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城夜话 | 徽菜老店大中华的前世今生

 人文武汉 2021-11-24

在服务性的行业中,徽州菜馆在武汉颇有盛名。有光绪年间开设于黄鹤楼对面的同庆楼,继之而起的有“海洞春”和“大中华”。

大中华酒楼的创始人章在寿,12岁就进武昌同庆楼当学徒。当时同庆楼在斗级营,经营的是烧鱼面为主。由于章在寿勤劳肯干,得到老板胡桂生的赏识,因而学到了一手徽帮风味的手艺。

1930年章在寿离开了同庆楼,与程民开等人合伙顶下芝麻岭由绩溪人章本桃创办于1913的五香斋面馆,仍以经营红烧鱼面为主,兼卖点炒菜。几个人搭伙求财,同心同力,注重特色,讲究质量,生意日益兴隆。在股东中有三人是在上海学艺的,当时上海有三家徽州餐馆,店名都叫大中华,于是他们在1932年把店子搬迁到柏子巷口(现彭刘杨路),重新开店的名字就叫徽州大中华菜馆”更名后利用乡情广招徽厨,程民开成为第一批被引进的徽厨。

大中华菜馆搬迁后,扩大了营业。一楼卖零散客饭,一菜一汤一钵饭,三五角钱一份,经济实惠,薄利多销,适应大众,每天收益较大。二楼经营名菜名点,后来发展到承办宴席。大中华以鱼为主,如清蒸鳊鱼、网油松鼠鳜鱼、糖醋鳜鱼、五彩鳜鱼、烧青鱼划水、瓦块鱼等。在旧社会,二楼顾客大多是中、上层人士,此地处于法院、省府附近,打官司要请客,会见大人物更要宴请,这个品尝鲜鱼特色的酒楼,生意自然红火。

20世纪30年代,餐饮业一度较繁荣,竞争日趋激烈。在大中华附近就开了“汤四美”汤包馆、蜀珍川菜馆,加之汉宾酒楼、味腴餐馆等,都对大中华构成挑战,其中尤以“汤四美”汤包馆最为厉害。此店主打产品是汤包,也兼带小炒,还承办筵席,其老板汤荣昆的活动能力强,当时的震寰、裕华、一纱等几个大纱厂、还有米厂、电厂等客户都被他拉到“汤四美”。面对同行的竞争,大中华又扩建了三楼,布置为活动客间(相当于今天的包房),可大可小,以适应各类顾客需要。在经营上,严把质量以优取胜,进货选料从严,为保食物新鲜,做土冰箱储存食品。用原汤做菜(那时没有味精),以增加菜肴的味道鲜美。厨师精研菜谱,保持特色风味。

不久,上海那边发生战事,日寇发动一二·八,八·一三侵略战争,许多有钱的下江人逃难来到武汉,他们对大中华也独有钟情。1936年,大中华赶紧修建了一座500平方米三层楼房,开始经营徽、浙名菜,以迎合顾客,生意特好,此时是大中华在解放前最美好的时光。

1938年武汉沦陷,章在寿弃店回乡,大中华的股东大多是徽州人,无路可走,只得开门营业,但生意清淡。抗战胜利后,当局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加上物价飞涨,生意愈加艰难1949年迎来武汉解放,大中华获得新生。

1958531大中华菜馆经理章在寿接到上级通知,说有中央首长晚餐要来菜馆品尝徽式鱼宴,让他们做好充分准备,并一再叮嘱要做出大中华菜馆的最高水平。章在寿接受这项特殊任务后,越想越激动,越想越紧张,因为以往任何一次任务的交代措辞都没有这次这样严格与审慎,心想这位首长一定高贵异常。

于是,他迅速召开紧急会议,进行周密部署,让大家清醒认识到,这次接待任务非同寻常,只能办好不能办差,因为这不只是事关大中华菜馆的名声问题,更关系到武汉的声誉, 是个政治性问题。紧接着便就“派出厨师阵容和“鱼宴菜单设计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

最后的方案是:关于厨师阵容,决定由本店头牌徽菜名厨程民开担任主厨,亲自掌勺完成鱼宴的全部烹饪任务;紧急向汉口新兴酒楼借调徽厨邵观茂(他在程民开1963年病故后调入大中华菜馆,接替了程民开的位置),与本店的程大祥联袂负责炒小席工作;而配菜副刀则由本店邵在维和胡灶云担任。关于鱼宴菜单,决定由12款风味各异的徽式鱼宴组成,全席菜肴全用鱼料烹制而成,12道鱼宴的菜单是:红烧划水、红烧鳊鱼、红烧回鱼、清蒸鳊鱼、杨梅鳊鱼、松鼠鳜鱼、糖醋鱼块、精烩鱼圆、拔丝鱼条、抓黄鱼片、 清炒鳝糊和头尾砂锅等。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解放大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