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味无穷!看《入殓师》就像剥洋葱:向死而生的5点人生启示

 新用户31928497 2021-10-31

10月29日,4K修复版的《入殓师》将在国内重映。

这部荣获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作品:

豆瓣评分高达8.9,有26万人给出了5星好评。

文章图片1

影片最特殊之处是它的题材,聚焦入殓师的生活。

凝视死亡,思考活着的意义,洞察爱与责任的价值。

文章图片2

一、

我们先来简要了解下剧情。

小林大悟自幼儿园起,就被父亲强迫学习大提琴演奏。

他的生活不得不与琴声为伴,时光流转,大悟决定以此为业。

可当他有一天买了昂贵的琴,正准备大展宏图时,命运和他开了不大不小的玩笑。

仅仅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乐团就解散了。

文章图片3

这不但意味着失业,也预示着他音乐事业的终结。

面对生活的严酷考验,大悟不再相信自己的才华。

他决定以此为契机开始新生活,离开东京回到乡下老家。

宁静清贫的日子里,大悟始终惦念着能重新拥有工作机会。

文章图片4

某天吃饭时,他被一则报纸广告吸引,NK代理公司,帮助旅行,高薪可短工。

文章图片5

大悟当即前往面试,还没怎么搞清楚状况他就已被录用,还支付了一天的工资。

再三询问得知自己将要从事入殓师,大悟在心理上非常忐忑不安,本能地排斥。

但禁不住高薪的诱惑,只能硬着头皮上,先做起来再说!

就这样大悟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走上了成为一名入殓师的漫长旅程。

零距离触碰死亡,一次次见证最后的告别,遭遇妻子和别人不解的异样眼光……

文章图片6

二、

对《入殓师》的解读,第一重问题是职业偏见。

小林大悟最初的动机,完全是因为不菲的薪水。

单就入殓师这个职业,他既不了解也特别抗拒。

和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一样,因是和死人打交道,所以它天然地就是忌讳。

似乎和死人的接触,会沾染上某种不祥的预兆,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晦气。

文章图片7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申公豹有句经典台词: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无法搬动。

NK代理公司在刊登入殓师的招聘广告时,就含糊其辞。

大悟以为是和旅行社、导游有关才去应聘,而面对询问,社长也是闪烁其词。

文章图片8

当他终于无奈地回到家,妻子美香猜测是婚庆公司时,大悟不敢正眼相看,只支支吾吾地搪塞过去。

纸包不住火,大悟的“秘密”终究还是被传开了。

妻子请求他辞职,求而不得后转身离去。

大悟的朋友更是恶语相向,不让家人接近他。

即便是在纳棺仪式的现场,他也会被某些死者家属当成反面教材来教育后代。

文章图片9

显然,人们对入殓师的看法普遍是羞于启齿,不屑一顾的。

仿佛这一职业本来就上不了台面,只有“罪孽”深重的人才会从事。

所谓入殓师,不仅不是一份“正常”工作,也几乎等同于耻辱。

文章图片10

三、

随着剧情的推进,大悟对他的工作渐渐有了新的体会。

他第一次“接活”就特别刺激,死者是一位在家中独自去世已两周的老太太。

社长深知新人大悟将会有怎样的反应,因此骗他说只要看着就行。

结果到了现场,大悟因生理不适呕吐得一塌糊涂。

文章图片11

而且不得不在社长的大声责令下,协助他做工作。

从对遗体的本能排斥,大悟逐渐思考起了死亡。

他曾伫立桥头观察鲑鱼,它们不辞辛劳逆流而上,结果呢?

真可悲啊!拼命游上来就是为了去死!

原来,它们之所以想回家,是想回到出生地。

文章图片12

这和我们中国人常说“落叶归根”是一样的。

而死亡绝不仅是回到故土,还有体面和尊严。

他还一直在探究入殓师工作的意义究竟体现在何处?

文章图片13

作为老板和长辈以及导师三重身份的社长,也给了他很多启发。

社长是在老婆死后由他亲自纳棺,将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送走的。

文章图片14

之后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入殓师这个行当。是他告诉大悟:

夫妻总有一天会因为死亡而分别,被留下的人是很痛苦的。

他也在一次次观摩和亲身体验入殓师的工作时有了新感悟:

平静细致而温柔,重要的是要充满爱。

文章图片15

纳棺不只是亲人和死者最后的告别仪式,更是给予逝者最后的尊严和爱。

文章图片16

四、

粗看《入殓师》,无论如何它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

可稍微深入点,就会发现“与死相对的生的美好”才是本质。

所谓向死而生,只有透视过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的意义。

文章图片17

大悟刚做入殓师时从未接触过尸体,以至回到家看到妻子准备的鸡肉火锅后呕吐不已。

对他而言,生和死是格格不入的冰火两重天,他只能居于一端。

当工作弥漫在死亡气息中,大悟摆脱不了压抑和沉重,人生像笼罩在巨大的阴影下。

面对妻子的不理解和离职的坚定请求,以及自身的困惑,他一度真动了辞职的念头。

文章图片18

他来到社长的居处,房间里各种花草环生,充满了生机。

不仅如此,社长还在悠闲地享用人间美味“鱼白”。

鱼白即雄性河豚鱼的精巢,民间有“不食鱼白,不知鱼味;食过鱼白,百鱼无味”一说。

按社长的观点,除了植物其他生物都要靠食用别的生物来维持生命。

文章图片19

既然人活着必须得吃东西,要吃不如就吃最好的。

文章图片20

他所传递的正是生的追求,活着不就是为了享受生的欢愉吗?

大悟终于醒悟,不光体悟到了入殓师工作本身的价值,能给死者以体面,给亲属以安慰,而且也意识到了活着的意义,那就是带着爱和宽容好好活着。

从排斥到习惯再到热爱,大悟在入殓师这个职业中重新获得尊严。

文章图片21

五、

影片隐藏着一条暗线,即一个人应该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

这主要通过大提琴的意象体现出来。

小林大悟起初购买了昂贵的大提琴,并踌躇满志地想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从镜头语言的隐喻中就能看出,在众乐齐鸣的乐队中他的琴声完全被淹没其中。

文章图片22

这也预示着大悟的音乐才华很有限,难以取得更高的成就。

在乐团解散后,经过痛苦的挣扎,他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轻松。觉得被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

文章图片23

其实,当我们认不清自己时,所谓梦想只是自己的执念罢了。

若能放下执念,重新审视自我,或许才会迎来海阔天空的新机遇。

小林大悟是幸运的,社长是帮助他的贵人,是他成长的导师。

正是社长的赏识和不遗余力地教导,大悟成了一名真正的入殓师。

文章图片24

令人欣慰的是他并未彻底放弃音乐,而是在内心呼唤时仍然能以琴为伴。

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世事磨练,大悟对音乐的感知和领悟也迈上了新台阶。

在河堤上悠扬的琴声与大自然共舞,人和天地万物和谐地融为一体。

文章图片25

圣诞夜他极具感染力的音乐让社长和同事双双落泪。

文章图片26

从执着到自如,大悟对待大提琴的态度,代表了他对自我认知的不断觉醒。

由这个角度看,《入殓师》不但是一首关于死亡旅程的哲理诗,也是一部极好的励志片。

文章图片27

六、

除了哲理和励志,对死亡、尊严、爱的探讨,它还有一个重要的议题:

宽容与和解。

男主大悟6岁时,父亲因外遇和人跑了,他只得和母亲相依为命。

乖巧懂事的他从不在母亲面前“示弱”,但他在澡堂泡澡时泪流不止。

父亲是大悟心底不可触碰的痛,那是一道犹如沟壑般难以愈合的伤疤。

文章图片28

没想到数十年音讯全无的父亲,竟然在死后传来了消息。

对这个自己连样子也想不起的人,大悟拒绝去认领遗体。

但妻子坚定地敦促他,在参与了澡堂老奶奶的纳棺仪式后,她全然理解了丈夫的工作。

文章图片29

女同事更是诚恳请求,因为她也曾因喜欢上别人而丢下孩子,内心蕴藏着巨大的愧疚。

大悟半推半就地“见”了父亲,当一块光滑的小石头从他冰冷的手中滑落时,大悟哭了。

父亲曾告诉他,人类在语言尚未发明之前,通过石头传递信息。

通过不同大小、形状、质感的石头表达不同的心情让对方感知。

从这块石头,大悟知道“混蛋”父亲并没有将自己遗弃,他的心底留存着一片温柔之地。

文章图片30

小林大悟紧紧地握住石头,贴在妻子怀孕的肚皮上,经由这种方式完成了父子间的和解。

也实现了一家三代人的团聚,大悟最终还是宽容和谅解了父亲,更达成了与自己的和解。

观看《入殓师》就像剥洋葱,乍一看很不显眼,节奏超慢,四平八稳,表演做作。

可一旦静下心来抽丝剥茧地品味,就会发现它的美妙。

文章图片31

无论久石让的配乐,还是绵密细微的剧情,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总有些地方会深深地触动你。

这就是一部好电影的魅力,愈品愈香,余味无穷……

文章图片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