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本病机——气血失常

 人老颠东 2020-04-15

大熊

大熊,理工男,从事医疗大数据工作。有幸十几年前结识并师从中医老苗学习中医,自己和家人都成为中医的受益者。
气血失常是第三个基本病机。气血是身体的物质基础,它的盈虚通滞,关乎周身的健康状态,充盈通畅就健康,亏虚滞塞就生病。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失调的病机,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疾病病机的基础。
 



气失调


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从而形成气虚之病理状态。二是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病理状态。
 
1、气虚
 
气虚主要表现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活动减退,以及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等方面。气虚是一种多发证,产生的原因多是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大手术后及疲劳过度。在临床上,气虚还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诸证。

气虚的临床表现以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脉细软无力等症为重要特点。
 


2、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陷、脱、滞、逆、闭等病理变化。
 
气机失调主要分为三类:气机郁滞、升降失调和出入失调。气机失调最相关的脏腑主要有脾、胃、肝、肺,其中气机失调最重要的脏腑就是脾胃,气机失调的分类图如下:


(1)气滞
 
气滞是指某些脏腑经络或局部气机郁滞的病理变化。“滞”字本义,原指水积留不通。引申理解凡不流通的、停留的、运行不畅的都可以称为滞。
 
气滞可由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情志不舒、劳逸失度、怒伤闪挫、气血不足因虚致滞及痰饮淤血等病理产物的阻碍等多种因素引起。其临床表现以疼痛、闷胀为主要特点,但由于气机阻滞部位不同,又可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症象。就脏腑来讲,以肝为最多见,其次是肺、脾胃。
 
气滞则血必瘀,气滞的结果必然要导致血瘀。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只要有气机阻滞,一定会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或者是水湿停聚,或者是形成痰饮。这是气滞的发展趋势。
 
(2)气逆
 
气逆是气机逆乱、失常之统称。气逆,主要指气机上逆,是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乱的一种病理变化。、
 
气逆和气陷相对,气逆就是升之太过,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肺以清肃下降为顺,若肺气逆,则肺失肃降,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咳嗽;胃气宜降则和,若胃气逆,则胃失和降,表现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肝主升发,若肝气逆,则升发太过,那就会出现头痛胀,面红目赤,容易发脾气。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且又为藏血之脏,因此,在肝气上逆时,严重时还会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窍昏迷,这个在西医上就叫做脑卒中。
 
一般地说,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肺、胃也有因虚而气上逆的。临床上要注意鉴别。
 
(3)气陷
 
什么叫做气陷?气陷为气虚病机之一,是以气的升举无力,应升反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它的基本病理机制叫做中气下陷,就是脾胃之气升举无力,因此称之为气陷,换句话说主要是指脾气下陷。
 
讲到这里我们回忆一下脾的功能,脾主升清,脾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的恒定。所以气陷的突出特点,除了气虚的一般症状之外,它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人体脏腑的位置会出现病态,就是内脏下垂。中医将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久泻以后引起脱肛,通通归之为气虚下陷。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把中气下陷至极叫做大气下陷,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创立了升陷汤,治疗气陷效果非常好。
 
(4)气闭
 
气闭是脏腑经络气机闭塞不通的一种病理变化。
 
它的病理机制是气机闭塞,气机运行不通了。它的病机特征叫窍隧不通,最常出现的就是心气内闭,它表现为神志的改变。我们在生活中会见到一些人肝气郁结,生气自己不能调节,突然意识暂时的不清楚,手脚发凉,中医怎么解释呢?叫气机闭塞,窍隧不通,窍隧也就是指的心智神明。
 
从临床表现来看,心气内闭会出现谵语癫狂,神昏痉厥;胸肺气闭,出现气喘声哑;膀胱气闭则小便不通;大肠气闭则大便秘结;经络气闭则关节疼痛等。其中以心闭神昏最为严重,一般所说的闭证,主要是指心气内闭而言。
 
(5)气脱
 
气脱是指气虚至极而有脱失消亡趋向的一种病理变化。它的病理机制叫气不内守而大量外脱。它的病理的严重程度要比前面讲的亡阴亡阳稍轻一点,所以叫做是脱,阴脱,阳脱,而没说亡。
 
气脱有虚脱、暴脱之分:精气逐渐消耗,引起脏腑功能极度衰竭者,为虚脱;精气骤然消耗殆尽;引起阴竭阳亡者,为暴脱。


血失调


血的生理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血液的运行失常,以及血液濡养功能减退等几个方面。血失调包括血虚、血瘀、血热和出血等。
 

 
1、血虚
 
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变化。
 
回想一下,在脏象学说、在气血津液学说里面,参与血液生成和运行的知识就可以推理出来,血虚最容易出现的脏腑是心肝脾肾。其形成的原因:一是失血过多,如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外伤出血等使体内血液大量丧失,而新血又不能及时生成和补充;二是血液生化不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导致生成血液的物质减少,或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三是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四是瘀血阻滞,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等,最终导致全身血虚。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血虚时心、肝两脏的症状比较多见。心血不足常见惊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脉细涩或歇止(结代脉)等心失血养的症状。对于心血不足引起的,我们直接养血就可以,大多可以用归脾汤加减化裁,因为归脾汤是治疗心脾两补。
 
肝血亏虚见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症。因为肝主筋,肝血虚的话就会血不养筋,就会关节屈伸不利。用四物汤作为基础方来加减化裁。比如,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是由于肝血虚引起的,我们用四物汤加杞菊地黄丸加减化裁。
 
血虚与阴虚同属阴血不足,但血虚是虚而无热象,而阴虚是虚而有热象。
 
2、血运失常
 
(1)血瘀
 
血瘀是指瘀血内阻,血行不畅的一种病理变化。
 
血瘀的病机主要是血行不畅。虚与寒是造成瘀血的主要原因。因为“气为血之帅”,血是相对静态的,需要气去推动,气虚了血液运行无力就要瘀滞。也因为血的静态,所以还有“遇寒则凝”的特性,寒可以减慢血液的流速,逐渐成瘀。
 
瘀血阻滞在脏腑、经络等某一局部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疼痛,而且痛又定处,甚至可形成肿块。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很多有血瘀的病人脸色发暗发黑,唇舌紫暗等血行迟缓和血液瘀滞的表现。
 
中医理论中有个最重要的一个命题叫做久病必留瘀,说初病在气,久病在血。这句话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里头讲治胃脘痛,叫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久痛入络。络就是血的代称,所以治疗胃脘痛,胃脘痛久了,不管它是寒热虚实,根据这个理论判定有瘀血存在,所以可以稍加活血和化瘀的药物来进一步提高疗效。
 
由于血瘀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血除有寒热之别外,常常出现血瘀兼气虚、血瘀兼气滞、血瘀兼血虚等病理改变。
 
(2)血热
 
血热是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的一种病理变化。
 
简单地讲,就是热入血分。一般多因外来邪热侵入血分,或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所致。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多为邪热引起,表现为吐衄、溺血、烦躁、口渴喜冷饮、口干、便秘、舌绛红、脉数等。例如,多发于小儿的麻疹、风疹等病毒疹,因小儿腠理未固,易受到外来邪热侵袭,这些疾病多表现为全身皮肤发鲜红色斑疹,伴发热,是典型的血热之实热。虚热多为阴伤后,阴不制阳所致,常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面颊潮红、舌红。如很多女性月经量大,且颜色较红,伴有面色潮红、心烦、盗汗,脉数而弦细,这就属于血热之虚热。
 
(3)出血
 
出血是指血液溢于脉外的一种病理变化。
 
逸出血脉的血液,称为离经之血。导致出血的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出血过多,不仅可以导致血虚气弱,发展成为气血双虚,从而使脏腑组织功能减退:若突然大量失血,还可致气随血脱,甚则发生阴阳离决而死亡。
此外,血的失常还包括血寒,血寒是血分有寒,血行迟缓的一种病理变化,一般是感受了寒邪或阳虚而生内寒。血寒的临床表现,除见一般的寒性症状外,常见血脉瘀阻而引起的疼痛,和手足、爪甲、皮肤及舌色青紫等表现。
 

气血关系失调


气和血的关系极为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故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而致气血同病。气血关系失调,主要有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和气血不荣经脉等几方面。
 
1、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是指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而气滞与血瘀并存的一种病理变化。气能运血,如果气本身出现了郁结,运行郁滞,自然就不能带动血的运行了。最简单的比如一个人生气之后脸色很不好看,这就是因为气机郁滞导致血不上行所致。
 
气滞血瘀,在临床上多见胀满疼痛,瘀斑及积聚症瘕等症。对于气滞血瘀,咱们中医有个非常经典的方子,血府逐瘀汤。它是临床非常常用而且好用的一张方子,此方治疗因情绪不佳,肝气不舒,肝气瘀滞导致的气滞血瘀之证。
 
2、气虚血瘀
 
气虚血瘀是指气虚而运血无力,血行瘀滞,气虚与血瘀并存的一种病理变化。气能行血,气虚则推动无力而致血瘀。通俗地说就是气自己虚弱之后就不能带动血液一起运行,而使血液淤滞在某处。心胸憋闷、疼痛,舌有紫斑,甚至是半身不遂都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
 
3、气不摄血
 
气不摄血,是指因气的不足,固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而导致咯血、吐血、衄血、发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的病理变化。气虚不足对血液的管理统摄作用减弱了,血没有拘束了就跑到了脉外,表现到身体上就是非正常出血。比如吐血,便血、尿血,或者是女性崩漏等。
 
4、气随血脱
 
气随血脱,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失而散脱,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变化。
 
注意一个条件就是大量出血,什么情况呢?比如外伤失血或妇女崩漏、产后大出血等都会出现。血为气之载体,血脱,则气失去依附,也会随着散脱而亡失。
 
5、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
 
气虚和血虚往往互为因果,一般是因为久病消耗、气血两伤,形成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气血不足的症状。
 
6、气血失和,不荣经脉
 
指气血两虚后,导致气血之间相互为用的功能失于调和,影响经脉、筋肉和肌肤的濡养,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运动失常或感觉异常之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不仁,或运动失灵,甚则不用,或者皮肤瘙痒,肌肤干燥,甚则肌肤甲错,它表现的都是皮肤、经脉、筋肉的感觉运动失常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气血关系失调小结表


跟老苗学病因病机

今晚,中医老苗在享泰极会员群解读本篇推文,讲解《病因病机》第17讲——《基本病机——气血失常》,该节语音课会上架到享泰极会员课商城,供享泰极会员随时反复听。


享泰极学堂由中医老苗创立,在过去的2019年,中医老苗每天坚持在享泰极公益学堂给广大中医爱好者上课,深受好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