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如何通过工痕对古玉断代(六)

 积祥轩 2021-11-25
敬启者:

一、朋友圈不可见,在我的认知当中,不让我看你的朋友圈,那就没把我当朋友;
二、不关注公众号,直接加好友的。我公布微信号是给关注我的玉友一项福利,方便沟通交流,既然你没兴趣关注,那就别占着好友位置,还是让给有需要的人吧;

三、加了好友后什么也不说上来直接发几十张图片,然后等着鉴定真伪的。

凡满足以上任一条件的微信好友我都会将其删掉!!!

隋唐宋辽金元篇(上)
隋唐至元,玉雕工具在日用家具的逐渐演变中走过了又一次革新并最终定型。此时重要的已经不是工具质地的变化,而是砣机的太高,动力的改变以及最终的完善。
砣机的高矮是随着家具的变化而改变的。没有桌椅以前,人们席地而坐或坐在矮床上,吃饭、看书,写字和休息主要用几或案。桌子的出现目前所见最早在东汉时期,魏晋以后,随着房屋的增高,居住面积加大,家具也相应的增高,种类增多,引起了人们起居和坐卧方式的变化,有席地而坐逐渐发展到垂足而坐。
至此,中国古代玉雕工具中最重要的工具——砣机,已走过了几次变革而最终完善定型:由原始砣机到倚坐或跽坐操作的几式砣机再到足踏高腿式砣机。以隋唐时期为分水岭,之前主要以几式砣机为主,又二人或多人操作。而工具则经历了非金属砣具、青铜砣具、铁砣具三个时期。隋唐——清——20世纪60年代均为铁砣桌式砣机,足踏动力,在砣机上一人操作即可完成玉雕的大多数工序。
隋代
隋朝国运短怍,文献中未见宫廷玉作的记载,但隋文帝的统一也使治玉业开始走向稳定发展。

隋代  兽形玉佩  陕西省西安玉祥门外隋李静训墓出土
唐代

大唐盛世带来对外文化的包容能力,当时绘画、书法、雕塑艺术等都呈现出新的气象。唐代玉器上也反映出广泛吸收域外文化养料的新风格,玉器制作趋向写实,走出了此前玉器神秘主义的象征风格,以实用玉器为主体,以人体装饰玉为主流,集材质美与工艺美于一身,更注重玉器的观赏性与实用性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

唐代宫廷玉作由少府下设的治署管辖,主官为“令”。《唐要会》中曾记载一个小故事:唐德宗命玉工作玉带,其中一件玉銙误坠地损坏,玉工六人就私下用钱数石到市场买玉来补上坏的玉銙,等到献给皇帝时,德宗就指其所补者问:“此銙光彩何不相类?”玉工们叩头认罪。这说明唐代民间玉作的存在,其产品作为商品在市肆中流通。

玉鹰  1979年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

放大观察可以清晰看到阴刻线入刀出刀的痕迹,并且可以看到解玉砂在游离状态下遗留的无序痕迹。阴刻线底部与边棱处的氧化层与器物表面基本一致。

唐代  胡人舞蹈纹䤩尾  1981年陕西省礼泉县唐昭陵陵园出土
玉带是唐代王工贵族最为重视的玉器,具有一定的礼玉性质。唐代是玉带碾琢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
《新唐书》:“……有玉河,国人夜视月光盛处,必得美玉。”“以木为笔,玉为印。”“初,德宗(公元780—805年)即位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田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带銙三百、簪四十、奁三十、钏十、杵三、瑟瑟百斤并它宝等。”
从于田国于贞观六年已向唐朝庭贡献玉带的记载可以推想在贞观六年之前于田已有玉带之设,官吏已系有玉饰的革带。当于贞观六年向唐朝廷贡献玉带时,唐朝廷只有金、银、铁等装饰的革带,而无玉带之设。至显庆元年(656年),唐朝方规定“以紫为三品服,金玉带,銙十三”。这比于田王于贞观六年进玉带已迟24年。
根据以上文献记载可以完全有理由推断,玉带制度源于唐,至于明代结束。也就是说,玉带銙或者玉带板,只存在于唐代——明代。

唐代已见有和田青花玉质带板出土

唐代玉带板有方形和椭圆形两种,椭圆形带板下部为直边。唐代的带板较厚,图案为减地浮雕,自边缘向内坡状凹下,使中部图案凸起,与边沿等高。这也是杨伯达先生所说的“池面”。所饰纹饰分别为人物、花鸟、动物图案,又以人物图案为多,人物一般为伎乐人,手持乐器,另外还有进宝等图案。这种带板所雕人物,头大而方,高鼻,裤、袖皆细瘦,其上又有细密的阴刻线,一些人物带板上还有细长的飘带,自人身一侧过头顶达人身另一侧。

飞天,是原印度佛教诸神之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大型石窟壁画中常见此形。飞天梵文叫乾达婆,汉语叫香音神,是佛教诸神中专采百花香露的神,能乐善舞,将带香露的鲜花撒向人间,为人类造福。
隋唐玉器,喜用较为密集的阴刻线装饰细部,各类铁线描,线条飞动、流畅。一些大型圆雕作品,阴线砣痕深且有力,不仅显示出工具锋利的一点,而且表现出玉工已能较为熟练的运用高砣凳雕琢大型玉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