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5

 灵兰小草 2023-04-05 发布于山西

讲师:徐雅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三)精气血的失常

精气血失常,包括精、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精、气、血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等病理变化。

1、精的失常

精的失常主要包括精虚和精的施泄失常两个方面。

(1)精虚

Ø 精虚主要是指肾精(主要为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不足,及其功能低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

Ø 肾精不足:临床表现如生长发育不良、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或滑遗、精神萎顿、耳鸣、健忘,以及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等。

Ø 水谷之精不足:可以出现面黄无华、肌肉瘦削、头昏目眩、疲倦乏力等虚弱状态(气血两虚证)。

(2) 精的施泄失常

精的排泄失常,如排泄过度或排泄障碍,则出现失精或精瘀的病理变化。

①失精

Ø 指男子生殖之精排泄过度,导致肾精和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病理状态。

Ø 成因:房劳过度,耗损肾气;久病及肾,累及肾气;或过度劳累,伤及肾气,导致肾气虚衰、封藏失司,生殖之精过度排泄。素体阳盛,性欲过旺,相火偏亢,内扰精室,肝气疏泄太过,生殖之精排泄过度。

Ø 脾气虚衰,运化失常,或气虚失于统摄,水谷之精随小便流失。

Ø 临床表现:精液排泄过多,或兼有滑精、梦遗、早泄等症,水谷之精大量丢失,小便混浊如米泔水,并兼有精力不支、思维迟钝、失眠健忘、少气乏力、耳鸣目眩等症。

Ø 治疗一般宜补肾气加填肾精,而偏实者当泻肝火兼滋肾阴。精脱为失精之重证。精脱必致气的大量损耗而致气脱。治疗以固气为要。

②精瘀

Ø 概念: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的病机变化。

Ø 形成:如果房劳过度,忍精不泄,少年手淫,或久旷不交,或惊恐伤肾,或瘀血、败精、湿热瘀阻,或手术所伤等,皆可导致精瘀而排泄不畅;若肾气虚而推动无力,或肝气郁结而疏泄失职,亦致精泄不畅而瘀。

Ø 临床表现:排精不畅或排精不能,可伴精道疼痛、睾丸小腹重坠、精索小核硬结如串珠、腰痛、头晕等症状。若精瘀日久,可因败精瘀积,变生他病,如精少不育、排尿异常等。

Ø 治疗则应审因论治,或补气,或疏肝,或活血化瘀,或祛痰利湿。

2. 气的失常

Ø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

Ø 二是气的某些功能减退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

(1)气虚

Ø 概念:指元气虚损,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Ø 形成: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水谷精微不充,致气的来源不足;②大病久病之后,或年老体弱或劳倦过度或脾肾等脏腑功能减弱,生化不足。

Ø 表现:气虚常见精神萎顿、头晕耳鸣、倦怠乏力、自汗、易于感冒、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微细等症状。

(2)气机失调

Ø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

1)气滞

Ø 概念: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Ø 原因:①情志抑郁;②痰、湿、食积、瘀血等的阻滞;③外邪侵袭,阻滞气机;④肝失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

Ø 气滞一般属于邪实为患,但亦有因气虚推动无力而滞者。气滞的共同特点是闷、胀、窜、攻痛。

2)气逆

Ø 概念:气逆,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Ø 原因:①情志所伤;②饮食不当;③外邪侵犯;④痰浊壅阻;⑤因虚而逆。

Ø 临床特征: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

① 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

② 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③ 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等症;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逆者。如肺气虚或肾不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气虚也能导致胃气上逆。

3)气陷

Ø 概念: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Ø 原因:气陷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Ø 临床特征:

① 上气不足,头目失养,出现头晕、眼花,倦怠乏力;

② 中气下陷,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内脏位置维系无力,而发生某些内脏的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变。

4)气闭

Ø 概念:气闭,即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

Ø 原因: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机,使气不得外出而闭塞清窍所致。

Ø 临床特征: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阳气内郁,不能外达,致四肢欠温,四肢拘挛。

5)气脱

Ø 概念:气脱,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Ø 原因:①正不敌邪;②慢性病中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③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而致气脱。

Ø 临床特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状。

  

  

3. 血的失常

Ø 血的失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致血的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血虚;

Ø 二是血液运行失常而出现的血瘀、出血等病理变化。

(1)血虚

Ø 概念: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Ø 形成:失血过多,新血不及生成以补充,或因脾胃虚弱,纳运无力,饮食摄取不足化生血液功能减退,气虚无以生血;或久病不愈,慢性损耗而致营血暗耗。

Ø 表现:面色苍白、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目瞑、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心悸怔忡、气短乏力。

(2)血运失常

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瘀和出血。

1)血瘀

Ø 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停滞的病理状态。

Ø 导致血瘀的病机,主要有气虚、气滞、痰浊、瘀血、血寒、血热等。

2)血寒

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

3)血热

概念:血热,即热入血脉之中,使血行加速,或迫血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

4)出血

概念:出血,是指血液溢出血脉的病理状态。

导致出血的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

4. 精气血关系失调

(1)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

1)精气两虚:

概念:指因气的运行不畅,导致血液运行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有:①情志内伤,抑郁不遂,气机阻滞;②闪挫外伤,伤及气血。

肝主疏泄而藏血,心主血脉而行血,肺朝百脉,主司一身之气,故肝、心、肺三脏功能失调最易形成气滞血瘀病变。

2)气虚血瘀

气虚血瘀:指因气对血的推动无力而致血行(心)不畅,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状态。

3)气不摄血

气不摄血:指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行的生理功能减弱(脾肝),血不循经,溢出脉外,从而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变化。

4)气随血脱

气随血脱: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血液的流失而脱散的病理变化。

原因:外伤、失血、呕血、便血、妇女崩漏、产后大出血。

5)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而致人体机能衰退的病理状态。

原因:久病消耗,渐致气血两亏;先有失血,气随血耗;先因气虚,血的生化无源,而日渐衰少;脾胃虚弱,生化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