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8.9,感动52万人的经典神片来了,错过实在太可惜

 Daweb_YN 2021-11-25

在东亚文化中,死亡一直都是被忌讳的话题。

与死亡相关的从业者,也总是处在边缘的神秘人物。

然而早在13年前,就有日本导演以这些“神秘人物”为主角,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最近,这部经典影片的修复版也上映了,今天就来聊聊它——

《入殓师》

おくりびと

导演: 泷田洋二郎

编剧: 小山薰堂

主演: 本木雅弘 / 广末凉子 / 山崎努 / 吉行和子 / 笹野高史

上映日期: 2021-10-29(中国大陆) / 2008-09-13(日本)

片长: 130分钟

图片

豆瓣8.9分,超过52万人评价,一半以上的观众打出五星。

影片开头,一辆汽车行驶在漫天大雾之中。

图片

车上坐着一老一少两个人,他们衣着整齐,面色凝重。

图片

两人正在驱车赶往的,是一场葬礼

到达葬礼地点后,他们先向死者家属问候,然后径直走到了尸体旁。

图片

接着,老人敬重地给死者上了一炷香。

图片

掀开盖布,死者是一位面容姣好的年轻女子。

图片

两人跪坐在尸体旁,开始清理尸体下的物品。

这时,老人转过头提议让年轻人试试。

图片

年轻人点了点头,移过身子,正式开始工作。

他先是轻抚尸体,小心翼翼地替死者修正五官,


图片

接着拿起逝者僵硬的手,活动关节,将它舒展开。

图片

在覆盖上被褥后,年轻人熟练地将逝者的衣服脱下,然后铺在上面。

图片

随后他将尸体完整包裹好,掀下白布,开始细心地擦拭尸体。

图片

擦到一半时,年轻人突然发现了不对劲

这位看似是女性的死者,实际上是男性的身体。

图片

老者检查确定后,向前细声询问家属,给死者化女妆还是男妆。

图片

死者的父母面露难色。

原来死者生前是一名跨性别者,父母之前也因此闹过不少矛盾。

图片

最后社长听了母亲的意见,给死者化女妆。

在经过一系列化妆整理之后,逝者仿佛又恢复了生前的神采和光辉。

见到孩子美丽的样子后,父亲也第一次接受了儿子的女性装扮,他泪流满面地抱着孩子的遗像,想要在最后的时刻多看一眼。

图片

这场葬礼的年轻纳棺人,就是影片的主人公大悟

大悟从小热爱大提琴,在一个乐团里做大提琴乐手。

图片

他好不容易找到这份工作,原以为可以借此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没想到乐团因为经营不善被迫解散。

虽然有妻子的陪伴和支持,但大悟还是陷入了失业后自我怀疑的困苦之中。

图片

东京昂贵的房租和生活成本压得他喘不上气,靠大提琴找到新的工作又很难。

思虑之后,他决定卖掉大提琴,带着妻子回山形乡下的老家。

图片

乡下有一间母亲留给他的房子,在这里大悟经历了幼时父亲的出轨背叛和抛弃,还有那些年和母亲相依为命的艰难时光。

图片

回到家后,身无长技的大悟依然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

一天清晨,在浏览报纸上招聘信息的时候,他看到了一家NK公司旅行公司。

这家公司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协助旅行,更重要的是他们不限经验、不限年龄,还有丰厚的报酬,正适合这时候的大悟。

图片

第二天一大早,大悟就穿戴整齐来到了这家公司,准备接受面试。

图片

大悟好不容易找到了公司,当他踏进去后,眼前的景象更是让他迷惑。

这家公司只有一个员工,在公司的一侧竟然还放着几具棺木

图片

面试大悟的是头发花白的社长佐佐木。

社长坐下后,随手就把大悟准备的简历一扔。

在简单询问了大悟能否做全职后,就告诉大悟决定录用他

图片

社长的操作让大悟一头雾水,而他伸手说出的五十万薪酬也让大悟吃了一惊。

大悟谨慎的询问社长这份工作究竟是做什么,但对方支支吾吾就是不肯说明白

在一顿追问之下,社长才漫不经心地告诉大悟,工作的内容是纳棺的,即在死者去世后把遗体放进棺木里

图片

原来报纸招聘广告上的协助旅行是指“帮死者安心踏上旅程“,“NK公司”的全程即是“纳棺公司”。

图片

一直拉大提琴的大悟哪里见过这样的架势,赶忙摆手想要退缩,可这时社长递过来的一沓钞票又让他犹豫了

图片

看到手里拿着的实实在在的钱,即使内心感到抗拒,但大悟还是决定留下来。

心虚的大悟回到家后,面对妻子的询问,也只是三言两语马马虎虎糊弄过去。

图片

第一天上班,大悟的工作是为社长扮演尸体模特,拍宣传DVD。

化好妆的大悟躺在舞台中央,由社长在他身上演示纳棺过程。

图片

在演示刮脸项目时,大悟的侧脸被无意间刮伤。

图片

在社长的镇定和安慰下,大悟还是坚持下来拍完了宣传片。

没过多长时间,大悟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就来了。

大悟怀着忐忑的心情和社长一同前往现场,这次的死者是一名独居的老太太,尸体已经在炎炎夏日里放了两个星期。

图片

一进屋,大悟就被扑面而来的尸臭熏得表情狰狞,在帮社长搬运的过程中更是直接吐了出来。

图片

完成过后,大悟大受打击,失魂落魄地坐在公司。

这时候,社长递过来的一沓钱,又让他暗暗压住了想要放弃的念头。

图片

在回家的过程中,大悟身上的臭味被公交车上的乘客嫌弃。

他立马下车,找到了儿时经常去的一家澡堂。

图片

这家澡堂老板娘是大悟小时候的邻居,已经在这里开了许多年。

老板娘的儿子想要母亲把澡堂卖掉,但老板娘担心关业之后邻居会很不方便,所以一直坚持营业。

图片

大悟进去之后疯狂的冲洗身体,反复确认身上还有没有残留的气味。

图片

回家后,他更是迫切地把妻子全身上下闻了个遍,希望能冲掉自己脑中的死人气味。

图片

第一次面对尸体给了大悟极大的震撼,他夜不能寐,翻出自己幼年时期用过的琴,却在琴包里发现了一块用纸包裹完整的石头

图片

原来,这是小时候大悟和爸爸交换的信物。

这块石头也成为爸爸离开后,大悟身边留下的唯一恋想

图片

这一天,社长和大悟一起去为一名死者纳棺时迟到了五分钟。

死者的丈夫十分不满,更是鄙夷地称呼他们为“靠死人吃饭的人”

图片

尽管如此,社长还是十分镇定地继续工作。

死者安静地躺在地面上,所有人的表情都肃穆庄重。

图片

社长开始细致地为女人清理更衣,入殓时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凝固在流动的空间里。

图片

经过那双细致、温柔、充满感情的手,逝去的人彷佛被重新唤回,并被赋予永恒的美丽

图片

大悟深深被打动了 

葬礼过后,死者的丈夫特意追到外边向自己先前的行为道歉,

他感谢社长,说这是妻子一生中最美的一次

图片

眼看大悟的工作逐渐迈上正轨,妻子却无意间发现了他的秘密。

在劝说大悟辞职无果后,妻子一气之下回到了娘家。

图片

此时,大悟工作的事也在街坊四邻间传开,昔日曾经的好友也因此而瞧不起他。

图片

大悟变得孤身一人,继续从事着他的入殓师工作。

在他的温柔的手下,有误入歧途的红发少女;

图片

有临终前嘱咐要穿传统长袜的奶奶;

图片

有信奉基督教却早早去世的少年;

图片

还有脸上印满鲜红唇印的寿终正寝的爷爷,

图片

这些逝者每个人都有自己鲜为人知的故事,但无论死时多么窘迫和尴尬,经过大悟的手后,冰冷的身体总能再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在见证形形色色的逝者之后,大悟也由一开始对这份工作的隐瞒和抗拒,变得越来越理解生死的含义,越来越尊重自己的职业。

图片

让逝者把一生中最美丽的容颜留给亲人,坦然地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站,就是他工作的责任和使命。

一天大悟下班后,发现妻子竟然回来了。

妻子告诉他自己怀孕的喜讯,但还是要求大悟为了孩子的将来而放弃现在的职业。

图片

这时,一份特别的工作派来了,死者竟是之前澡堂的老板娘。

图片

这是大悟第一次为认识的人服务,也是妻子第一次看到丈夫工作。

大悟为老板娘净身装扮,细心为她除去身上的疲惫和痛苦。

这一细致庄重的过程深深感染了妻子,她也终于理解并认可了大悟

图片

一年过去了,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大悟收到了父亲的死讯。

图片

对父亲心怀怨恨的大悟本来不打算过去,但是在同事的劝说下还是决定带着妻子去和父亲做最后的道别。

图片

看到火葬场的人粗暴对待父亲的遗体后,大悟决定亲自为父亲入殓。

在父亲僵硬紧握着的双手中,大悟发现了小时候和父亲交换作为信物的石头。

图片

原来在父亲心中,一直记挂着自己的儿子,从未忘记。

影片结尾,大悟和妻子在父亲的尸体旁相视而泣。

图片

2008年,这部《入殓师》上映后,一举拿下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奖、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

图片

导演也成为自1956年后的四十余年间,又一个拿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日本导演。

影片以”入殓师“这一敏感职业作为主人公,融入对于人性的思考。

在表现葬礼和死亡时,导演大胆地运用轻喜剧的方式。

以久石让幽默但庄重的配乐,配上温暖的黄色灯光,使死亡场面变得不再恐怖。

图片

镜头中的那些小人物,身上也都无一不透露着淡定和从容。

图片

在影片中重复出现的“入殓”镜头虽无令人惊奇的创新之处,却蕴含着深邃、绵长且回味无穷的哲理与韵味。

图片

在这部片子里,“死”并不是单一的主题,而是折现出大千世界百态众生的镜子。

我们看到的对死亡的尊重,不如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礼赞。

导演泷田洋二郎把独特的东方美学和人性思考相结合,为我们奉献了一首美丽的人生交响曲。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就像村上春树曾说过的: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图片 

*本文作者:桃金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