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技术角度论证“张顺凿战船”之可能性

 张苏君 2021-11-24

《水浒传》中马战精彩,水战热闹。让人大呼过瘾的莫过于高俅湿身,被张顺等人擒拿凯旋章节。

好汉的英武神勇,官兵的束手无策,形成鲜明对比。冬日余晖中,寒风萧瑟里,张顺把高俅水渌渌地,拎到忠义堂时,人人都很解气。

剔除书中如蜘蛛侠那般的超人能力,如公孙胜的通天法术、戴宗的日行千里、张顺在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等,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论证,张顺真的能轻松凿漏大船吗?

1

首先要弄清楚,高俅先生乘坐的是什么船?高俅的座船不是游艇,而是超大号战船。书中如此描述:

最大者名为大海鳅船。两边置二十四部水车,船中可容数百人,每车用十二个人踏动。外用竹笆遮护,可避箭矢。船面上竖立弩楼,另造划刬车摆布放于上。如要进发,垛楼上一声梆子响,二十四部水车,一齐用力踏动,其船如飞!

大海鳅船,学名叫车船。车船,是在传统桨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将原来用手力驱动的,改为桨用脚力驱动,手驱改为脚驱,驱动系统实现全面升级。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中记载:车船者,置人于前后,踏车进退,每舟载兵千余人。岳珂的《金佗续编》亦有记载:令人夫踏车,于江流上下往来,极为快利。

要了解这种车船的实战作用,可参照杨么义军(钟相杨么起义,后被岳飞镇压)。他出道比宋江晚10年,可以算得上同一时代。杨么大规模使用车船,同南宋官兵作战

2

宋朝海外贸易极发达,为历代鼎盛,造船技术独步天下,被各国所效仿。

车船有个核心技术——水密隔舱。创意源于竹子,竹杆隔膜把竹杆分成很多节竹筒。该技术始于唐朝(江苏扬州、如皋出土的唐船,都已是此结构),登峰造极于宋朝。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该技术稳居世界一流,特点极鲜明。

一是抗沉性。由于舱与舱之间严密分隔开,即使装船后,有一两个船舱破损进水,其他舱仍能完好,浮力照样存在。可自行脑补放于水中的竹子。如果进水较多,直接抛一些货物,船也不会沉没。

二是坚固性。隔舱板厚度10-12厘米,船体厚度可达18厘米(半尺厚)。隔舱板和船体先使用扁铁和钩钉相连,再用由麻丝、桐油、石灰配成的填充料密封所有缝隙。既能防水,又很抗击打。

如此厚的材质,又有桐油滑不留手,在水中如何使力?单靠几把铁凿,就指望把船舱凿破、大船凿沉,基本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各类实战之中,鲜有被凿破的记录。用兵如神的岳飞,最终也是采纳降将杨钦的计策,用大量的木头、杂草,伐木塞港,使车船进退不得,才得以击败杨么。

公元1161年,决定南宋国运的采石之战爆发,在虞允文的指挥下,宋兵以少胜多,力挫金军。南宋转危为安,金国引发政变。车船和海鳅船以及强弩、霹雳炮,此战发挥巨大效果。

3

《水浒传》里的水战,场面经常是一边倒,一群好汉乘数艘小船,就把拥有高大舰船的官军耍的团团转。宋代水战真这么简单?其实,张顺等人压根就难以接近车船。

宋代军事教材《武经总要》,成书于仁宗时期,到高俅出征时,问世已逾70年。近百年的时间跨度,足够官兵完成武器装备的匹配、升级。

按书中提及大型车船的标配:每艘可载800人,并设有6座拍竿。高俅作为太尉,北宋军事的最高长官,他乘坐的必然是最先进的车船。除了弩楼(射人)、刬车(撞船器械)之外,还应有配备这种惊人的武器。

所谓拍竿,就是安装在大舰上的武器。舰一般为五层,楼高百尺,配备六个拍竿。拍竿高五十尺,利用杠杆原理发射巨石(比阿基米德撬动地球来得更实在),类似于北宋版的高射炮。

每逢作战,则向敌船发射巨石,被砸中的船舫,在巨大冲击力的破坏下,往往被击个粉粹,成了渣渣。钟相杨么的义军正是靠着水上优势,严密设防,陆耕水战,取得多次胜利,才震动朝廷,不得已请出岳飞将军,发动第七次“围剿”。

李俊张顺、阮氏三雄等水军将领,靠近大船都很难。近则被弩箭所射伤,远则被拍竿击沉、刬车击破乘船。

这种学术探究,并不妨碍我们阅读《水浒》的热情。说不准,施公正拈须微笑:不是梁山太狡猾,而是高俅太无能。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suzi: 蛰居山城,栖身企业。常为稻粮谋,偶作公益行。喜读书,爱美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