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山走水】华楼岩趣

 行者老鱼 2021-11-24

华楼岩趣,主要来自三方:自然之岩、书法之岩和人物之岩。

自然之岩包括翠屏岩、碧落岩、迎仙岩及仙岩。

翠屏岩在华楼宫北侧,前对夕阳涧。其壁面陡峭如削,岩石色彩淡绿,绿萝青筱蒙缀其上,是一座天生丽质的碧玉屏风。岩下即玉皇洞,洞额镌刻“玉皇洞”三字,为明代崂山山红周鲁所题。

玉皇洞是崂山最大的卵形洞,洞体口小腔阔,内部容纳几个人没有问题。据记载,在玉皇洞前原建有玉皇殿,后被道人移到目前的华楼宫位置。华楼有很多修行的洞,但仅有此洞为花岗岩原生洞穴,其他多为人工所成。

碧落岩在华楼宫后,其岩形色异常,上有乳泉,涓涓下滴,形成其下的金液泉,“碧”落之意,实至名归。原先碧落岩下本为深壑,地势险要,后来为了建设宫殿,将岩下深壑填平,在其上建宫殿,则碧落岩其奇尽掩,成了一块鸡肋之地,诚为可惜。

迎仙岩是位于华楼北山的名岩。前人登华楼多是从华阴集循着月子口到华楼北山而上,山脚下有一座灵峰院,迎仙岩就在从灵峰院到华楼宫古道的中端,仿佛休憩的亭子,这起到了迎客松的作用。此岩原名“接官亭”后由山东提学邹善改为现名。

黄肇颚《崂山续志》记载,山东提学邹善在华楼题“仙岩”二字,其中“岩”也写为“山见”,并有《仙岩》诗曰:“一径斜穿万树松,梯云宛转出蒙。人间不识神仙窟,指与东南十二峰”。

书法之岩包括华楼的数种“岩”的写法。

最集中的莫过于翠屏岩上的题刻。在此岩可以观赏到四种“岩”的书法体,具体在前文《崂山石刻探趣(二)》中已有所描述。具体有:“峭壁有石知为岩,山下品茶可为仙?山中双目敢不出,两肩挑山却悠闲。”各位朋友可对照图片对号入座,有喜欢书法的朋友可登山认真研究。

迎仙岩和仙岩中“岩”的写法为“山见”,见到“山”就是“岩”了,是啊,山就是岩,岩就是山,可谓见字生意。

人物之岩就是刘志坚。刘志坚,号云岩子,元代博州(今山东聊城人)。据说其自幼家贫,不通文墨(也就是不识字),但为人倜傥,办事干练,曾在元永昌王(即英王)府掌管鹰房。可以说有一个衣食无忧的位置。

机缘巧合,刘志坚于32岁时弃家入道,云游天下赴崂山见景色殊异,云光变幻,喜曰:“我与此山有缘”,遂居于崂山西麓之华楼山一带,潜心苦修,在此成道。

云岩子初栖崂山清虚庵,后在华楼山碧落岩下结茅庐居此修行,当时的华楼山一带虎狼成群,别人劝其另选他地,刘志坚回答说:“与物无竞,何忧何惧?”

传说他经常背对夕阳涧趺坐,“夜深昏极,忽坠涧下,竟无所损。”此事传开后,刘志坚被誉为神人,从此香火日盛。据说他自己预示死时将“有声大震,有鹿来迎”,后果然声震鹿至,刘志坚“悠然而逝,容宛如生。”他用一首打油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三十二上抛家计,纵横自在无拘系。来到崂山下死工,十年得个真力气。”

刘志坚逝后葬于崂山灵烟崮下石洞中,洞前石上镌有“元真人刘志坚遗蜕处”,上方石上镌“灵烟坚固”、“永丘之坟”等。其中“灵烟坚固”四个字有点精灵古怪,像炼丹的火,又像火炼的丹。

刘志坚遗蜕之上,则是“老师傅坟”。刘志坚之墓葬于下、老师傅坟于其上,可见老师傅其地位高刘志坚远矣。老师傅应为华楼山开山祖师。

刘志坚在华楼山留下大量刻石遗迹,今现存刻石中,有“云岩子上石”者多处,如碧落岩附近的“离山老母作”、“邱长春诗”、“重阳师傅诗”等。灵烟崮下刻有“云岩子作”诗一首:“先生有志不须愁、劳擒意马锁猿猴。白牛常立金栏里,免了轮回贩骨头。”刘志坚的诗作都是接地气的真言,这些题刻对研究崂山道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华楼虽不高大,但峰峦、岩谷、洞窟、泉石、人文之奇无不具,每一项都值得细细探究,探索其中的秘密,了解前人的故事和传奇,是行山人的职责,也是行山人的乐趣,要不,怎么能得了个“真力气”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