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大夫中医知识讲堂:血瘀症的10大病因(上)

 栖凤轩2013 2021-11-23

中医认为,血液的正常运行,主要与心、肺、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关系密切,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脉道的通利,以及寒热等内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血液之所以产生病理性改变,是因为在某种条件下,导致血行通而不畅,或部分不通,以致生命赖以生存的生理性血液部分地不同程度地转变为有损于健康的病理性瘀血。

文章图片1

外伤与血瘀


外部创伤所造成的的血瘀是血瘀的比较常见的病因,各种外伤之后,局部气机失畅,血行失度,气滞造成血瘀,血瘀则出现肿痛。

反之,外伤性的瘀血,则可根据肿痛的部位测知瘀血的位置、深浅轻重。无论外伤时出血与否,见有肿痛征象,均应考虑内有瘀血的可能。


研究表明,外伤不仅使局部组织损伤、肿胀、出血、疼痛、功能障碍,或形成皮下瘀斑或血肿,造成血液循环障碍。

文章图片2

寒凝血瘀

寒凝血脉是血瘀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学认为,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这是血液的特性,由于寒气的影响,血液凝滞而瘀。

寒为阴邪,寒主收引,寒性凝滞,寒邪作用于血脉,一方面使血脉收引挛缩,血脉拘挛则其管径变细变窄,血流量必然减少。另一方面使血液凝滞,血行缓慢不畅而成瘀血。

现代研究认为,寒冷刺激如冻伤,首先使体表浅层血管收缩,微动脉及小动脉收缩引发表层血流减少,皮肤变苍白。

寒冷刺激可造成微循环障碍,血液黏稠度增高,出现血管内凝血,甚至形成血栓,造成血流瘀塞。人体所受寒冷刺激的面积越大,温度越低,作用时间越长,血瘀现象也越重。

文章图片3

气虚血瘀

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周而复始,中医认为,全靠气的推动,若气机失去正常调畅,则血液随之发生病理改变,引发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流迟缓,运行涩滞、不畅、滞塞、壅止,脉络瘀痹,形成瘀血。

王清任特别强调气虚致瘀,在其《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中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气能统摄血液,统摄血液。

气虚则气不能确切地完成统摄血液的功能,血不归经而离之,溢出于脉外,气虚又无力将血排出体外,形成瘀血。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脏腑功能减退,心气虚弱,不能有效地推动血液正常循行,导致血流缓慢,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良而成血瘀。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特征为高黏血症、低血容量和微循环血流缓慢。

文章图片4

气滞血瘀


血液循经周而复始的流动,全靠体内正常运行的气在推动,如气机阻滞,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则血流缓涩或停留而成为瘀血。

《医宗金鉴》中指出“血之凝结为瘀,必先由于气滞”。气滞关系到血液的运行,是瘀血形成的条件之一,气滞血瘀是临床最常见的瘀血病因

气机阻滞,主要是指肝气郁结。因肝主疏泄,喜条畅,若因情绪不顺、忧愁悲哀、忧思恼怒均可导致肝气郁结,气滞不行,气不行则血自瘀。可见,情志郁结,气机失调,七情内伤可因气滞导致血瘀。

文章图片5

写在最后

凡引起“血行失度”,临床表现为血行迟缓、涩滞,或死血壅塞血脉,或血脉闭阻不通,或血液离经停积等状态的内外因素均为血瘀之病因。血瘀证可由多种致病原因造成,而形成血瘀后又可以引发多种病变,变成人体新的、内生的病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