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围血管病,阳虚加寒凝

 医之大者 2021-11-25
关于周围血管病在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记录,“脱痈”“厉痈”等疾病,在《灵枢·痈疽篇》有记载,后世医家也有不少相关的记载,中医现代研究,一般都会先追溯历史,这厚重的历史感可能是中医特有的吧。

  无论现代医学有多少种疾病,在中医看来还是要结合患者本人的四诊信息,辨病和辨证在临床上有时候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楚,总的来讲,外周血管病最明显的症状还是肢体发凉,因此基本病机就是阳虚,病情进一步加重后会出现冷痛,难以忍受的疼痛,对止痛药都不敏感,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寒主凝滞,因此寒凝血脉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病机。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周围血管疾病效果显著,包含膏药疗法、围敷疗法、贴敷疗法、掺药疗法、药捻疗法、熏洗疗法等。而在这里面的熏洗疗法最为普遍使用,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中医外治法的作用机理有:促进患肢侧支循环的建立,缓解血管痉挛,促进患肢静脉血及淋巴液的回流以及消除局部瘀血肿胀等。这个不知道西医是否承认,至少我们这个三甲西医院整体比较排斥中医。


当今西医依然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大动脉炎和糖尿病坏疽当成难以治疗的顽疾,况且肢体的病残率和截肢率仍然较高。相对而言中医中药在这些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优势,相比于西药其具有毒副作用小、花费少、使用方便、疗效确切等特点,所以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以找经验丰富的中医看看。只有中医药参与的治疗方案才是全面的,结合中医中药治疗,受益匪浅的是病人自已。


中医教材一般会根据周围血管病患者的情况做辨证分型,有利于临床规范的形成,但是在临床上中医的诊疗指南也是最难贯彻执行的,人们内心认可的是某个有名的中医,不想现代医学的成功靠的是制度及整体的不断更新发展,所以中医按照西医的这一套来,临床上根本走不通。

临床上有些病一旦诊断了,有时候不论你做任何努力,疾病还是会像预先设定好的方向一样去发展,就比如高血压等,最后大多数都会变成冠心病,然后心衰,最后因此死亡。外周血管病,患者也一直在治疗,眼看着症状逐渐加重,最后被截肢,或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因此根本上说,还是患者的认知最重要,接触过太多的患者表示对目前身患的疾病无可奈何,因为很多主任和专家早都已经给他判了死刑,唉,在自己身体这一块真不能完全相信别人,哪怕对方是一个权威的专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