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吕剑藏书 2021-11-24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武术虽然门派繁多,功法、技法不计其数,各有不同,但武术作为一门学问,其修炼的规律则各门派大体相似。每门派各有自己的入门功夫,彼此之间互有差异,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但愈往高层次上修炼,则彼此之间差别愈小。待练到最高境界时,各门派之间就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可谓殊途而同归了。

根据中国武学的一般规律,可以把练武过程分作三个阶段,也可称作三种境界,即炼精化气(明劲)、炼气化神(暗劲)、炼神还虚(化劲)。炼精化气是初级阶段,重在训练基础功夫,消去拙力,练出刚猛之劲。炼气化神是中级阶段,重在消去刚劲,渐长柔劲,以意行拳,充实内力。炼神还虚是高级阶段,重在炼至柔至顺之劲,周身内外全凭真意运用,达到拳道合一的至上境界。对以上武学诸境界有所了解,将有助于习武者明确努力方向,加强自我监督,而不致一味埋头蛮练,徒成皮厚肉壮之功,气血躁动之勇,而于武学精微尚一无所知,遑论上乘功夫?欢迎关注传统武学公众平台!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炼精化气:最苦的阶段

凡是练过武术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练基本功是最苦的,炼精化气是学武者皮肉最吃苦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习武者要通过各种基本功法的反覆练习,将浑身的拙力逐渐消去,而代之以刚猛的劲力,这个过程通常称为'换力’。

基本功是武术的入门功夫,就像写文章先要学识字一样,大体包括椿功、腿功、臂功、腰功、指功、眼功等。练站椿,要一直站到两腿发抖,汗如雨下。练拔筋,每每是筋张欲断,疼痛钻心,几欲哭号。练臂力,直练到双臂肿胀,连一碗饭也难以端稳。练指功,不论是拔木椿、提坛子、撮石笋,练后都是手指颤动不已,连筷子也拿捏不住。练腰功,夜里疼得每翻一次身都要鼓足勇气。

大凡武术的各种入门功夫,都要使学武者经受肉体上、精神上的种种磨炼,备尝各种滋味。最令人难忍的是,上述种种皮肉之苦,并不是三天两天咬咬牙就能苦熬过去的,而是每天都要重复若干遍,并且持续若干时日,舍此再无其他捷径可循。这些入门功夫大都是所谓死功夫、笨功,动作单调,内容枯自燥,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常常有些人连这一关也没闯过去,就畏难而退了。其实,上述基本功仅是炼精化气的第一步,距炼精化气的最终境界还十分遥远。有了上述入门功夫的基础,才能开始练拳。这时才是炼精化气阶段的真正开始,练入门功夫仅是为这一阶段作准备而已。炼精化气是易骨之道。按照道家养生术的学说,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之气。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阴阳不交,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和,皆是后天血气用事。由于血气盛行,元气削弱,以致筋骨不能健壮。炼精化气的目的,是将人体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使之不偏不倚,和而不流,以拳术要诀反覆练习,使体壮骨坚,所以又称'易骨’。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易骨就是'换力’。凡是未练过武术的人,与人较量时所凭都是本力,即身形僵硬之力,又称蛮力或拙力。这种蛮拙之力随着生理机能的衰老会很快消退,并不是武术中所要求的劲力。劲力是依靠周身协调,以腰为轴,以心为帅,在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那种弹抖崩爆之力,其势猛,其速疾,其劲冷脆,犹如迅雷不及掩耳,闪电不及瞬目,击人立中,跌人立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作用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也成正比,也就是说:作用力=质量x加速度。这里所说的崩弹之力,就是指那种获得了较高加速度的爆发力。这种爆发力必须先蕴而后发,先蓄而后放,不仅速度快,而且富于弹性,具有穿透力,出掌带风,发拳有声,有时可以达到掌风忽忽、拳声砰砰的爱度,令人凛然生畏。如果仅凭拙力,不管力气多大,也难以达到这般境地。

崩弹之力主要就是靠身体诸大关节,如肩、肘、胯、膝的猛烈抖甩而发出的。无论以甚么部位击出,它都是全身的合力,要靠全身关节的同步配合,劲力顺畅,一发而出。不少拳种都要求出拳时松肩沉肘,胳膊不要伸得过直。站步时要求双膝微弯,腿不要太直。其原因之一就是要使肩关节、肘关节和膝关节在发力时保持必要的弹性,增强应变的灵敏性。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练习崩弹之力也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练拔筋等基本功,只要柔韧性不是太差,年龄不超过二十岁,而且认真刻苦去练,日日不辍,大约两三年功夫也就可以说得过去了,但是练好崩弹之力却要比这更费时间。比如形意崩拳,动作看来平平常常,简单已极,不过上半步出一拳而已,而且来来去去都是这样一个姿式。欢迎关注传统武学公众平台!可是,如果没有一天三五十拳的功夫,不经过五六个寒暑,那崩拳是练不出多大名堂的。

明劲练到一定程度,可以不必预先大富度蓄势而能发劲,即在极小的空间内单靠关节的抖动就能爆发出力道不小的弹劲,俗称'寸劲’。如敌人猝然袭来,待自己发觉时已近不逾尺,待要撤步退避已然不及,但仍可在这二三十厘米的超短距离内,借肩、肘、腕诸关节的骤然抖动而发劲,以挑、撞、格、击等多种手法来反击敌人。此时双方距离极近,我之崩弹之力发劲又疾,一发即至,即发即收,未收又发,连环进击,一秒钟之内可连续击出多次(若双拳同时出击,一秒钟内可击出三次;若单拳轮流出击,一秒钟内可击四至六次。在三十厘米超短距离内,以双拳同时出击的效果较好)。敌人躲无可躲,退无可退,往往手足无措,而面部、胸腹部已被重创。

在炼精化气阶段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学会拆拳。所谓拆拳,就是把武术套路中的攻防动作逐一分解出来,参研其实战意义。这种独立分解出来的一招一式,大都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又称'散手’。许多拳师在授徒时,只教套路,很少教拆拳。结果不少人学了几年拳,对所练拳术中的攻守招式所知甚少,在同人交手时,甚至败在不会拳术的人手下。学会拆拳,是武术中技法训练的关键。对方一拳打来,我或闪或挪,或挑或格,或不招不架,迳直反击,其中均有法度可循。我之攻击对方,或弹踢,或直踹,或横掌如刀,或甩拳如挑,也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不像马路边小流氓们打群架那样,不分青红皂白,胡打乱踢。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几乎所有的武术套路都是以攻防动作为其结构形式,以制敌防身为目的(只有极少数武术套路以训练基本功为目的,所含攻防动作较少,像少林派中的一种罗汉拳,是以十八尊罗汉的各种姿态为内容而组成的形象化拳路,重在锻炼柔韧、平衡等素质)。如突遇歹徒袭击,你只有在制伏歹徒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防卫自己。不能制敌,则必为敌所制,自己的身体和财产就会受到损害。所以练武的人必须练熟若干招式,乃至烂熟于心。'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旦有事,心意甫动招式即出,这样才能取得制敌防身的效果。对于有一定武术基础的人,学会拆拳并不是太难的事。只要自己勤于思索,一般的套路都可以拆开。将拆开的某些招式练熟,在实战中即可派上用场。可惜不少习武者都不善于独立思考,在武学方面缺乏钻研上进之心,或者仅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并无他求,这样他们就仅仅满足于演练套路,而不再有兴趣去参究蕴藏在套路中的技击奥妙了。欢迎关注传统武学公众平台!

八步连环拳是少林拳术中一个简单套路,由二十二个动作组成,但其中却包含了踢、打、拿、摔、插、挑、格等十七种技法,其斜身飞掌一招更是少林绝技之一。任你练过几年拳脚,若被对方以此招靠上身,则十有七八要跌仆在地。少林派拳路中多有此式,但有的与此稍有不同,像靠身捶中是'偷步刁手’接'顺步斜飞掌’,其用法大同小异。可惜不少人虽然也熟悉这些套路,但不求甚解,难窥其中奥妙。他们不知此招前掌微搭意在封敌之前臂,更不知缩身蓄力、进身挤靠、上步锁腿、抖肩飞掌的发劲之道和击敌部位,这样走拳就成了过场。殊不知一招平平无奇的少林飞掌可将敌人凌空击出,跌仆于数尺之外!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学会了基本功,又学会了若干套路,进而学会拆拳,练熟若干招式,手、眼、身、法、步都有了一定功底。同时,又能逐渐把周身散乱之气聚于丹田,拙力渐去,刚劲渐长。待到将拙力完全消去,刚力充沛,眼神如电,威气外扬,体强骨坚,步履稳实,则已经练成明劲,完成易骨功夫,可以说达到了炼精化气的境界。一般来说,如果习武者不是天资愚钝,而是较有悟性,而且专心致志,神无旁鹜,日日练功不辍,又加上名师指点,最后能达到炼精化气的境界的,恐怕也需要六七年时间。如果主客观条件差一些,或悟性较差,或不坚持练功,或无名师传授,那就很难达到如此境界,也许一辈子永远在武学的初级阶段内徘徊。

这样的人实在不少,大约占习武者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也就是说,在众多习武者中,能够最终完成初级阶段的还不到百分之五,绝大多数人都在练武的长途中先后被淘汰了。只是不少习武者既缺乏自知之明,又缺乏自知之明,又缺乏知人之明,眼界狭窄,文化层次较低,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他们很难正确意识到自己的武艺在整个武学阶梯中所处的客观地位。这种情况在武林中并不是个好现象。夜郎自大,故步自封,自吹自擂,动不动就要在人前炫耀武功,自以为罕逢对手,'老子天下第几’,其源盖出于对武学的整体缺乏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忽略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这个最浅显的道理。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崩弹之劲源于自身的刚猛之力,其劲力明显显能露于外,所以又称为'明劲’。这种崩弹抖爆之劲如果能够练到收发自如的程度,其击人的威力当然远非拙力可比。若习武之人用这种功夫同常人交手,则胜算大致在握,若击中对方要害,亦可重伤对手。练会了这种功夫,一般可以算作会武术了,但是这不过是初窥武学门径,仅仅进入武学的第一种境界,以后的路途还十分遥远。完成了炼精化气的人,一般身体壮实,矫健有力,目光威猛,时有凶暴之相,而且性格比较刚烈,遇事不太冷静,多有恃艺骄人之气,若遇争执则有时不知忍让,轻易出手击人,惹是生非。他们如果继续深造,向更高的境界努力,那么这种性格将会有所变化。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炼气化神:步入高手的必由之路

凡是学武的人,谁不想成为武林高手?但是初学武术的人大多从刚猛入手,这样做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学武的必经之路。不过若是一味追求刚猛的劲力,不懂得养气、炼气之道,那就很容易给身体造成损伤,而且势必难以进入更高的境界。老子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物壮刚老’,又说'柔弱胜刚强’。他从哲学意义上论证了过于刚强的危险后果,这些话在拳理上也同样适用。

炼气化神是武学的第二个境界。在这一阶段,习武者要完成易筋功夫,练出暗劲。暗劲就是柔劲。但是,武学中的'柔’并不是柔弱无力,而是指那种形断意不断、绵绵不绝的具有极强柔韧性的特殊的力道。暗劲是刚柔相济之力,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炼气化神的过程,就是消去刚劲、渐长柔劲的过程,这是武学中的第二次'换力’。

炼气化神的关键是炼气。其实,早在炼精化气的阶段,习武者就应当学会把身体各部的散乱之气收聚于丹田,人们常说的'气沉丹田’、'气发丹田’,就是这个道理,圆是那时还达不到使真气周身游走、收发自如的地步。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它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武学中特别重视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打通任、督二脉是武学中炼气的基本功夫。任脉起于会阴穴,由身体前部沿中线而上,经关元、气海、神阙、鸩尾、膻中、天突诸要穴,止于唇下承浆穴,共二十四穴。督脉起于脊尾的长强穴,由人体背部沿脊柱而上,经命门、风府、强间、百会诸要穴,止于上唇内的龈交穴,共二十八穴。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武术家认为,人身有任督二脉,犹如天地分南北,自然分阴阳,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方能使阴阳交合不离,'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这是运气调息、养元固本的根基。“内功经”云:'尻尾升气,丹田炼气。’指真气起于脊尾尽处的长强穴,提肛收腹,以鼻吸气,真气即由长强穴循督脉而上,达于脑顶百会穴,下通任脉,由气海穴沉入丹田,使丹田充盈。如此完成一次循环,即为一周天。武术家要求练此周天,须'日日行之,无差无间’,使内气绵绵不绝,滚滚而来。打通了任督二脉以后,才能接着练那些更高深的功法。

炼气的时候,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以松、静为旨,做到松而不懈,静而不散,收视返听,操固内守,调息绵绵,即所谓'心不动,气自固’。道家把这种炼气过程称作'存想’,即'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

如果说练基本功是对习武者肉体和意志的磨炼,那末炼气过程则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对习武者精神的磨炼。武林中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体会,要把多年练就的刚猛之力一点点消去,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一位习武六十多年的老人回忆说,他早年从名师练形意拳五年,一拳劈出,带动风声,势不可当。但他练的是开展式,行家们称为'假拳’,只不过是形意拳的基础功夫,相当于太极拳的摧僵阶段。为了把明劲练成暗劲,他不得不重新从站椿练起,将开展式改为紧凑式,以求劲力内蕴。这样又足足练了七年,才觉得身上有了内劲。他夜晚在公园练拳,虽然全身放松,但打出拳去,居然发出嗡嗡的震动声,能传出好远,惹得行人前来观看。他逐渐体会到形意拳由外向内练的奥妙。

其实,不仅是形意拳,中国武术的所有拳种都是由外向内练的,即由有形之精转向微妙的无形之气,由四肢躯干的表露于外的刚猛之力,转向以内气为主的刚柔相济之力。在炼气化神阶段,重在培养意念活动,以意领气,以气帅形,意动气动,以气催力。练拳时要全身放松,心意平和冲淡,但意念必须高度集中,周身俱要协调自然,含蓄圆活。出拳之际不要求快求猛,而是遵循法度,顺应自然,以意念导引,使内气由丹田发出,透过五脏,达于拳脚。若是求快求猛,心必浮躁,心躁则气上浮而散乱,无法聚敛周流。打惯明劲的人每每于此时难以松静,控制不住意念,以致迟迟练不出暗劲来。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以意领气,本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要作到精神松静,收视返听,又谈何容易?藉用禅宗的一个术语,就是习武者必须像禅僧坐禅一样,要具备相当的'定力’,即驾驭精神意念的能力。习武者只有在'万缘如洗净’,'身心亦已冥’的物我两忘的空明境界之中,才能做到调息运气,绵绵不绝。道家形容这种精神状态是'胸中纯白,意无所倾,志若流水,心居空城’。总之都是要求人们心如明镜,寸念不生,在呼吸吐纳之中,以意念导引体内真气沿经络走向运行,如轻云浮行体中,使之绵绵相续,循环不已。久而久之,习武者自能从中领缴到奥妙与乐趣。

清人王宗岳在太极拳经中总结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以心行气,就是意到气亦到。只有心意沉着,气才可收敛入骨。功夫既久,骨日沉重而内劲日长。以气运身,是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畅达,身体才能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也就是说,在炼气阶段要经历两个过程,一是以心行气,收敛入骨,这是由外向内;二是以气运身,便利从心,这是由内向外。

上述两个过程在炼气的初步阶段是截然分开的,只有先作到以心行气,而后才可能以气运身。待练到纯熟之后,方能达到内外合一、形神一致的境界,这时已经不分内外,遑论先后?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气分两种,一种是先天之气,又称元气。天以阴阳五行之气化生万物,只要有形体就有先天之气,所以元气是人自结胎之初所秉受的先天之气。另一种是后天之气,由后天生成,流通于血脉之中,称为血气,又称横气。血气是刚猛之本,故有'血气方刚’之语。元气以太和为宗,以冲元为本,刚柔相济,可刚可柔。道家把修炼元气视为长生之道,认为'长生之术,莫过乎服元气,胎息内固’,'若能存念其神以守元气,气亦成神,神亦成气’。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炼气之道就是服存元气以消去血气,以先天补后天。表现在劲力上,就是练出柔韧连绵之劲,以消去刚猛横暴之力,以求刚柔相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武学境界的高低最终是由内功高低来决定的。凡是武林高手,其在内功方面必定有相当的造诣,不仅太极、形意、八卦等所谓'内家拳’是这样,而且少林、查拳、通背、劈挂、南拳等'外家拳’也无一例外。一个同样的招式,由一个不会内功的人和一个内功有相当根底的人分别演练,则二者招式之间的威力气象定是大不相同的。若使该二人交手,在双方技法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则后者十有九胜。当然,也有人内功根底深厚而并不会武术,而以养气健身为目的,则另当别论。

练习内功一般需要有名师指点,入门之后即可自行练习。若无高人传授,仅靠自己摸索,那就不容易找到门径。练习内功的人还必须具备一定医学知识,熟悉人体经络走向及各处穴位,并且要懂得一点阴阳五行学说和太极八卦理论,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练内功最难做到的是排除杂念,不受任何干扰,心如明镜,纤尘不染。当前社会发展很快,事务繁杂,竞争激烈,几乎人人都要为生计考虑,要能作到心如枯井、止水无波实在很不容易。另外,炼气时最好在山水相依、林木葱郁的幽静之处,但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讲,现在能找到一小块少受烟气噪音污染的清静之地已属不易,复更有何求?

过去武术界的人常常把炼气之道说得很神秘,不轻易传授。不少人练了十几年拳,只知道气沉丹田,却不知真气为何物,如何运行,于是气沉丹田也就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话。内功神秘之说也往往令人望而生畏,似乎可望而不可及,不少习武者就是在炼气化神的殿堂前停下了脚步。由于以上诸多因素,在练成明劲的人中,大约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能进一步练出暗劲,这是习武长途中的又一次大淘汰。经过多年静心养气的内功磨炼,随着刚劲渐消,血气渐去,而柔劲渐长,元气渐盛,练出暗劲的人大多神志清爽,精神充沛,刚烈之气渐渐沉销,柔和之气渐渐充实。

一旦遇事,态度比较冷静,善于权衡利弊得失,轻易不会同人动手,若被逼无奈而不得不应战,只要不是在性命危急的局势下,他轻易不使毒招、不下杀手。练成了暗劲的人,经过了多年的刻苦磨炼,对武学的博大精深、不可穷究的道理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所以,他们大多待人谦和,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子,也不会动辄炫耀武功,恃技欺人。有的人甚至将武功深藏不露,混同于常人。在完成易筋功夫的同时,习武者的体形和神态也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一是体形渐趋于瘦健,少横蛮肥重之态;二是步履轻捷而稳实,少拖沓滞重之病;三是目光渐趋清朗慈和,临敌时则威神自出,目光如冷电,少凶暴浮露之相。这种地步,就基本上达到了炼气化神的境界。此后,能否步入炼神还虚的更高境界,那就得看习武者本人的天资和造化了。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炼神还虚:武学的境界

炼神还虚是武学的高级阶段,也是内功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易髓功夫,练出化劲。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的地步,就是化劲,所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就是指化劲而言。当然,它并不排斥攻防格斗等招式技法,可是相对而言,招式技法已经退到次要的地位。在炼精化气的初级阶段,当然以基本功和技法为主,内功只是刚刚入门。在炼气化神的中级阶段,技法与内功并重。待暗劲练到一定火候,习武者就会感到内功远比技法更难练,而且比技法更重要。从此而后,武功的长进与否就主要由内功的进境快慢来决定。在练习化劲时,几乎完全要靠内功。内功大成,也就标志着化劲大成。

凡是武术招法,并不是越繁复就越高明,相反地,倒是越高明、越实用的招式就越简练。比如武林中流行的擒拿术,大多简练实用,招法巧妙。少林派'迎风八打’中有一个动作,叫作'顺风掌’,即对方若以右掌向我头部劈来,我则侧身以右掌向外斜磕,而后并不收掌,而是立即催劲,仍以右掌向右方横击敌人的头颈部。这是连消带打的一招,其反击方向正是敌方难以防守的空档和要害部位。还有一种短打招数,其反击速度更快。这种招以拧腰冲拳为主。当对方以右拳袭来时,我不招不架,而是将腰迅疾一拧,同时借拧腰之势,侧身骤发右拳,进击对方的胸部。拧腰与出拳一气呵成,对方的右拳则从我胸前滑过。拳谚说:'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是十下。’就是指的诸如此类干净利落、明快洒脱的反击招式。上述两种招式都简单易学,实战性很强。

在武学中,招式的精妙说到底还是其次的,武功的高低最终决定于内功的深浅。同是一招平平淡淡的形意崩拳,有人用以防身尚且难以自保,而当年的郭云深却挟此技屡挫天下名手,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内功浑厚,已臻神化之境,从而尽得拳理奥妙,将一个平平常常的招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威力大增。武学中的精妙深微之处,必须是在习武者的内功有了相当根底之后才能逐一领悟。习武者的内功越深厚,对拳理的领悟就越透彻。所以,武林高手之间的较量,不仅是技法的较量,更重要的是内功的较量。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炼神还虚是对人体中枢神经及其反应能力的高级训练。根据中国传统的气功理论,炼神还虚最终应在上丹田(泥丸宫附近的球形区域)完成,炼气化神在中丹田(中脘、鸩尾诸穴之后的球形区域)完成,炼精化气在下丹田(脐下深处的球形区域)完成,由下而上,逐次升高。炼神还虚的要诀是'虚静’二字。'虚’指心内虚空若谷,'静’指心境淡泊守一,所谓'虚静为主,虚无不受,静无不待,知虚静之道,乃能终始’是也。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要求心境达到极度空明宁静的状态,这样才能归根复命。道家养生术认为:'不认不知,无声无臭,名曰希微,只这个便是全真妙本,人能透得,即刻知机’。也就是说,必须对外界的任何干扰全不理会,心中不存任何芥蒂,一无阻滞,听不到任何声音,闻不到任何气味,凝神守一,不懈不僵,久而久之,才能悟透个中的玄妙之机。太极拳高手们认为,虚静'乃太极拳最精微处,非稍有根底者殊难领会’,又说:'太极拳应敌时,其最妙处在以虚静胜人,故太极拳实以无法为法’。在内功的最高境界,武学与道家互通互融,达到了高度的一致,这就是武学中的'拳道合一’。武术家们早就明确指出:'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道艺也’,划清了武艺与道艺两种境界的差别。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在练习化劲的时候,习武者周身内外全仗真意运用,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其运气亦不着意,亦非全不着意,忽隐忽现,若有若无。呼吸似有似无,以真息行之。练到至虚,则身无其身,心无其心。一些武学大师如实地纪录下他们练习化劲时的体会。孙禄堂先生说,他练化劲时,每天练一形之势,到停势时,心中神气一定,就感觉到腹部如有物萌动,后来又出现周身发空的景象,觉得身体一毫也不敢动。再练一些日子,感到丹田内如有两物相争,渐渐安静。这时仍是在练拳趟子,内外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不平稳处。练拳时,呼吸用意于丹田,从尾闾至夹脊、玉枕、天顶而下至丹田,与静坐功夫相同。以后不论行、走、坐、立,皆有内中或动或不动的感觉。有时熟睡时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用练拳的呼吸方法。再过一段时间,睡熟后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而且不论静坐、练拳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到这时才体会到拳术与丹理是同一道理。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尚济先生也有类似的体会。他说:'在作静功时,闭目合睛,抱神归一,便会觉得宇宙之大,空无一物,只有眼前一片光明,自身虚无缥缈,遨游太空。一不小心,就有摔下来的危险,所以精神又十分集中。作动功时,便觉飘飘荡荡,如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心无其心,身无其身,随意而动,无可无不可。又如悬肘写大草,将意、气、神集中到笔尖上,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任意而动,则笔走龙蛇。如用之应敌,本无意打他,只是随进攻之势,随意应之,不见而章,无为而成,往往可将对方击出甚远。这即拳经中所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就是崩拳大师郭云深一生的经验总结:“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方见奇。”

在长期的内心虚静的状态下,中枢神经的反应可以达到极其敏锐的令人吃惊的地步,乃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是形容习武者的感觉灵敏已达极处,即使加上像一片羽毛、一只苍蝇那样微乎其微的力量,也能立即觉察清楚并作出反应。习武者练出了这样的谖夫,在同人交手时,只要一搭上手,对敌人的功力深浅即已尽悉无余,而敌人对我却懵然无知,只能处处被动,为我所制。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气功界把炼神还虚的最终境界称作'返本还元,复归于婴儿’。道家养生学认为,婴儿状态是人的原始状态,是人体生命的本来面目。在婴儿状态,体内阴阳自然平衡,内气无所不通,意、气、神三者合一。其后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产生了七情六欲,干扰了内部的平衡,使生命不能按照自然规律进行,于是产生种种疾病,而且生了病自己也不能修残补缺。气功道即在于以人静的方式,切断外来干扰,将意识集中于自己体内,再通过一定的功法,消除以往因外来干扰而引起的体内变化,使其逐渐恢复到最初的自然状态,意气神重新合一。气功家叫做'善养吾浩然正气,常守我独立之神’。武术家叫做'岂知吾得婴儿真,打法天下是真形’。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则是从哲学意义上对气功的概括。既是要复归到婴儿状态,那么不仅要求精神上无思无念,无牵无挂,一无滞碍之处,而且在呼吸上也要复归到婴儿的'胎息’状态。所谓'胎息’,就是模仿婴儿在母腹中的呼吸,自服内气,呼吸皆用鼻而不用口。

吸气绵长深透,呼气微细若无,吸气时长引而咽,并闭气不使外逸,至极深处才微微吐气。不论吸气、呼气都不要让自己听到,不发出任何微细之声。同时还要模仿婴儿的手形和精神状况,即所谓'握固守一’。'握固’是两手拇指内蜷,由四余四指从外握之。'守一’指意念守神抱一,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道家养生术把练好胎息视为'返本还元,却老归婴’的必由之道。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可是冲激坚强的东西没有甚么能胜过它,因为甚么东西能代替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没有人能够实行它,所以老子强调'营魄抱一’,'专气致柔’。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一般的技击家讲究的是以快打慢、以强击弱,高明的武术家却把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奉为准则。一般的技击家在临敌时常常心急如火,气血上涌,恨不得一拳将对方打翻。高明的武术家面对强手,却能做到心平气静,从容不迫,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他们在同人交手时,心境空明,无虑无念,置胜败于不计,置生死于度外,形神合一,心无定式,但一抬手一投足均为精妙招式,威力极大。其动作或快或慢,或柔或刚,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又如钱塘之潮,滚滚而来,令对手无招架之功,无退避之处,处处无不受制。

达到了炼神还虚境界的武术家,大多性格豁达,心胸开阔,待人谦和有礼,不同人作无谓之争。耿继善先生回忆道,他早年练习拳术时,肝火太盛,往往与人无故不相合,视同道如仇敌,自己也常感烦恼,而且周身为拙力所拘,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力量。后来从深州刘奇兰先生学形意,练明劲四五年,自己感到性格起了变化,对于过去的事常感愧悔。又练暗劲五六年后,每见同道之人无不相和,对于技艺高过自己的人,不仅不嫉妒,反而加以称赞,但自己还有一点吝啬之心,不肯以秘技示人。而后又练了五六年化劲,方觉腹内空空洞洞,浑浑沦沦,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这时方能泯灭门户之见,遇有同道者无不相爱,遇有不如自己者无不欲教。偶与人较量,并无先存一个打人之心在内,而所用所发皆是道理,无入而不自得。这时方才明白了形意拳中和的道理,体会到练拳可以变化人的气质,使之入于道的境界。

内家拳练习的层次分析

练成了化劲的人才真正能称得上武学大师。他们大多儒雅清秀,似有仙风道骨。他们目光清朗澄澈,神态慈祥和蔼,步履轻盈飘逸,两眉正中隐隐若有红光,拳经上叫做'一点灵光吊在眉’,又称'光聚天心’。不过,能达到这种境界毕竟太不容易了。在练成暗劲的武术家中,能最终练成化劲的也不过一百个人中有那么一两个吧!也就是说,在所有习武者之中,大概平均每十万人中不过有四五个人有希望成为真正的武学大师,恐怕实际比例比这个估计还要低得多。

一个人如果从十岁开始习武,而且他天资聪颖,悟性甚高,又有名师指点,兼以环境较为适宜,在不间断练武的前提下,大约需要至少二十年时间才能走完从明劲到化劲这一段漫长的路程。等他成为真正的武学大师时,恐怕已经三十岁开外了,所以太极拳家们有'十年用功,十年养气’之说。但实际上所耗费的时间比这大概还要长些,因为人在年轻的时候,对于高境界的内功不容易领悟,很难做到抱神守一、专气致柔。内功的修炼与年纪、阅历、文化修养极有关系,一般是人到中年以后才能悟出个中的真谛,完成由浅入深、由浅乱到浑厚的修炼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