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时祯说中医基础三十:精气血津液失常病机

 风声之家 2023-01-06 发布于江苏

一、精的失常

精的失常主要包括精虚和精瘀两方面。

1、精虚

精藏于肾,包括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及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所化之气为人体的元气,元气是生成各个脏腑器官的能量之气,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后天之精转化的是各个脏腑器官运行所需的能量之气,维持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命活动,是各脏腑器官进行生命活动的原始能量物质。生殖之精是机体发育到肾气盛以后产生的主生育繁殖的物质。

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过劳伤肾,以及病久及肾等,均能导致精虚。肾精不足有多方面的临床表现,如先天之精不足,则生长发育不良、体弱多病;后天之精不足,则精神萎顿、健忘、早衰;生殖之精不足,则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等。

肾藏精,脾运化水谷以生后天之精,故精虚多责之于脾肾。

2、精瘀

精瘀专指男子排精不畅或排精不能,常伴精道疼痛、睾丸小腹重坠、精索小核硬结如串珠等症状。多因瘀血、痰湿等有形之邪阻塞精道,或手术伤及精道;也有因为气虚而无力推动,或肝气不能正常升发,导致精泄不畅而瘀。精瘀的治疗则应审因论治,或活血化瘀,或祛痰利湿,或补气,或疏肝。

二、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包括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病理变化。

1、气虚

气虚,指气不足,无法正常推动各脏腑使之正常发挥自己的功能,从而出现脏腑功能低下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虚常见精神萎顿、倦怠乏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面色苍白、舌淡、脉虚等症状。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早衰;宗气虚者,可见动则心悸、呼吸气短。不同脏腑的气虚病理表现各有特点,将在后面脏腑病机中讲述。

气虚的原因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气的生成不足,或过度劳累、久病等使气损耗过多而致。

2、气滞

气滞,指气运行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气滞共同的特点是气滞部位都会有闷、胀、疼痛的表现。气滞于肺,肺气壅塞,可见胸闷、咳喘;肝郁气滞,可见情志不畅、胁肋或少腹胀痛;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等。

气滞则血行不利,津液输布不畅,故气滞久则可引起血瘀、水液停滞,形成瘀血、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阻塞气道,又会使气的运行更加不畅。

气滞的原因或由于情志影响气机运行;或食积、水湿、痰饮、瘀血等有形之邪的阻滞;或因形体结构改变使气道不通;或因气虚推动无力而滞者。

3、气逆

气逆,指气向上冲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逆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哮喘等。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肝气上逆,可见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等,甚则可导致血随气逆,或为咯血、吐血,乃至血壅清窍而致昏厥。气逆也见于经络,如冲脉、太阳经等。

气逆的原因或由于情志如怒则气上;或因内火盛而炎上太过;或因外寒束于上,或因积食阻于中,或因痰浊壅塞,正气为排斥邪气向上冲击;或因气虚上行不及而表现为上逆,如肺气虚可导致虚喘,胃气虚可导致朝食暮吐之虚性呕吐,正气极度衰弱的危重病人可出现频繁的轻微呃逆。实证的气逆气向上冲时表现得强劲有力,虚证的气逆气向上冲时表现得虚弱无力。

4、气陷

气陷,指人体气不能正常上行,停留在身体下部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陷分为“上气不足”和“中气下陷”两种情况。

“上气不足”,指气不能充足供应到身体上部,以致头目失养,可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等症。

“中气下陷”,指气虚升举无力,某些内脏的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变。

气陷的原因多为气虚,机体无法克服重力的影响;或机体长期受到向下的压力,如长期超额负重,长期恐惧或抑郁,寒邪深入脏腑等等。

5、气闭与气脱

气闭,指人体气闭于内,运行不畅,导致突然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气脱,指气大量亡失,导致身体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闭与气脱都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共同特点,但气闭属实证,气脱属虚证。气闭多见面赤或黑,牙关紧咬,身体僵直,双手紧握,脉弦有力或沉细但重按有力;气脱可见面色苍白、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虚大迟缓或微欲绝。

气闭或因冒触秽浊之气,浊邪阻塞上、中焦而致闭厥;或突然精神刺激,导致气壅塞一处而致气厥;或剧烈疼痛,神尽被痛所吸引,气也随神而聚于痛处,以致痛厥;或痰阻气道而致痰厥等等。气闭是因为气向外向上的运行通道突然严重阻塞,气血不能顺利流通脑部,导致意识丧失。气闭发生急骤,多可自行缓解,若闭后不能自行恢复,病人则死亡。

气脱或因长期气虚,又突遭外邪,不多之气消耗殆尽;或因慢性疾病,正气渐耗而衰竭;或因大出血、大汗、大泄,气随之而脱。气脱是因为气虚极,无力供应脑部,导致意识丧失。

气脱与亡阳、亡阴都是人体因虚极而导致机能严重衰竭,但亡阳是阳气突然大量脱失,当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象.而亡阴是阴液突然大量脱失,当见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等热象;气脱则无明显寒象或热象,但见气虚不固及机能衰竭的表现。

三、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主要有血虚、血瘀、血热、出血等病理状态。

1、血虚

血虚,是指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中医的血虚和西医的血色素含量低不完全相同。血色素含量低的人不一定都是中医的血虚病人,中医所说的血虚病人血色素含量也不一定都低。中医的血虚完全是从血的濡养功能上来判断,而不是血量或者血色素含量上来判断。

很多中医理论书籍都这样描述血虚所出现的病理表现:可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妇女月经愆期、色淡、量少、闭经、脉细弱等。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这只是血虚偏于阳虚的一类情况,中医的血虚应该还有另外一类情况即血虚偏于阴虚:可见面色淡白,但稍遇热则易变红,舌体偏瘦,舌质正常或略红,妇女月经愆期、色或正常或偏淡、量少、闭经、脉细弱等。

心、肝为需血最多的脏,故机体血虚时常首先表现出心、肝两脏的症状。心血不足常见惊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脉细涩或歇止等症状。肝血亏虚见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症。

血为气之母,血虚者气必弱,故血虚除见机体失于濡养的病理表现外,多伴气虚症状,如神疲乏力、头目眩晕、器官机能低下等。

血虚或因失血过多;或因慢性消耗;或因营养摄入不足,或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差,导致机体缺乏造血所需营养;或因肾精亏虚,精血同源,精亏则血虚;或因五脏失调,造血功能障碍等。

2、血瘀

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甚则某一局部血液运行基本停滞的病理状态。

血瘀可以是全身的也可以是局部的,但即使开始只是局部的血瘀,最终也必然导致全身的血液运行不畅。

血瘀于局部,主要病理表现为局部疼痛,且痛有定处,痛如针刺,甚则局部形成肿块,触之较硬,位置比较固定。血瘀于一处,该处血管内压力增大,可导致出血。血瘀则该部位组织器官供血不足,会影响到这些组织器官的功能,从而出现与这些组织器官功能相关的病理表现,不同的组织器官的病理表现不同。

全身血液运行不畅,可见唇舌紫暗以及舌有瘀点、瘀斑,皮肤赤丝红缕或青紫,肌肤甲错,面色黧黑等现象。

导致血瘀的原因或因中寒,寒主收引,收引则血流不畅;或因中热,热则汗出,机体失液,血液粘稠而流动不畅;或因外力破坏形体,挤压而导致血瘀;或因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流不畅;或因气滞而致血瘀;或因痰浊导致血夜粘稠而运行不畅;或因瘀血阻滞而血液运行不畅。

3、血热

血热,是指血分有热邪的病理状态。

血热,血行加速,脉络扩张,可见脉数,舌色红绛。血热炽盛,迫血妄行,常可引起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尿血、皮肤癍疹、月经量多、月经提前等。血热扰心,则心神不安,可见心烦,或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发狂等症。

血热的原因或因外感温热之邪入于血分;或因外感寒湿燥邪或情志郁结,使体内之热不能顺利散出而成内火,内火扰血;或因阴虚火旺而致血热。

4、出血

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中逸出的病理现象。

突然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而引起全身功能衰竭。长期慢性的出血,可导致贫血、衰弱。逸出血管的血液,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属瘀血的一种,若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蓄积于体内,阻碍气血运行、压迫附近组织,又可引起多种病理变化。

出血的病机是血管内的压力大于血管外,血液从血管的薄弱处被挤压出来。

出血的原因或因血热而迫血妄行;或因血瘀于一处,局部压力加大;或因气虚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血聚与一处,局部压力增大;或因外伤造成血管破裂。

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认为,最好的止血方法是使血液正常流动起来,减少出血部位的血管内外压力差。

四、津液失常

1、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机体组织中津液亏少,失于滋养,脏腑、肌肉、孔窍、皮毛等出现干燥枯涩现象的病理状态。

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主要分布于皮毛、孔窍、肌肉,并充盈血脉,以滋润作用为主。伤津主要是机体水分丧失,常见于大汗或吐、泻之后。多汗伤津,可见口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少色黄。吐泻伤津,可出现目陷、螺瘪、尿少、口干舌燥、皮肤干涩而失去弹性;甚则见目眶深陷、啼哭无泪、小便全无、精神萎顿、转筋等症。气随津脱,阴损及阳,可见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微欲绝的危象。

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主要分布于脏腑、骨髓、脑髓、脊髓和关节之中,含有大量精微物质,以濡养作用为主。脱液重于伤津。伤津未必脱液,脱液必兼津伤。津易伤也易补,液一旦亏损则较难恢复。液脱常见于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可见形瘦骨立,大肉尽脱,肌肤毛发枯槁,或手足震颤、肌肉动、唇裂、舌光红无苔或少苔。

津液不足的原因或因外感或内生之热邪而伤津液;或因吐泻、大汗、多尿及大面积烧伤等造成津液过度损失;或因长期慢性消耗;或因脏腑功能减退而津液生成不足。

2、津液不布

津液不布是指津液在体内运行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不能正常布散到全身的病理状态。

津液不能正常布散到全身,会引起两种后果:第一,不能正常得到津液的机体组织出现津液不足;第二,聚于一处的水液或为湿邪,或为痰饮,或为水肿。津液不布病人的临床表现有些只表现出其中一种,有些会两种都有。

津液不布导致的部分机体组织津液不足,病理表现也是以局部组织干燥枯涩为特点,但并没有全身津液不足的整体阴虚之象,补充津液解决不了这种干燥枯涩,必须解决津液输布的问题,才能使这部分组织津液含量改善。

津液不布导致的湿邪、痰饮、水肿,病理表现以局部的湿邪、痰饮或水肿为主要特点。

津液不布或因外感邪气,影响气血运行,津液不能随气血正常运送到全身;或因心火不足而肺失宣发,津液无法输布到皮毛;或因脾失健运,津液无法上输到肺;或因肾气不足,津液气化无力;或因肝郁而气滞液停;或因气虚推动无力;或因阳虚无法蒸腾运化。

3、津液排泄障碍

津液排泄障碍,是指津液转化为尿液或汗液排出体外的功能出现障碍,病理表现为或尿液潴留或无汗或水肿。

津液化为汗液,最关键的是肺的宣发功能,肺气宣发,津液随之至皮毛,从汗孔排出体外。津液化为尿液最关键的是肾的蒸腾气化功能,肾的蒸腾气化使津液中的精华部分继续进入机体循环,糟粕转化为尿液。汗液和尿液的顺利排出,作为两个完整的生理功能,和五脏皆有关系。

很多中医理论书籍在论述津液的排泄障碍时,都强调了三焦的通利水道功能。邹时祯中医普及教材在论述三焦时已经说过,三焦是五脏工作的场所,三焦每一焦的功能特点实际就是位于它内部的脏的功能特点,因此认为津液排出障碍和三焦有关,实际就是和五脏皆有关。

五、精气血津液失常的兼证及相互影响

1、精气两虚

后天之精可化为后天之气,为机体正常运行提供能量,气运行的结果又可以给机体补充后天之精。精气并虚或精虚及气、气虚及精,都可导致精气两虚的病理状态,病理表现既有精虚的表现又有气虚的表现。

2、精血不足

精血同源,精虚会影响到血,血虚也会影响到精,最终精血两虚。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不足,常表现为肝肾两虚,可见面色无华、眩晕、耳鸣、神疲健忘、毛发脱落稀疏、腰膝酸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月经愆期、经少、不孕等。

3、气滞精瘀

排精需要气来推动,气的运行阻滞,影响排精,可致排精障碍,病理表现为精瘀,阴部胀痛重坠,情绪抑郁时加重。

4、血瘀精阻

瘀血内阻于精道,可致精道瘀阻,病理表现为排精障碍,血精,阴部小核硬节等瘀血表现。

5、气滞血瘀

血液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气滞血瘀是指因气的运行不畅,导致血液运行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必兼气滞。气滞不能正常推动血液运行,可致血瘀;血瘀阻碍气正常运行,故必兼气滞。气滞和血瘀互为因果,多同时并存,常难明确区分孰先孰后,治疗时只需辨别气滞与血瘀的主次即可。病理表现根据所在的部位不同而不同,在肝多见胸胁胀满疼痛,在肺多见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紫。气血瘀阻导致一些部位严重缺乏气血而废用,出现半身不遂、偏瘫。气滞血瘀日久,可致瘕聚、癥积。

6、气虚血瘀

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致血行不畅,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状态。病理表现为气虚与血瘀同见,一些气血无法正常运行到的部位因为严重气血缺乏而废用,出现半身不遂、偏瘫。

7、气不摄血

指气虚不能固摄血液而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气不摄血的病理表现为出血为淡红或鲜红,脉弱无力。

8、气随血脱

血为气之载体,血脱则气失去依附,故气亦随之散脱而亡失。各种大失血皆可导致气随血脱,较常见的有外伤失血,呕血和便血,或妇女崩中,产后大出血等因素。病理表现可见精神萎靡、眩晕或晕厥、冷汗淋漓、四末不温,或有抽搐,或见口干,脉芤或微细。气随血脱如能及时救治,则可转危为安,继而表现气血两虚的病理状态。如病情恶化,可出现亡阴亡阳,发展为阴阳离决而死亡。

9、气血两虚

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病理表现为肌体失养及机能减退,如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甚至感觉障碍、肢体痿废不用等。气血两虚多因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血液生化障碍而日渐衰少,从而形成气血两虚。

10、水停气阻

水湿痰饮皆为有形之邪,易阻碍气的运行。水停气阻的病理表现因水液停蓄的部位不同而异。如水饮阻肺,肺气壅滞,宜降失职,可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饮凌心,阻遏心气,则可见心悸、心痛;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可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时秘时泄;水饮停于四肢阻滞经脉气血,可见水肿,肢体沉重胀痛。

11、气滞水停

水液在全身的运行靠气来推动,气滞于某处,水也会停于该处,或为水肿或为饮或为痰。

12、气虚水停

气虚无力推动,水的运行也会停滞,水停或为水肿或为饮或为痰。

13、气随津脱

大汗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气也会随津而脱,出现气津两脱的危象。病理表现为大汗或呕吐不止,极度虚弱、甚至昏迷。

14、津枯血燥

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血又同源于后天的水谷精微,若因高热伤津,或烧伤引起津液损耗,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均会导致津枯血燥,可见心烦、口舌干燥、肌肉消瘦,皮肤干燥、瘙痒、脱屑,或肌肉动、震颤,舌红少津甚则干裂等病理表现。

15、津亏血瘀

津亏则血量减少,血液粘稠,血液运行滞涩不畅,从而发生血瘀。病理表现除见有津液不足的表现外,还可见舌质紫绛,或有瘀点、瘀斑,或见癍疹显露等症。

16、血瘀水停

津液随气血运行周身,血瘀则津液环流不利,故血瘀常伴水停。病理表现为血脉瘀阻和水停于局部并见,如见口唇爪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甚则胁下痞块等血瘀表现,又见下肢、面目浮肿,或腹水等水停的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