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卫华运用尺胫针疗法结合“点面对应手技法”治疗寰枢关节失稳经验

 谷山居士 2021-11-25

图片

张卫华教授是国医大师郭诚杰学术技术传承人、嫡传弟子,在寰枢关节失稳的诊断、治疗方面经验丰富且善于创新,提出“四点触诊”法,创立尺胫针疗法及推拿手技“点面对应手技法”。
[摘要] 总结介绍张卫华教授以自创方法治疗寰枢关节失稳的临床经验。张教授从寰枢关节自身解剖特点出发,结合大量临床实践创新性提出“四点触诊”法,即寰枢关节失稳患者在颈项部有4个明显的压痛点;张教授以皮部和标本理论为依据,提出“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相关组织系统论”和“人体尺胫部与头面躯干部上下对应相关论”,创立尺胫针疗法,并创制独特的推拿手技——“点面对应手技法”(一点两面法、上下对应侧压法和上提抖动法),两者结合治疗寰枢关节失稳简便易行、准确率高。

寰枢关节失稳是指由外伤、劳损、退变、感受风寒等原因导致的寰枢关节微小错位及其周围组织的相应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部闷顿不清、头痛,或颈项部酸胀、疼痛,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四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等;是上颈段较为常见的疾病,中老年人好发,尤以伏案工作者多见。本病属中医“骨错缝”“筋节伤”范畴。
张卫华教授是国医大师郭诚杰学术技术传承人、嫡传弟子,陕西省名中医、杰出名中医,从医近40载,临床勤于实践,乐于思考,秉承传统又善创新,在诊治寰枢关节失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且具自身特色的治疗方法。笔者有幸临床跟随张教授学习,收获颇丰,现将张教授临床应用尺胫针疗法结合“点面对应手技法”治疗寰枢关节失稳的经验总结如下。
图片

1  分析病因,四点触诊,明确诊断

寰枢椎是头与脊椎的连接部分,其解剖结构特殊复杂,而寰枢椎关节的活动又极为频繁,约占颈部旋转活动的50%,且幅度较大,故极易损伤。本病的临床症状有头晕、头闷重不清、头痛,或伴恶心、呕吐,眼花、视物模糊、耳鸣,颈项僵痛、咽喉疼痛,或步态失稳,甚至猝倒。头晕、头闷重、头痛为主症,均在头颈部转动时立即复现或在原有的程度上迅速加重,其原因在于转动头颈部时椎动脉被扭曲或受到刺激痉挛、压迫后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这一临床特征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张教授在大量临床实践中发现,本病患者颈项部有4个明显的压痛点,由此创“四点触诊”法。4个压痛点分别位于:①以第二颈椎棘突为中心,或其上方或其左侧或其右侧;②患侧斜方肌上界与颅骨交界处;③患侧风池穴;④患侧完骨穴下方0.5~1cm处。发病时4个点可出现明显压痛,其中均有压痛者诊断符合率95%,3处压痛者诊断符合率90%,2处压痛者诊断符合率80%。该诊断方法与X线片颈椎张口位检查结果符合率极高。
图片

2  特色疗法

张教授应用自创的尺胫针疗法结合独特的推拿手技——“点面对应手技法”(一点两面法、上下对应侧压法、上提抖动法)纠正紊乱的寰枢关节,大多可手到病减,甚则一次即愈。

2.1  尺胫针疗法

尺胫针疗法以经络学说的皮部和标本理论为依据。张教授提出了“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相关组织系统论”和“人体尺胫部与头面躯干部上下对应相关论”的新理论,以人体前后正中线和横膈线(剑突下水平绕腹背一周)为界,将人体划分为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区,十二经脉在这四个区的每一个区内均有所分布。当临床有疾时,首先要确定病位(主因、主症所在的部位),其次确定病变的经脉(病经),再辨别病变发生的位置在横膈线以上或以下。病变在横膈线以上者治疗刺激点取尺部(腕关节—肘关节)的皮部,横膈线以下者取胫部(踝关节—膝关节)的皮部,此即定尺胫;再取与病变经脉完全相同的尺部或胫部的皮部,病在左者取左侧,病在右者取右侧。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皮部不是点,而是区带,即刺激的部位是位于尺胫部且与病变经脉完全相同的呈带状的皮部区域。

本病主因的位置在项部(横膈线以上),项部中央为督脉所行,其旁为太阳经脉所过,而督脉又隶属于太阳,故本病应取双侧太阳经尺部的皮部。操作:1寸毫针,针尖向上(指向病所),浅刺,针身仅卧皮下,刺入长度20~25mm,针刺数量以针刺后取得的疗效来决定,少则一针,多则数针(不同水平面施针,但必须均在同一区带内),一般每侧3~5针。再行上抬下压、左右摆动、左右捻转和顺逆时针环转4种手法,留针20~30min,起针后再行推拿治疗。

2.2  点面对应手技法

“点面对应手技法”系张教授自创的推拿手法,即一点两面法、上下对应侧压法和上提抖动法的简称,其目的是纠正紊乱的寰枢关节。在实施该手法前先应用揉、按、弹拨等手法松解颈项部筋肉。

2.2.1  一点两面法  以枢椎右偏为例:患者取坐位,头上仰5°~10°;术者站(或坐)于患者侧后方,左手拇指指腹抵于患者第二椎体棘突的外侧,即疼痛侧(一点),以此作为固定着力点,余四指伸直微屈略分开,掌侧面置于患者头侧面(与拇指同侧,一面),另一手从头的前面穿过,手掌贴于患者对侧的颞部(一面),双手协调相对和缓用力,右手将头向左侧扳动至较大幅度,同时左手拇指向对侧顶推患椎,其余四指随头的旋转协调轻微用力,常可听到“咯噔”的关节活动纠错声,表示手法成功。枢椎左偏手法一致,方向相反。

图片

2.2.2  上下对应侧压法  以枢椎左偏为例:医患位置同一点两面法;术者右手示、中、无名、小指四指伸直,指尖向上,置于患者头右侧向左下方用力,同时左手拇指从左向右顶推第二颈椎棘突,两手和缓协调用力,此时常可听到“咯嗒”一声,表示手法成功。枢椎右偏手法一致,方向相反。

2.2.3  上提抖动法  本手法不区分枢椎左偏、右偏。患者坐于低凳上,医者同方向坐或站在患者身后,患者头向前微屈,头后、背部紧贴术者前胸,术者屈曲肘关节,将患者头部置于屈曲的肘关节内并托起,高频率、小幅度抖动10余次,使失紊的寰枢关节复位。

2.2.4  注意事项  ①复位前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判断寰枢关节失稳的程度、方向等。②复位时嘱患者尽可能放松颈肩部。其次,术者手法务须熟练,动作幅度应适宜,操作应灵巧、沉稳、不拖泥带水,严禁粗暴用力,术者左右手要配合协调。③以上三种手法依次按序操作,某一手法操作结束后患者症状、体征显著改善或消失即可停止治疗。④复位后嘱患者减少颈部活动,并注意颈部保暖。

图片

3  病案举例

赵某,女,50岁,于2018年国庆期间出现不明原因咽喉疼痛,喉结右侧3cm至右锁骨内侧抽痛,自服阿莫西林、润喉片、喉症丸等药20余天无效。后在当地多家医院均按咽喉部炎症治疗10余天效不明显。近1周来咽喉疼痛加重,昼夜不寐,烦躁不宁,伴有头晕、沉重、浑沌感,后头部闷胀,右侧头部微痛,偶有恶心,随之于某省三甲医院行喉镜检查显示:喉部微红。给予止痛、消炎治疗2d后加重,疼痛难忍来诊。刻下:患者痛苦面容,两手交替不时从上向下捋摸咽喉部及右侧疼痛处。近1周来咽喉疼痛加重,昼夜不寐,烦躁不宁,头左旋时感头晕,摆正则头晕消失,晕时头胀闷不清,时有恶心呕吐。查体:寰枢关节“四点触诊”均为阳性,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数,血压130/78mmHg(1mmHg≈0.133kPa)。X线片示颈椎曲度变直。诊断为寰枢关节失稳。治疗:先行尺胫针法,毕后松解颈项部肌肉,再施一点两面复位手法后,患者立感头晕减轻、头脑清楚,咽喉及颈部右外侧至锁骨处、头后部、头右侧疼痛明显减轻,恶心消失。次日复诊如法治疗1次,病愈。治疗后2个月每月随访,疗效稳固。
按:寰枢关节失稳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X线张口位的结果确定,尤以X线结果为主。而尽管本案患者X线结果未提示寰枢关节失稳,但临床症状和四点触诊法皆可确诊,故治疗即效。临床有时会出现症状、体征与有关检查结果不完全一致或完全不一致的情况,本案即为典型,故多家医院失于诊断,误诊为咽喉部炎症而对症乏效。此亦提示临床经验积累的重要性。
图片

4  小结

寰枢关节失稳是以寰枢关节为中心,牵连肩背肌肉、韧带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从结构上看,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受其周围3组动力因素的影响:头下斜肌起于第2胸椎棘突,向上外止于寰椎横突,一侧收缩能使头向同侧旋转并侧屈;肩胛提肌起自上位4个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胛骨内侧角和背柱缘上部,肩胛骨固定时单侧收缩可侧屈颈部,使头向同侧旋转;胸锁乳突肌受副神经支配能间接作用于寰枢椎使头部侧屈。病因除颈上端的急慢性损伤(主因)外,亦见下段颈椎和肩背肌肉韧带损伤。本病的关键在于局部肌力失衡而失去其固定性,因此主症与头颈部转动的相关性判断、四点触诊法及X线检查结合可明确诊断,治疗上应用尺胫针疗法和一点两面、上下对应侧压、上提抖动的手法极易回复失稳的寰枢关节,其方法独特且见效快、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2020年第9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