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崂山游记】明清古道

 行者老鱼 2021-11-24

 走在荒芜人迹的山林中,忽然冒出一条小路,这该是多大的惊喜。崂山深处有许多这样的小路,这些道路有些至今仍在使用,有些因为新路的开发而荒废,因为这些道路大多是在明清期间形成的,人们边称它们为明清古道。

我很喜欢走这样的小路,它们多借路边的山石就山势铺就。山石是不规则的,所以作用也是不规则的,有时候山石被用来做一个上坡的垫脚,有时候被用来做冬夏雪雨防滑的三二台阶,有时又成了跨过深沟的小桥,犹若天成。还有的无法移动的则直接在上面凿以脚窝,既起到防滑还有引路的作用。

这些小路多以樵路而建,广泛分布在崂山的深山大壑中沟通山里的观、庵寺庙。它们与现在新修的山路是不同的,现在的山路是蛮横的、规整的,非此即彼的。路和环境就像黑与白不可调和,即使难得的利用一下山势也有斧凿之痕。这样的山路,平日游山之人最多看的眼累头晕,如遇有雨雪路滑,则战战兢兢,如临大敌。凡在雪后曾行走过崂顶台阶或九水十八盘都可有此体会。

与此相逆,明清的古道则是柔和的、包容的,无规则的,如流水一样,顺山势而行,遇阻则转,到石则绕;它们与环境不分彼此,很难将路与周围分开,有时候路就是环境的一部分,周围也都融入了路。它们可以看到人工但没有加工。走这样的路,身心仿佛也成了路的一部分,难走的霜雨雪冬只更增加了行路的乐趣。

 三二百年间,道尼高僧在这些古道上飘然而行,走在路上,仿佛可以听到他们的浅吟低唱;达官贵人也沿道游山走水,也似乎可以看到他们豪情处的挥毫泼墨,留下珍贵的题刻及诗篇。辛劳的山民樵夫踏路而歌,这些小路为他们提供了生活的来源。因为岁月的原因,古道的山石大多为深青色,这颜色饱含了时间和许多的故事,让路仿佛浸润了浓墨一般,有色有香。

最近连续走了几条这样的小路,应该说在崂山观庵之间这样的路较明显,有些也相对保存完好,如从泉心河到棋盘石的路,从双石屋到蔚竹庵走丑蒲涧的小路等都很完整并且好走。

走这样的路需要放松身心,走走停停、坐坐卧卧,观景品茶,则别有乐趣。还有些路已近乎荒芜,如华严洞的古道,此洞在明清期间应与山下有诸多交流,从而形成了较成熟的古道,可惜日后渐无人迹,道路也几乎无从分辨。

行走此路需在乱草丛中披荆斩棘,偶尔一小段仿佛天成的小路冒出来,几乎让人惊为天路;刚松一口气,路又消失了,如果幸运,它们又会在不远处再出现,也可能永远消失不见。

这路仿佛就是华严诸佛引导修炼的修行之路,如果方向正确了,它是引导、帮助;如果误入歧途,路在脚下也会视而不见,不免万劫不复。路在又仿佛不在,路不在了但仿佛还在,这是此类近乎荒废古道的另一种魅力。走这样的路需要胆大心细、凝心静气,进退有度,方不失了方寸,丢了目标。

 置身于这些明清古道之上,怀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行山的时候,不妨多关注一下脚下,西游记有一句话:“路在脚下”,其实任何时候,脚下的就是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