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若水的《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读书笔记

 若水微微雨 2021-11-24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是我读到的第三本有关非暴力沟通的书。

这本书的亮点有两处。

一是作者给出了开启合作的七把钥匙。

1、做目标明确的家长。

2、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

3、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4、激励给予。

5、使用尊重的语言。

6、在成长中学习。

7、让你的家成为无错区

二是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马上使用的家庭活动,用于练习书中的沟通方法。


我在同读过程中,制作了我的9张读书卡片。摘要如下:

书摘:孩子们需要家长真实地生活在他们所承诺的价值观里。为人父母是一个成为孩子们榜样的机会,向孩子们展示他们到底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什么以及怎样生活,这是一个来自生命的邀请和难得的机会。对大多数人来说,为人父母是一个强有加的激励,激励他们看清自己的人生目的和意义,用生命去努力践行这一切。P6

心得:

育儿就是育己,这是非常好的一条自我修行的路径。
先做好自己,不要去要求别人。
当你自己发生变化时,别人会和你一起发生变化。而我们只有能力控制我们自己。
当你自己做对了,其它的,就不重要了。


书摘:试图通过关注孩子们的问题或者孩子们行为中的瑕疵来教育孩子的家长们相信“批评使人进步”这一信条,他们认为,批评孩子让他们感觉糟糕以及惩罚孩子,将会激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可是,你觉得这么做真的有用吗?p13

心得:

当我们盯着问题的时候,就会看不见孩子,看不见家人。
只能看到方法、看到应对、看到各种障碍。
孩子在“被控制”的状态下,可能会产生很多感受:沮丧、不信任、乏力、厌烦.....等等。
家长的“看见”特别珍贵。
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书摘:给他人贴标签,除了是不适当的并且伤人之外,还会让自我暗示成为现实。
如果你的孩子没按照你要求的方式去做家务。你就一遍—遍地批评他“懒惰”,他就会变得相信自己是个“懒惰”的人,他的行为就会越发地趋于“懒惰”。“干吗要尝试改变呀?别人都这么看我也许我就是这个样子的呀”。
在外面的世界寻找认可和自我定位,无论在什么年纪,都足以损害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肯定。
P30

心得:

今天上课刚刚讨论了“贴标签”的影响。
自由就孕育在去标签化的过程中。
永远不要评价我的样子,我就像水,随着容器不同可以任意改变身材,随着温度不同可以任意改变形态。
撕掉标签,让我们做自己。


书摘: 你所具有的“应该思维”的级别也将决定你所要经历的愤怒程度正是“应该思维”本身(而不是其他人的做法)造成了你的愤怒,引发了你的负面感觉和情绪。当你听到和看到的与你内心中的“应该”无法匹配时,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将触发你的情绪,于是开始抨击、指责、批评和羞辱他人(另外一种可能是,把指责、批评和羞辱指向自己,从而导致压抑的情绪。)这种“应该思维”不仅造成亲子关系中的愤怒、冲突和攻击,也常常引发团体之间、政党之间和全球范围内族群之间的痛苦和攻击。(更多的“应该思维”的内容请参看第三部分的“主题:丰盈生命之体验”的“转化愤怒”。)P35

心得:

“应该”是一种评判。

带着评判时,我们就“看不到”当下的家人,继而引发指责和攻击。这是加剧冲突的沟通模式。

向琅珠同学学习,把“应该”从字典里抠出来,替换成“可以”。
P179页“化解愤怒”的练习是我的大爱。

书摘:被孩子们解读为“危险”的经历或者体验包括:大人们提高嗓门讲话,骂人,把一个孩子的错误跟其他孩子的成功进行成功进行比较,用惩罚或后果来威胁孩子,抓着孩子摇动他们,或者揍孩子、打屁股等。这些过激的互动方式会让孩子们质疑,跟那些整天照顾他们的人待在一起是否安全。没有这种深度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孩子们在探索世界的时候就会变得谨慎和迟疑,在面对对探索和学习的机会时就会充满自我怀疑。他们会害怕发问或者冒险,只想在一个有限的、安全的小范围内做出选择或采取行动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如果孩子们在情感上感到安全,就会在他们的世界里放松下来,兴致勃勃地去探索这个世界。他们会不断地探求、提问、冒险,用开放的心态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做出选择,去满足他们的重要需要。P71

心得:

在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时,是没有动力去社交,去学习、去发展的。
如果孩子和身边关爱他、接纳他的成年人有很好的联结,就会生出心满意足的感觉,这种感受是滋养他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书摘:大多数情形下,跟孩子建立联结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用尊重的方式去倾听他,去感受那个时刻试图表达(无论用何种方式)和分享的感受和需要。你的孩子总是力图与你沟通两件事情:他的感受和他的需要。当然,坦诚地表达你的感受和你的需要也是建立真诚联结的一个部分。然而,为了建立最佳联结,先好好地倾听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会更有帮助。
不妨花一些心思来寻找寻找倾听的机会。一些家长发现,在长途驾车的时候进行沟通可以让谈话更容易进行,还有一些家长会跟每个孩子特别约定,做一对一的交流沟通。当孩子确信,你总会我时间来倾听他们,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倾诉自己,就会感到放松,也会少一些抱怨和牢骚。
P76

心得:

经过两天的工作坊培训,对倾听的方法和价值有了新的体验。
我们从未被真正的倾听过,因此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倾听别人,被倾听的感觉非常舒服。

我们可以做到,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感受、需要上,让彼此的情意流动起来。

书摘:生活中最棒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它们是不需要花钱的。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无偿给予。这种不期望任何回报、没有义务或责任、没要内疚或恐惧的慷慨给予,也会激励他人的慷慨付出。这种自愿交换的结果将带给给予者和接受者最大的快乐和最真诚的联结。
如果期望任何回报,这种快乐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掺杂了责任,像“你必须给予”、“你应该给予”,也无法建立发自内心的联结。
如果发现自己有些怨恨,很可能的是,你的给予已经不那么简单和纯粹了或许,你过度地承诺了,需要收回一些或许,你认为应该邀请或者雇佣别人去做你正在做的一些事再或许,是你对所做事情制定的标准过高,让你无法从容应对。P87

心得:

感谢今天阳光明媚。
感谢生活让我每天充实。
感谢尼莫爸爸的照顾和体贴。
感谢尼莫健康阳光。
这些确实是最重要、最棒的东西。

书摘: 倾听,就是用尊重的心态去理解其他人正在经历的事情。需要全身心地去体验那份内在的感受和需要,暂时把自己的判断,观点和恐惧放在一边。全身心的倾听是需要练习的,因为我们经常不自觉地想要给出建议、说教和安慰。这样的一些非倾听式的回应(Non-empathic response,)虽然不能说是不好的,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人们首先并且最最需要的,尤其是在痛苦的时候,是全身心地倾听他们。这就是为什么长颈鹿语言建议我们首先要倾听。
你可以倾听他人,也需要倾听自己。很多情况下,为了能解身心地倾听他人,首先需要倾听自己。
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比如难过、受伤、担心或者生气的时候,如果能够停下来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做一个联结,通常就可以满足安慰、理解和倾听的需要。当你感觉困惑的时候,倾听自己的想法和内在的对话会让你的心情更加清晰。
当你感到愉悦的时候,比如快乐、激动、高兴和满意的时候,自我倾听可以让你在私下里确认和庆祝那些被满足的需要。无论何时,当你能够确认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就是在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未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我倾听的例子:当我想起今起今天自已用了那么大的嗓门跟孩子讲话的时候,就觉得很伤心和沮丧,因为我没有跟他们建立我想要的联结,也没有满足我对于尊重的需要。
当我看到既要专注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对我是多么困难的时候,就感到担心和忧虑,因为我需要保持健康和随时应对那些要紧的事情。P108

心得:

第一遍读这本书时,这页一带而过。
参加完非暴工作坊以后,再重读此处,有不同的感受。
自我倾听是爱的语言之树的树根。自己和自己联结好了,才有可能去倾听别人。
随时练习,加以时日,相信会慢慢习惯自我倾听。

当我和自己和解了,就和全世界和解了。

书摘:这位家长终于发现了我们一直相信的那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人们渴望被听到的需要高于一切。
一天,我女儿很纠结地抱怨自己糟糕的感觉。我正忙着在厨房的一角做饭,想都没想,就开始给她提出各种建议,帮她处理这些问题。突然间我意识到,她只是需要我的倾听,去体贴她此刻的感受。
意识到“她不需要处理问题,只需要我能够理解她此刻的感受”后,我不再给出建议,来到她的身边坐了下来,用手臂环抱着她,有意识地跟她的感觉做了一个深深的联结。她也深深地回应了我。她的身体在我的怀抱里放松了下来。她非常感谢我能够去体会她此刻的感受,接受她那一刻原本的样子。在相拥而坐的那个时刻,我们感受到了彼此的滋养、支持、尊重和感激。P226

心得:

很多情况下,理解的话远比建议的话有效。

记得我在2010年,经历了一件让自己非常痛苦的事情。我发短信告诉几个必须知道此事的朋友和同事、客户,但我不想听到任何建议和安慰。我在短信的末尾,说:我需要安静,请勿回短信。当时,我只想被听到,但是所有的安慰和建议都非常无力,甚至让我反感。


我在读书会同读《非暴力沟通亲子篇》的过程中,参加了“爱的语言亲子工作坊”。顺便记录一下在工作坊中的主要收获。

1、紧紧的拥抱需求,轻轻的拥抱策略。

2、轻轻的请求,满足双方的需要。

3、感受是检验需要的唯一标准。

4、不要陷入感受词上,先看看身体有什么变化,在觉察和注意力层面上练习。

5、当我们有不舒服的感受,先找到那个需要。自我倾听,自我了解是一种营养。感受是需要的信使。

6、爱自己的能力决定了爱别人的能力。

7、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便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8、脑子里想到的需要和身体升起的需要差别很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