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笔下长青 来源:书单(ID:BookSelection) 
1 最后,找张纸,用笔把这个收获写下来,记下写的时间。你心里有了一个想法,但真到动笔时,发现根本写不出来或者写不清楚:人们对一件事,存在着一个“想与写”的距离。而“想”与“写”的距离,可能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那些成长更快的人,往往都善于把模糊的想法,变成清晰的文字。这一次的《认知驱动》,更能戳中你的痛点,并带领大家穿透那些避无可避的“成长陷阱”,找到走出困境的最优方法。2 你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不甘于现状的你,从去年开始,就决心改变自己。在周岭看来,越是对这样的场景感到熟悉,越说明你掉进了一个看不见的“成长陷阱”——人的成长,可以分为“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两种。内向成长,是围绕自身展开,比如早起、跑步、阅读等;外向成长,是围绕外界展开,比如写作、画画、编程等。周岭说,注重内向成长,往往让我们培养出某个习惯,注重外向成长,往往让我们打造出某种技能。习惯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技能却能让我们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你可能一直在读书,但很少把读书心得写下来,形成有价值的笔记或文章让别人受益;你可能很喜欢弹琴,却很少能用一首完整、熟练的曲子,给众人呈现一场赏心悦目的表演;正如大多数人一样,只享受努力奋斗的状态,却少有产出作品的意识。但,只有对外产出,你的价值才能被人看见和需要,从而感受到努力的希望。否则,你很容易陷入专注于内向成长的自我感动,停滞不前。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忙碌一生,其实都是在培养习惯而非打造技能。对此,周玲的答案很简单:培养习惯容易,打造技能很难。而趋易避难,是人的天性。培养习惯式的成长,就像一场不用考试的学习,好坏无所谓,只要自己认可就行。想一想,你的那些计划和目标,是如何被自己一次次搞砸的:说要下班锻炼身体,结果晚上加班耽误了时间,索性就算了;计划每天跑步一小时,今天状态不太好,干脆跑半小时就完;读一本书断断续续,但最终只要能看完,就觉得目标完成······相反,打造技能很难,是因为它的好坏全由外界评定——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无论你怎么努力,怎么投入,怎么自我感动,都不是评判标准。最终看的,是你能否向别人产出价值。认识到这一点,你就可以主动跳出这个陷阱,做出更有效的成长选择。这是个普遍的问题,但越是普遍,就越意味着,一旦你克服了它,就会迅速领先一大批人。3 在《把时间当朋友》中,李笑来说过一句话叫:“交换才是硬道理”。中学课本也教过我们,一件商品生产好之后要以自身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周岭最初也像很多人一样,在读书时,强迫自己写下心得。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除了一些碎碎念的文字,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回头去看自己的笔记,他觉得很多都是敷衍,是在走形式。他开始改变策略,放弃追求笔记的数量,转而追求质量。每遇到一个有启发的知识点,他就查阅相关联的资料,以求读懂读透。他要求自己,每一篇笔记或文章,都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改变一个观念。有时候,一两个小时过去,他一页都没往前翻,甚至一整天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死磕之下,虽然进度缓慢,但认知和技能水平在迅速提升。他写下的文字,也越来越接近底层逻辑,被越来越多的人点赞。2017年,周岭开始公开写作,身边和他一起开始的小伙伴有几百人。有人擅长靠起标题博人眼球,有人是蹭热点新闻的高手。但周岭提笔时,只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再看还有价值吗?”三年后,许多曾经一起的伙伴早已放弃,只有他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如果写作是生产有价值的内容,那么成长就是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我想变得很有钱,我想成为学霸,我要养成5点起床的习惯······”但他们忘了,比“我想要什么”更重要的,是“我能给什么”。4 如果坚持价值输出,让周岭尝到回报的甜头,那他第一本书,则是帮他建立了在行业的个人影响力。“传统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财富和权利,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影响力。”比如最近微博上有条热搜:#不倒翁小姐姐被指不配当火炬手#。反对的人认为:她一个网红,什么都没干,凭什么当火炬手?而支持的人觉得:小姐姐对西安旅游做出了贡献,完全有资格担任。撇开配不配的争论,小姐姐走红这件事,本身就验证了一种“复制”的力量。给西安旅游事业做贡献的大有人在,为什么火炬手偏偏是她?其实是因为,她那个“不倒翁”的走红视频,被网友自发传到了各大互联网平台上,她的宣传价值,在无限复制下,被放大了。一堂课,只能讲给几十个学生听,但如果把它录成视频发到网上,就可以影响成千上万的学生·······“复制”的逻辑,可以让我们产出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就像周岭,出版了书后,即使今后不再从事文字工作了,其已有作品的版税,依旧可以让他持续获得收益。因此,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好的成长方式,就是找到自己的价值,然后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复制,最大限度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当你拥有了“复制”的视角,你会发现,你看到的将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5 对此,周岭的回答是,“普通”没有错,追求幸福也未必一定要变得优秀。但是,我们需要警惕这种观念导致的人生“无意义感”。这个读者说,她曾经坚持早起3年。但3年后的某一天,她突然不愿意早起了。因为她始终不清楚早起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很多时候,她甚至不知道用早起的时间来做什么。在周岭看来,这其实就是只看到了目标本身,而不知道目标背后的意义,动力势必不会长久。每个人都有一个终极命题,即: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周岭以前对这个问题也非常困惑,所以浑浑噩噩度过了很长时间,直到36岁才找到答案:如果你不确定这个答案是否正确,不妨假设它是对的,然后主动去做成一件事。
©作者简介:笔下长青,本文转载自一个推荐好书的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那里有一群老派的读书人,与你分享思考,欢迎关注。当世界下沉,我们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