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夫子寄来一张照片:老夫子是侧面背影,正在仔细观看手里捧着的一本书,书的扉页上五个隶书大字,清晰可见,“曲园课孙草”。照片后面题了几个字“此照联接寒舍四代人”。老夫子欢乐之情,从照片中和题字中是可以想见的。 怎么说一张照片连接四代人呢?这就要作一点细致的解说了“曲园课孙草”是一本书,是曲园老人特地为孙子编写的一本学习八股文的教材,如今拿在平伯先生手中拍了张照片,平伯先生是曲园老人的曾孙,曾祖父写的书,曾孙拿着拍照,不正好是“四代人”吗? 这两本书是我在上海旧书店偶然买到的。因为好多年前,我在章式之先生的一篇文章中记住这个书名。偶然遇到,便以八角钱的代价买下了。买了后写信给平伯师。他老先生听了非常高兴,来信告诉我回京时带回去给他看看,同时还说《春在堂全集》中未收此书。后来我就把书送给先生了。这就是他特地给我寄照片的原因。 社会上往往误解俞平伯先生是曲园老人的孙子,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曲园老人俞樾的儿子去世早,没有得中功名就去世了,社会上都不晓得,家中亦很少提起。曲园老人把孙儿当儿子,从小就着意培养,那就是俞平伯先生的父亲俞陛云,字阶青。俞家起名字是按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排行的。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等。曲园老人名樾,是木字边的字,他的下一代起名字便取“火”字边的字,火字边的下一代便取“土”字边的字,所以曲园老人给孙子取名“陛云”,有一“土”在内,土生金,俞平伯先生学名“铭衡”,铭字有“金”字边。又根据《礼记·曲礼》中“大夫衡视”一句的注:“衡,平也。”取字曰“平伯”,伯是“伯、仲、叔、季”的“伯”,就是第一个男孩子。这就是从命名和表字中,都可以看出俞平伯先生是曲园老人俞樾的长曾孙。 三十年代初期,林语堂办的《人间世》杂志,每期扉页,都用米色道林纸印一大张学人的照片,印过徐志摩、朱湘、黄庐隐、周作人、丰子恺等位的照片,也印过一张曲园老人拄着龙头杖、拉着曾孙拍的照片。俞平伯先生早在此照刊出前,就曾把这张照片放大印了送人,在《鲁迅日记》中清楚地记载着这件事,照片的背景是有方格子窗棂的老屋,这就是苏州马医科巷的春在堂老屋。也就是李鸿章题匾的“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后面便是海内外闻名的“曲园”。曲园虽小,但在八九十年前,其名气远远超过什么网师园、怡园等等。所谓“诸子群经评议两、吴门浙水寓庐三”,当时中国与日本,两国的学术界,谁不知道身兼苏州“紫阳”、杭州“诂经”两处书院山长(相当院长兼主讲教授)的大学者俞樾——曲园老人呢?直到今天,他写的“枫桥夜泊”碑的拓片,还常常被游人买了带到海外,作为最高雅的投赠礼品。 曲园老人当年有三个住处,即苏州马医科巷曲园春在堂,杭州西泠桥下俞楼,栖霞岭下右台仙馆,这三处哪里是基本寓所呢?主要是曲园,因而老人培养孙儿、培养曾孙,都是在苏州,所以陛云先生的青年时代、平伯先生的童年时代、少年时代都是在苏州度过的。 戊戌那一年(即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俞陛云先生晋京会试,以一甲三名进士及第,即人们俗话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郎”的探花。中了探花之后,即入翰林院,授编修,从此陛云先生就住在北京,后来在东城老君堂胡同买了房子,院中有老槐树,这就是俞平伯先生在二、三十年代中写文章时,常常说的“古槐书屋”。俞陛云先生在翰林院作编修,是冷官,但这在清代是重要的进身之阶,几年中放两次主考,到外省取中一批举子作门生,就在官场中有了势力。编修如外放,一般是道员,弄得好,很快升臬台、藩台,署抚台,就是封疆大吏了。陛云先生一九〇二年放了一任四川副主考,写了一本《蜀辅诗记》,是仿宋人行纪又加诗,记由京入蜀的行程的。放主考之后,没有几年,清代就结束了。陛云先生未能再做清代的大官。后来一直住在北京,直到进入五十年代才去世,享寿八十三岁。 陛云先生是著名的词人,他的词集名《乐静词》,叶遐庵编《箧中词》亦收有他许多首词,他的词的格调是花间正宗,不沾豪迈蹊径。下面举一首无题《浣溪沙》可见一般: “风皱柔怀水不如,碧城消息近来疏,嫩凉人意倦妆梳。 锦幄明灯鸳鸯梦,文梁斜日燕窥书,普腾浑不信当初。” 可以看出,从字句到意境,都是婉约一派的。陛云先生少年时,曲园老人特地为他编了《曲园课孙草》一书来教他制艺。到了陛云先生老年,又因为教孙儿、孙女学旧诗,编写了《诗境浅说》甲编、乙编两种,甲编讲五七言律诗,乙编讲五七言绝句。章式之老先生在序言中说,读到《诗境浅说》,很自然地想到当年的<曲园课孙草》,真是斯文一脉,累代相传,不但未坠家风,更重要的是几代人都在学术上有不同贡献,都为继承和发扬民族的文化作出贡献,这是很不容易的了。 《诗境浅说》甲、乙编是开明书店出版的,是两本极为精简扼要的学诗人门书,可惜绝版多年,有哪家书局重印一下才好。由曲园老人到平伯夫子,四代人中,竟有三代学人,真可谓书香门第啊! 阅读链接 作者简介:邓云乡,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1953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1956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1993年退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