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鱼日记】山与温泉

 行者老鱼 2021-11-24

“初三日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下而复上,又越一重。两岭俱峻,曰双岭。共十五里,过江村。二十里,抵汤口,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

五里,抵祥符寺。汤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甃,上环石如桥。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面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

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竟日”。

这是徐霞客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初游黄山所做,该记颇为详细的记录了其登游黄山的过程,特别介绍了黄山温泉。黄山温泉,又名朱砂泉,据清康熙十八年《黄山志定本》记载:其泉“口如碗大,出于洞涧”,“石池天成,长丈许,阔半之,深不愈三尺,莹澈涧底”,更说其温“热点可茗”,可见温度较高。

黄山温泉附近有不少值得一游的人文遗迹。

徐霞客说的“五里,抵祥符寺”,祥符寺即为唐开元年间建立在温泉之上的第一家宾馆。当年李白来游黄山住在这里,并留下了“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遗迹......”的诗句;唐代诗僧,第一个登上天都峰的岛云和尚,也住在这里;明嘉靖年间,南京礼部尚书王世贞带领“三吴两浙”100位名士,浩浩荡荡来游黄山,住的也是这里;徐霞客两度游黄山,也是下榻于此。(可惜的是今天的祥符寺却消失了,代替的是一座八角型的炼玉亭。)

黄山温泉附近还有翼然亭,1939年周恩来总理来黄山与新四军叶挺将军会面时下榻于此;听涛居,囚禁张学良的“金丝笼”;观瀑楼,先后有刘伯承、陈毅、胡耀邦、董必武、邓小平等领导在此下榻。

各路名人到了汤口皆“遂俱解衣赴汤池”,好好享受温泉再去爬山,或者爬山后好好享受温泉。这说明温泉与爬山珠联璧合,不可分割!可惜去黄山的时候,发现温泉景区竟然被隔绝在游客必经之路以外,因为交通的原因,几乎所有到黄山游玩的游客皆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没有几个到温泉留宿,也没有人会有机会了解这人文气息与自然资源珍贵的所在,真是奇也怪哉!

无独有偶,崂山山下也有温泉,就在现在即墨的温泉办事处。原来即墨的温泉有两处,东西各一处。东部温泉古称“汤泉”,在现在温泉镇东、西温(原名汤上)一带,所有温泉在古时名字都差不多,都是什么“汤”什么“上”的。温泉水带东南西北长约1000米,宽约150米,水温一般在30-60摄氏度,最高可达93度。五六十年年代,泉水出露面积约6.5平方公里,村民多有直接利用温泉水煮鸡蛋之习惯,现在随着持续开发,泉水已不再自然冒溢。

很少人知道在普东镇道口东村附近流浩河中也曾经有温泉,当年冬季周围结冰,唯泉区不冻;夏日河水升温,而泉水冰凉。此泉发现较早,西汉元始五年,汉平帝曾封刘安国为温水侯,这一带便是封地。明清民国初年,此地区尚以温泉为镇名。此温泉从来未全面勘察和开发利用,随着人类活动也逐渐不复存在。

即墨温泉附近的人文遗迹也非常多。温泉有个皋虞村,皋虞原来有座古城,是一个望族迁徙的起点,在村西北有宏大的王氏古墓群。在中国,说起书法,就不能不提到王羲之--中国书法无可替代的楷模。王羲之虽然生在琅琊临沂,但他的家族却和即墨有着很深的渊源,因为他的祖先从西汉起就生活在当时的皋虞。

关于皋虞及王氏的由来,“据明万历版《即墨志》和清同治版《即墨县志》等史料记载,皋虞原为西汉的县衙所在地,属琅琊郡。西汉时这里名官辈出,古墓群里埋葬着西汉名臣王吉及他的儿子王骏和孙子王崇,王羲之是王吉的十五代孙。

“根据史料记载,王氏始祖为东周灵王太子晋,其十九世王元为避灾祸来到皋虞,成为琅琊王氏的始迁祖,王吉墓葬群中已明确的墓主王吉为王氏第24世。”王吉曾担任西汉谏大夫,他的儿子王骏曾任宰相,孙子王崇为抚平侯,到晋代涌现出的宰相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都是他的后代。如今,每年的清明,临沂王氏后人都来即墨皋虞祭扫祖墓。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首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既有魏晋门阀士族最著名代表中的皋虞“王家”,也有崂山北宅的乌衣巷,前者的王家自皋虞迁徙,后者的乌衣巷自南京迁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互动和传接。

山与温泉,一刚一柔,一臭汗淋漓,一水滑凝脂,确实是世上少有的好搭档,可惜我们身边的资源,却各自为战,没有互相促进,互相扶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那一年隆冬,大雪封了黄山。徐霞客在汤口沐浴后用一根铁棒,在峭壁之上凿出一个个冰坑,一步一步地爬上了黄山绝顶。于是便有了:“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竟日”的名句。

今年的隆冬,山下的我们,有的奔忙着走亲访友,大醉终日;有的忙着追逐富贵与功名;有的正泡在汤上的温泉里“兀坐听笙歌竟日”!

这是不同的两种境界,就像对山与泉的理解,我们不自觉的都处于某一种境界,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