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玉器纹饰——绞丝纹

 积祥轩 2021-11-25
绞丝纹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战国玉器纹饰之一。为了能把战国时期绞丝纹讲好,我构思了三天,开始想用最直接的方法讲明白战国时期最简单的纹饰。可是我发现自己错了,虽然绞丝纹看似简单,可真的要想讲明白却很复杂。
纹丝纹又称绳纹、愫纹、扭丝纹,因其纹线阴阳相间,如扭曲束丝而得名,纹饰以斜阴线相刻互不交叉,平行互补相交,迥圈反复没有尽头,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纹丝纹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古玉纹饰,最早实物见于良渚文化绳纹玉镯。春秋战国时是绳纹古玉的鼎盛时期,多使用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的新疆和田玉。战国时期,绞丝纹多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为单一器物纹饰,如绞丝纹环、瑗;另一种以组合形式出现,如玦、佩、壁等器物上。本期只针对于单一器物绞丝纹分析研究。

下面谈一下我个人鉴别战国绞丝纹环、瑗的思路和方法:
一、纹丝纹环、瑗其纹饰细密整齐,抚之手感锋利,走线飘逸规整,线及底部多有抛光痕迹。
二、其碾琢工艺多使用桯砣,纹饰底部呈圆弧形,并留有半圆状的阶梯痕迹,后期经打磨抛光后,偶有看到阶梯痕迹与打磨抛光痕迹并存的现象,但一定是打磨抛光的痕迹覆在桯砣痕迹之上。这是工艺流程顺序,也是鉴定条件之一。
三、绞丝纹环、瑗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高等级贵族间的装饰品,既然是高等级贵族使用的玉器,那么一定是以新疆和田玉为主,多见于白玉、青白玉、青玉,偶见有黄玉。所以我们见到地方玉质的绞丝纹环、瑗,可以第一时间做出非战国时期的判断。当然此方法只能作为一个初步筛选,本着宁可错杀,绝不买错的原则!错杀的后果最多只是失之交臂的惋惜,而买错的下场不光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精神上的挫败。
馆藏欣赏:
上海博物馆藏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嘉德香港2021年春季拍卖会
四、目前还有一种关于战国绞丝纹的鉴别方法:纹饰以斜阴线相刻互不交叉并由外向内,逆时针方向涡旋而成。但此种说法只是针对大部分绞丝纹环、瑗而言,不能作为其鉴别标准之一。
如上图所示,有明确的出土器物证明绞丝纹环、瑗有顺时针涡旋而成的。

和田玉绞丝纹环、瑗作为战国时期的佩玉,深受高级贵族的喜爱。我个人认为战国时期的和田玉绞丝纹环、瑗的存世量很大。所以,目前在古玩市场上也会偶有见到。但随着大量现代仿制的战国时期绞丝纹环、瑗充斥于市场之中,更增加了鉴别难度。下面我将针对一些仿制战国时期绞丝纹环、瑗而谈一下我的看法:
鉴别观点:看假。
原因:
一、器型不符。此图器物为瑗,但器型过于巨大。绞丝纹瑗内径大的多作为手镯佩戴,内径小的多作为饰物随身佩戴。
二、玉质干涩,器表附着的红色非自然形成的次生色,也非长年在古墓封闭环境内形成的沁色,更非流行于宋元时期的老提油。
鉴别观点:看假。
原因:
一、绞丝纹过于软弱。
二、放大图片观察,红色颜料贴附在瑗表面,应为人为所致。

总结:
虽然绞丝纹环、瑗看似简单,鉴别真伪时,不光要从纹饰入手,更要结合工艺、沁色、玉质及当时人们的佩戴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判断。

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多种多样,我只是简单的介绍了片状器物的龙纹,绞丝纹环、瑗。在我本意,最少要用十期才能初步把战国时期所流行的玉器纹饰大致了解一下。
比如人们所说的汉代最有名的“游丝毛雕”,我个人认为,“游丝毛雕”的准确叫法应为“游丝雕”。起源应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玉器上的阴刻绳纹和网格线,可以看到阴刻细线细若游丝,故称“游丝雕”。这是由于铁器的出现及大量应用于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中。玉工用铁质砣具替代了青铜砣具,由于铁的延展性、硬度、可塑性都远高于青铜,故玉工可以使用刃部更薄的铁质砣具来碾琢出更细小的阴刻线。这就是为什么商代的双阴挤阳、西周的半面坡的琢玉技法在春秋战国以后就不多见的原因之一。
另外,提到“游丝毛雕”就不得不提一下“昆吾刀”,有人称汉代的“游丝毛雕”是用“昆吾刀”刻划而成,并且“昆吾刀”也有出现在古代文献的记录。但在这点上,我不敢苟同。
其因有三:
一、如果西汉已经出现了“昆吾刀”,那么为什么西汉末年至东汉作为官员必佩的冈卯、严卯的刻划异常潦草?如果真如文献记载,“昆吾刀”锋利异常,既然能在坚韧的和田玉上刻划出规整细致细若毛发的阴刻细线,为什么不能把冈卯、严卯上字迹刻划清楚呢?
二、古文多简练,对于不了解的事物,多使用形容之词。例如,对于一位不懂碾琢玉器的文人看到玉工用简单的砣机竟然能在坚韧的玉石上碾琢出精美的细线和图案,他一定会用最华美甚至有些神幻的词汇来形容赞叹此过程,而绝对不会俯身下问其原因。而现代人看到这一幕,则会如实的去描述砣机碾琢玉器的场景。一般会说:工匠用一根皮带扯动一跟木棍,木棍的另一头上有一个圆形垂直于木棍的铁盘子,在铁盘子上撒上带水的细砂就能在坚硬的和田玉上的碾琢出细线和图案了。
三、对于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能够在和田玉上刻划出图案的工具,我的回答是肯定有的。但不是在汉代,我认为最早能刻划和田玉的工具出现在唐代。唐代,西域各地区文化大量涌入长安,其中不免会将其宝石加工的工艺及工具带入长安。另文献记载,18世纪西方宝石刀传入中国,乾隆皇帝曾试图命清宫造办处玉工用宝石刀刻制大型玉山子,但以失败告终。

下期除了继续阐述我对战国时期玉器纹饰的理解,我将把自己收购古玉的过程及鉴别方式、方法以图文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请转发、关注。这是我继续下去的最大动力,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