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来临,北京城的这个黄金周格外热闹喜庆,各地游客除了观升旗、赏古迹、览名胜,逛逛老胡同也是必不可少的行程。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老城内将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 经过整体修缮改善,如今的老胡同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基础上,焕发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外来的游客,还是久住的居民,北京的老胡同都值得在这个黄金周好好地再逛一逛。本报在10月1日至10月7日,推出系列报道“双节游新胡同”,带您看看老胡同的新面貌。 东四元代称十字街,明代于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又因位居皇城之东,故称东四牌楼,简称东四,距今已经有734年的历史,2015年被住建部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老胡同如今换新颜,“国庆”和“中秋”双节期间,前来胡同游的游客能明显地感受到,现在的东四胡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东城区“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东四街道正在对三至八条胡同的肌理和古都风貌进行整修和恢复,修缮的项目包括窗、门楼、台阶、古墙、路面等。截至目前,东城区东四街道拆除违法建设16000余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300余处,并已修缮院门74个,胡同内增加“口袋公园”共计47处、300余平方米。 预计在明年年底前完成东四三至八条的修复,届时胡同可视范围内将再无违建,居民扫二维码还可看到各个古建的讲解;预计2020年前完成院落内的整治提升工作,从里到外恢复东四三至八条的历史风貌。 按文献记载 用古法修缮清代造币厂 今年51岁的张志勇是东四街道办事处主任,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他经常穿梭于胡同中深入研究东四的门楼、砖雕、门墩及东四地域的历史文化。近日,张志勇带领记者,探访了东四三到八条胡同,为记者讲述了胡同这些年的变化和古建修复的过程。 在张志勇的带领下,记者首先来到了东四四条胡同。据张志勇介绍,东四四条胡同全长726米,宽7米。明朝属思诚坊,称四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用四条胡同。属于东四三条至八条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绵宜宅、宝泉局东作厂等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都坐落在这条胡同。 “东四四条83号,一个普通的门牌,但却有着不普通的历史。”张志勇说,现在很多家庭里还存有清代货币,诸如“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的铜币,这些货币有很多就是从这个院子里铸造出来的,它就是清代宝泉局东作厂——一座三间一启式的门楼,它是四条胡同里规格最高的门楼,该门楼为五檩硬山合瓦式建筑,门内为素芯一字影壁,今天看到这里正在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修复。 东四三条至八条2015年被住建部评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有的院落是国家级和市级的文保院落,还有很多文物普查登记院落,但多年来这些文保院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违法建设,并遭受着破坏。 近期,东四街道在胡同整治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将历史风貌延续下去,负责胡同修复的工作人员同居民心贴心地交谈,告诉居民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把很多文保院落多年存在的违法建设拆除了,露出了它本来的沧桑,83号大门两侧的两处违法建设也被拆除。 清代宝泉局隶属户部,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冬,距今已经有370多年。据张志勇介绍,清宝泉局总共设有东、西、南、北四个作厂,现在宝泉局东作厂是目前北京唯一现存的清代造币厂,因此宝泉局东作厂的修复不同于以往,也不同于普通门楼的修复,它的修复不能是浮于表面的一种精装修的形式,而是需要真正的参考文物书籍。 经过一年的调查,张志勇多次邀请古建专家马炳坚、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朱旭和东城区历保办、东城区文委等专家到现场查验、反复推敲,并召开研讨会,真正了解东作厂的历史。最终依照清末的一些文献记载,本着尊重历史、保护历史、传承历史的原则,尚未考证的将按照“暂保”的要求,采取古法进行合理修缮,尽最大可能恢复其历史风貌,发挥工匠精神,把东作厂门楼、影壁真实地反映给每一位看到它的人。“还原古都风貌修缮不单单是修复残缺建筑,保持古建筑原有的风貌并加以保护并做到传承有序。”张志勇说。 遵照古法还原旧貌 游客扫码看胡同历史 张志勇指着东四四条86号的二层小楼告诉记者,这是1928年开业的恒昌瑞记,是一家洋货行,外带照相馆,是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门上有一副砖雕对联,上联为“镜里人是一是二”,下联为“笛中意至妙至神”,横批是“光起万物”。“这砖雕对联是工作人员用小刀、牙刷,一点点地抠出来的。”张志勇说,此次胡同的修缮一切遵照古法,尽量选用老料。 张志勇表示,东四四条胡同从4月份开始,共修复院门43个,修复影壁6处。把四条39号公共区域的围墙拆除,将建设一座小花园,供胡同居民休闲。截至目前东四街道拆除违法建设16000余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300余处,其中封堵了东门仓胡同的30余处开墙打洞,保护了600年的南新仓仓墙,能让仓墙不再受到烟熏火燎,更好地保存下来。下一步东门仓胡同将会建成一处约9米宽、500米长的“休闲文化公园”。 此外,东四四条77号将作为胡同原生态博物馆、国学图书馆,供居民和游客参观,了解胡同历史文化。还将增设二维码,游客扫码就能看到相关的讲解内容。 随后,张志勇又带记者来到了东四六条,他告诉记者,此次历史建筑的修缮,摒弃了以前所谓“修旧如旧”或“相见如故”不恰当的保护措施的理念和原则,按照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朱旭的意见,坚持三个保护措施基本原则:可逆性原则、可识别原则和最小干预原则。 “就比如说东四六条26号院的西洋门吧,以前工人们用饰面砖把门楼给砌上了,但这样一来所有门楼都成了一个样子,没有了可识别性,也破坏了它原有的样子。”张志勇告诉记者,为了恢复西洋门原来的样子,朱旭用钻子一点一点地将饰面砖敲掉,再在裂缝处用同样材质的青砖补上,最后再刷上硅树脂将砖保护起来,防止雨水的侵袭和氧化。“哪块砖是原样,哪块砖后补的,一眼就能看出,这样我们既保护了古建,又让它有可识别性,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它古建原本的样子。” 张志勇说。 原为私搭 如今抬头见葫芦低头见绿地 今年年初,在东四的流水巷和铁营南巷内新安装了一批廊架,半年过去了,现在走进这几条胡同,抬头能看到葫芦,低头能看到月季,一片绿色的景象。 背街小巷私搭乱建的小煤棚拆了,墙角的堆物堆料挪走了,腾出来的空地正好用来栽花补绿。今年年初,东四街道清除了胡同内的很多煤棚和大件废弃物,让胡同里干净了。 东四六条爱好养花的居民认为,要是利用胡同零散的空余空间,在那些空地养花该多好,便自发成立了花友汇。街道随后在胡同内搭建了廊架,修建了花池,为花友汇的成员提供花种、花肥,并开办养花讲座,在街道的倡导和帮助下,居民认养了家门口的胡同花池。 记者在东四六条里看到,搭棚的葫芦爬架的瓜,秀丽的月季水灵的葡萄,个个饱满、朵朵娇艳。而每一处栽种的绿植,都由社区居民自己养护,打造出了胡同的“口袋花园”“福禄巷”。 张志勇表示,东四其余的六个社区也分别成立了自己的花友汇,各个社区因地制宜,花友汇各具特色,比如南门仓社区绿色人家花友汇,将自家阳台改成养花的地方,种花养绿、美化环境,成为根植于居民心中的生活方式。东四的每一条胡同都有一条胡同的故事,一条街巷有一条街巷的文化底蕴。截至目前,东四地区胡同内共增加了47处“口袋公园”,共计300余平方米。 张志勇说,东城区共有178条主要大街、1005条背街小巷,今年要完成138条主要大街和496条背街小巷的整治工作。此外,今年十一之前,东城区清理了全区的僵尸车和地桩地锁;今年内完成512条街巷的架空线入地;三年内,引入社会资本,解决居民刚性停车需求,力争做到胡同内不停车。 东四胡同的前世今生 东四胡同历史古迹众多:东四十四条,清肃王府所在地;东四十三条,如今居民的柴米油盐取代了胡同里的标志性建筑慧照寺;东四十条的南新仓,是明清两代皇室的仓库,民国时期的“段祺瑞执政府”“欧阳予倩故居”“和静公主府”等都在此;东四九条里,东四九条小学校址原来是“谟贝子府”,1924年梅兰芳先生在此拍摄电影《黛玉葬花》;东四八条里的71号院住过叶圣陶;东四六条有一个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经典代表“崇礼旧宅”。 东四胡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着岁月变迁,堪称一座“百姓身边的博物馆”。 【东四路口】 东四牌楼 “东四”,旧称“东四牌楼”,因明代在路口建有4座牌楼而得名。《京师坊巷志稿》记述了一则故事,说是在清康熙三十八年,曾有个道士提着一篮烧饼在东四牌楼挨家叫卖“大火烧”,三天后附近街巷果然发生火灾,4座牌楼均被烧毁,后又重建。 东四路口的永安堂药店,是创办于明代的老字号,曾与同仁堂齐名,旧称“北有永安,南有同仁”。早年永安堂销售的药品均系自制,药厂就设在东四头条21号院。当年制药师傅的后人现仍住此院,门口还留有过去制药用的石碾子。 【东四三条】 孟小冬故居 人称“冬皇”的京剧名伶孟小冬,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起,东四三条旧门牌25、26号,便是孟小冬的家。自拜余叔岩为师后,孟小冬每天下午三至五时在家中自己吊嗓子,吃过晚饭便从东四三条出发,到宣外椿树头条余府学戏,就这样持续了5年。自拜师余门之后,孟小冬的技艺有了很大突破,一跃至当时众多须生之上。 【东四八条】 朱启钤故居 东四八条111号是朱启钤旧居。朱启钤是个与北京建设史密切相关的人物,他在民国初期曾任内务部长兼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改建正阳门、开办中央公园(即中山公园)、筹办故宫古物陈列所、将城里多条污水沟改建为马路等工程都是由他主持兴办的。他还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并聘请梁思成入社任职。 朱启钤住宅原在赵堂子胡同。解放初期,他应周恩来之邀由上海回北京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之后,住进了东四八条。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周恩来还特意征询过朱启钤的意见。 文/记者 马晓晴 国庆、中秋双节来临,北京城的这个黄金周格外热闹喜庆,各地游客除了观升旗、赏古迹、览名胜,逛逛老胡同也是必不可少的行程。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老城内将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 经过整体修缮改善,如今的老胡同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基础上,焕发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外来的游客,还是久住的居民,北京的老胡同都值得在这个黄金周好好地再逛一逛。本报在10月1日至10月7日,推出系列报道“双节游新胡同”,带您看看老胡同的新面貌。 东四元代称十字街,明代于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又因位居皇城之东,故称东四牌楼,简称东四,距今已经有734年的历史,2015年被住建部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老胡同如今换新颜,“国庆”和“中秋”双节期间,前来胡同游的游客能明显地感受到,现在的东四胡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东城区“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东四街道正在对三至八条胡同的肌理和古都风貌进行整修和恢复,修缮的项目包括窗、门楼、台阶、古墙、路面等。截至目前,东城区东四街道拆除违法建设16000余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300余处,并已修缮院门74个,胡同内增加“口袋公园”共计47处、300余平方米。 预计在明年年底前完成东四三至八条的修复,届时胡同可视范围内将再无违建,居民扫二维码还可看到各个古建的讲解;预计2020年前完成院落内的整治提升工作,从里到外恢复东四三至八条的历史风貌。 按文献记载 用古法修缮清代造币厂 今年51岁的张志勇是东四街道办事处主任,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他经常穿梭于胡同中深入研究东四的门楼、砖雕、门墩及东四地域的历史文化。近日,张志勇带领记者,探访了东四三到八条胡同,为记者讲述了胡同这些年的变化和古建修复的过程。 在张志勇的带领下,记者首先来到了东四四条胡同。据张志勇介绍,东四四条胡同全长726米,宽7米。明朝属思诚坊,称四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用四条胡同。属于东四三条至八条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绵宜宅、宝泉局东作厂等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都坐落在这条胡同。 “东四四条83号,一个普通的门牌,但却有着不普通的历史。”张志勇说,现在很多家庭里还存有清代货币,诸如“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的铜币,这些货币有很多就是从这个院子里铸造出来的,它就是清代宝泉局东作厂——一座三间一启式的门楼,它是四条胡同里规格最高的门楼,该门楼为五檩硬山合瓦式建筑,门内为素芯一字影壁,今天看到这里正在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修复。 东四三条至八条2015年被住建部评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有的院落是国家级和市级的文保院落,还有很多文物普查登记院落,但多年来这些文保院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违法建设,并遭受着破坏。 近期,东四街道在胡同整治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将历史风貌延续下去,负责胡同修复的工作人员同居民心贴心地交谈,告诉居民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把很多文保院落多年存在的违法建设拆除了,露出了它本来的沧桑,83号大门两侧的两处违法建设也被拆除。 清代宝泉局隶属户部,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冬,距今已经有370多年。据张志勇介绍,清宝泉局总共设有东、西、南、北四个作厂,现在宝泉局东作厂是目前北京唯一现存的清代造币厂,因此宝泉局东作厂的修复不同于以往,也不同于普通门楼的修复,它的修复不能是浮于表面的一种精装修的形式,而是需要真正的参考文物书籍。 经过一年的调查,张志勇多次邀请古建专家马炳坚、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朱旭和东城区历保办、东城区文委等专家到现场查验、反复推敲,并召开研讨会,真正了解东作厂的历史。最终依照清末的一些文献记载,本着尊重历史、保护历史、传承历史的原则,尚未考证的将按照“暂保”的要求,采取古法进行合理修缮,尽最大可能恢复其历史风貌,发挥工匠精神,把东作厂门楼、影壁真实地反映给每一位看到它的人。“还原古都风貌修缮不单单是修复残缺建筑,保持古建筑原有的风貌并加以保护并做到传承有序。”张志勇说。 遵照古法还原旧貌 游客扫码看胡同历史 张志勇指着东四四条86号的二层小楼告诉记者,这是1928年开业的恒昌瑞记,是一家洋货行,外带照相馆,是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门上有一副砖雕对联,上联为“镜里人是一是二”,下联为“笛中意至妙至神”,横批是“光起万物”。“这砖雕对联是工作人员用小刀、牙刷,一点点地抠出来的。”张志勇说,此次胡同的修缮一切遵照古法,尽量选用老料。 张志勇表示,东四四条胡同从4月份开始,共修复院门43个,修复影壁6处。把四条39号公共区域的围墙拆除,将建设一座小花园,供胡同居民休闲。截至目前东四街道拆除违法建设16000余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300余处,其中封堵了东门仓胡同的30余处开墙打洞,保护了600年的南新仓仓墙,能让仓墙不再受到烟熏火燎,更好地保存下来。下一步东门仓胡同将会建成一处约9米宽、500米长的“休闲文化公园”。 此外,东四四条77号将作为胡同原生态博物馆、国学图书馆,供居民和游客参观,了解胡同历史文化。还将增设二维码,游客扫码就能看到相关的讲解内容。 随后,张志勇又带记者来到了东四六条,他告诉记者,此次历史建筑的修缮,摒弃了以前所谓“修旧如旧”或“相见如故”不恰当的保护措施的理念和原则,按照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朱旭的意见,坚持三个保护措施基本原则:可逆性原则、可识别原则和最小干预原则。 “就比如说东四六条26号院的西洋门吧,以前工人们用饰面砖把门楼给砌上了,但这样一来所有门楼都成了一个样子,没有了可识别性,也破坏了它原有的样子。”张志勇告诉记者,为了恢复西洋门原来的样子,朱旭用钻子一点一点地将饰面砖敲掉,再在裂缝处用同样材质的青砖补上,最后再刷上硅树脂将砖保护起来,防止雨水的侵袭和氧化。“哪块砖是原样,哪块砖后补的,一眼就能看出,这样我们既保护了古建,又让它有可识别性,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它古建原本的样子。” 张志勇说。 原为私搭 如今抬头见葫芦低头见绿地 今年年初,在东四的流水巷和铁营南巷内新安装了一批廊架,半年过去了,现在走进这几条胡同,抬头能看到葫芦,低头能看到月季,一片绿色的景象。 背街小巷私搭乱建的小煤棚拆了,墙角的堆物堆料挪走了,腾出来的空地正好用来栽花补绿。今年年初,东四街道清除了胡同内的很多煤棚和大件废弃物,让胡同里干净了。 东四六条爱好养花的居民认为,要是利用胡同零散的空余空间,在那些空地养花该多好,便自发成立了花友汇。街道随后在胡同内搭建了廊架,修建了花池,为花友汇的成员提供花种、花肥,并开办养花讲座,在街道的倡导和帮助下,居民认养了家门口的胡同花池。 记者在东四六条里看到,搭棚的葫芦爬架的瓜,秀丽的月季水灵的葡萄,个个饱满、朵朵娇艳。而每一处栽种的绿植,都由社区居民自己养护,打造出了胡同的“口袋花园”“福禄巷”。 张志勇表示,东四其余的六个社区也分别成立了自己的花友汇,各个社区因地制宜,花友汇各具特色,比如南门仓社区绿色人家花友汇,将自家阳台改成养花的地方,种花养绿、美化环境,成为根植于居民心中的生活方式。东四的每一条胡同都有一条胡同的故事,一条街巷有一条街巷的文化底蕴。截至目前,东四地区胡同内共增加了47处“口袋公园”,共计300余平方米。 张志勇说,东城区共有178条主要大街、1005条背街小巷,今年要完成138条主要大街和496条背街小巷的整治工作。此外,今年十一之前,东城区清理了全区的僵尸车和地桩地锁;今年内完成512条街巷的架空线入地;三年内,引入社会资本,解决居民刚性停车需求,力争做到胡同内不停车。 东四胡同的前世今生 东四胡同历史古迹众多:东四十四条,清肃王府所在地;东四十三条,如今居民的柴米油盐取代了胡同里的标志性建筑慧照寺;东四十条的南新仓,是明清两代皇室的仓库,民国时期的“段祺瑞执政府”“欧阳予倩故居”“和静公主府”等都在此;东四九条里,东四九条小学校址原来是“谟贝子府”,1924年梅兰芳先生在此拍摄电影《黛玉葬花》;东四八条里的71号院住过叶圣陶;东四六条有一个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经典代表“崇礼旧宅”。 东四胡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着岁月变迁,堪称一座“百姓身边的博物馆”。 【东四路口】 东四牌楼 “东四”,旧称“东四牌楼”,因明代在路口建有4座牌楼而得名。《京师坊巷志稿》记述了一则故事,说是在清康熙三十八年,曾有个道士提着一篮烧饼在东四牌楼挨家叫卖“大火烧”,三天后附近街巷果然发生火灾,4座牌楼均被烧毁,后又重建。 东四路口的永安堂药店,是创办于明代的老字号,曾与同仁堂齐名,旧称“北有永安,南有同仁”。早年永安堂销售的药品均系自制,药厂就设在东四头条21号院。当年制药师傅的后人现仍住此院,门口还留有过去制药用的石碾子。 【东四三条】 孟小冬故居 人称“冬皇”的京剧名伶孟小冬,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起,东四三条旧门牌25、26号,便是孟小冬的家。自拜余叔岩为师后,孟小冬每天下午三至五时在家中自己吊嗓子,吃过晚饭便从东四三条出发,到宣外椿树头条余府学戏,就这样持续了5年。自拜师余门之后,孟小冬的技艺有了很大突破,一跃至当时众多须生之上。 【东四八条】 朱启钤故居 东四八条111号是朱启钤旧居。朱启钤是个与北京建设史密切相关的人物,他在民国初期曾任内务部长兼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改建正阳门、开办中央公园(即中山公园)、筹办故宫古物陈列所、将城里多条污水沟改建为马路等工程都是由他主持兴办的。他还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并聘请梁思成入社任职。 朱启钤住宅原在赵堂子胡同。解放初期,他应周恩来之邀由上海回北京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之后,住进了东四八条。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周恩来还特意征询过朱启钤的意见。 文/记者 马晓晴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忆东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