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我心……飞翔 2021-11-24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为什么只有中国有?因为中国用阴历,准确地说,中国是用阴阳历,当然,受中国影响的国家日本、韩国也用,但现在基本不用了。

其实最初文明古国都是用阴历,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中国,最初都是用阴历的。因为月亮的盈亏周期非常明显,容易观察,所以把29天或30天称为一个月,把12个月称为一年,便成为古老国家最初的年历。

阴历用一个月还行,用一年也凑合,用上几年就有问题了,即月亮一年循环只有354天或者355天,而太阳年一年,即地球绕日的周期约为365.25天,每年差11天,过10多年,就有6月降霜下雪、腊月挥扇出汗、冬夏倒置的毛病。

各文明古国农业慢慢地发展以后,就发现纯粹用阴历历法、月份和春、夏、秋、冬四季,农业节候配合不上,因为太阳决定怎么种庄稼,这样的年没有意义。

为了解决阴、阳历的矛盾,古代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放弃阴历月亮盈亏作为计算月份的方法,而以太阳回归年即365又四分之一天为一年,把年分为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4年一闰。这是公元前46年西洋罗马所采取的办法,即现在世界上实行的公历,即阳历。

另一办法是找出阳历年的日数和阴历月的日数两者之间的最小公倍数,这就是我国古代颛顼历的十九年七闰的办法。

西方人善于改变,这个方向不通我走另一个方向,中国人善于变通,怎么把它改变得我能用,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

十九年七闰,年是解决了,可种庄稼怎么办?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中国在周朝时就发明了四个节气,以区分四季。到秦汉时,正式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中国二十四节气以黄河中下游,也就是河南的天气为参考,制订出来的。

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006年5月20日,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便于记忆,群众编了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上半年的每个月两个节气,前一个节气在六号左右,后一个在二十一号左右。下半年的每个月两个节,前一个在八号左右,后一个在二十三号左右。它们前后不差1~2天。

当然,这个歌是现在编的,是对照阳历的。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如芒种就是该夏收夏种了,结合节气,还有一些农业谚语,如秋分种蒜,寒露种麦;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有很多农业和天气变化的谚语,都和节气有关,这也是劳动人民几千年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看中国人聪明不聪明。

当然,也有不改变纯用阴历的,如伊斯兰国家,一年就是354天或355天,农业和我没关系,在他们的日历里,冷热是交替的,6月下雪就下雪,反正几年一年循环。

他们选择纯阴历。有一个好处,无论是一个游牧者,或是一个居住在城市的人,一个懂得看日历的或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晚上看下月亮,根据上弦,下弦和盈亏程度,就大概知道几号了,渔民可以根据满月时涨潮最大、以后潮水一天比一天小,潮涨的时间每隔一天要移后40多分钟,有利于沿海居民从事航海、渔业、防汛等工作。

当然这样的“太阴年”,只适用于宗教、民族活动中,却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所以目前仅有伊斯兰国家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