将胡则、宋德明被杀。 紧接着,曹翰命人抢了江州百姓一通。
江州数万百姓全部被曹翰屠戮一空,而后曹翰下令将尸体填入江州井中,井都填满了,还不够填,其余尸体全部扔进了江中。
为了运送这些“战利品”,曹翰动用了数百艘官舰,他很聪明,为了遮人耳目,特意把庐山脚下一处古寺里的五百尊铁罗汉装在了船上,说是要送给皇上,称之为“押纲罗汉”。 按说,就曹翰干的这些暴行,把他大卸八块都算轻的。
以上是宋朝官方史书的记载,除了江州,南唐各地基本都没什么事。 当然,这只是宋朝官方史书的记载,在各种野史中,记载就不一样了。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南唐书》中则记载道:“王师既入金陵,惟后主宫门不入。”
言外之意皇宫以外的地方,则成为了宋军任意抢夺的天堂。 《南朝佛寺志》和《凤麓小志》记载道:“宋师下江南,士大夫豪民富商之家妇女数千人避难阁上,吴越兵举火焚之,一旦同烬。呜呼惨已!” 这段记载说的是金陵城有一个东晋时所建造的升元阁,金陵城破之时,有数千名个百姓躲进了阁楼中。
在各种野史记载当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欧阳修在其《有美堂记》记载道:“及圣宋受命,海内为一。金陵以后服见诛,今其江山虽在,而颓垣废址,荒烟野草,过而览者,莫不为之踌躇而凄怆。” 在欧阳修的记载中,金陵城被宋军毁得差不多了。 史书芜杂,真假难辨,不过可以肯定的有两点:
十二月初一日,曹彬报捷文书送到开封,南唐19州3军108县,655065户人口全部归属大宋王朝,南唐正式灭亡,享国38年,共经历李昪、李璟、李煜三代国主。 捷报传来之际,群臣都向赵匡胤庆贺大宋再添灭国之功。 然而赵匡胤哭了,他对身边人哭道:“宇县分割,民受其祸,思布声教以抚养之。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此实可哀也。” 这是胜利者留下同情的眼泪,又或者说这是赵匡胤在收买人心,他马上下诏从国库搬出十万石粮食,救济城中饥民。 从这一刻起,南唐国土将成为大宋国土,南唐臣民将成为赵匡胤的臣民! 至此,赵匡胤历经多年战争,先后收荆湖、平后蜀、灭南汉、亡南唐。
这是赵匡胤最大的功绩,他即将结束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原,实现宋朝的局部统一。
一个属于赵匡胤的时代即将结束,一个属于赵光义的时代即将来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