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宝罗) 上台的科班小学员 衣箱师傅从哪里来? 我先讲一讲过去戏班里管理戏衣这些人员大致的来源:这些人主要是科班招生时招来的。那时学戏的小孩差不多都是家境贫寒,他们的大人没办法把孩子养大,有的就托人把孩子送进科班的,科班从小培养他们,跟着练功,学戏,经过一些时间的培养、观察,发现有的孩子不是当演员的材料,这样的小孩其中有些就转到“服装组”,培养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另外的在这个时候就另谋其它出路了。 民国时期的老戏箱 继续学戏的小孩中,也会有一些,在十岁左右到14、5岁倒嗓了,有的长期不能恢复,而科班里不养闲人,于是就叫他去当箱管人员了。 再还有一些就是:孩子10岁左右进了科班,身体还没开始发育,而科班里呆了几年之后,还是一直总不长个,或长的太高了,都不是当演员的材料,也叫他改学“管衣箱”或去学“场面”。 清朝时的戏班“题名牌”
对这些无名英雄来说,他们永远得不到什么掌声,谢幕的时候也没有他们,不会有任何人给他们献花,看似平凡的工作永远不到表扬,只是为了“演员和角儿”在后台默默无闻的工作着,直到现在也如此的。 京剧 演员的化妆盒(银制) 还有一个工作时间的问题,管箱的要比演员时间延长到一倍以上,演出前要提前一个到两个小时到场,到场后,先看“戏圭”,什么戏码,准备什么服装,二衣箱要准备几身的靠,以及靠旗。盔箱要准备哪些盔头,要整理盔头的绒球,珠子,以及髯口,网子,水纱等等工作。总之,这些工作人员比演员要早到,早做准备工作,等戏演完了要做扫尾工作。 “大衣箱”里要有什么? 梨园前辈穿过的蟒袍 “大衣箱”专管“文”的,里面的东西有: ●蟒(袍) ●官衣 ●开敞 ●帔 ●褶子 ●老斗衣 ●卦衣(带八卦巾,羽扇,珠子) ●员外帔,带老旦夫人帔,要同一个颜色,带巾子,还要在袖子里放一把折扇,请卡,信件,(这样在演出中取出来方便) ●玉带 ●斗篷 ●坎肩 ●腰包 ●旦角和老旦用的行头都由大衣箱管 彩绣红色团花男帔(诸如演出《玉堂春》王金龙穿着) 另外大衣箱里还有: ●喜神 ●官脸子 ●财神脸子 ●圣旨 ●朝珠(有进候,场面上打的单皮都要放在大衣箱里(据说是皇帝用的东西,要重视) ●鼓、板(打鼓用的竹箭子由鼓师自带) …… 大衣箱师傅要做什么? 大衣箱师父要早点到,看看“戏圭”,今天是什么戏码。然后打开衣箱检查,把今天应用的衣服一件件取出来,分前后戏码放在箱案上。这样穿起来方便些。随用随折拿起来放好。 最末一场戏,有时候演员多,戏完了都堆在桌案上,多的时候像一座小坟头,要一件一件折好,放在衣箱里,有时候要记住什么行头放在什么地方,下次拿起来方便些。有时候还要注意,有没有演员出汗弄湿的行头,如有发现还要挂起来风干,吹干了再收箱,这都是细活。 |
|
来自: cxag > 《京剧名剧名段名家名票文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