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带板上读神奇(2)

 董郎 2009-06-13

玉带板上读神奇(2)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09:11 

连载:打捞岁月   作者:廖文伟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二是微缩雕琢工艺让人乍舌。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玉带板上的怪兽极似剪影,但草叶纹叶尖部分运用了细微的截丝微雕工艺,0.3厘米间距之间竟毛雕仅长0.5毫米左右的细微阴刻线达七八条,肉眼观察还需借助侧视光,才能勉强分辨清楚,放大镜下,迭压反复凿刻痕迹历历可数。草叶纹叶齿卷曲部位和怪兽的腿弯部位则刻划有直径仅0.2—0.3厘米的极为细小的卷曲圈,带有战国玉雕作品“阴阳二线”并用的遗风,看似两条圈线,实为一阴一阳线圈。玉带板上这种密集排列的截丝刻线多达20余组,极小“阴阳二线”并用的卷曲刻圈多达十五六个。

  而四兽雕琢洗练古朴,线条简洁豪放,又表现有典型“汉八刀”风格。

  这种剪纸式的粗犷和阴刻的精细相结合的玉雕手法突出地表现了汉代玉雕工艺的工艺特色,是鉴识汉代玉雕作品最重要的依据。

  当年既无放大工具,更无显微装置,要刻凿细巧的截丝线条和发丝一般粗细的卷曲圈,采用的工具除了天然钻石或红、蓝宝石(含锆石)之类,不可能有别的刻凿工具。与良诸文化玉器上的微雕阴线相比,玉带板上的微雕截丝阴线稍稍清晰一些,却又比学者们肯定的汉玉“游丝毛雕”工艺细微许多,难道三者之间有什么传承上的联系?

  三是加工方法的与众不同。

  将玉带板的局部放大10倍观察,可以发现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带板四周框边的阴刻和背面象鼻孔的钻洞,竟然全是采用刻凿铲划方法完成的。边框线的完成手法,可以从放大照片上分辨得出,是先刻凿横列的、反复迭压的阴刻短线形成“v”形槽壁,然后铲凿槽底。由于轻重掌握不准,于是直角夹角处出现破框现象,槽底亦成锐角,可见铲凿痕迹。纹饰中其他较长的阴刻线几乎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加工的。

  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当年使用铊轮加工玉器已很普遍,玉带板上却遍寻不到一处铊轮加工的痕迹。背面直径仅0.2厘米的象鼻眼亦未使用铊轮旋钻,同样是运用凿刻工艺。从放大照片上可以发现,是先用凿刻手法凿刻出圆形孔洞,然后从两孔斜向对凿贯通。贯通的隧孔小得只能穿进极细的细线,与安徽凌家滩出土史前玉器象鼻穿隧孔相仿。这种加工方法比用铊轮加工繁重许多,是玉器加工中的特殊个例呢,还是古南越地区汉代早期玉加工工艺落后于中原的表现?

  根据以上几个特质判断,玉带板为纯手工加工而成几无疑义。

  但复杂纹饰的构图布局错落有致,图象造型的艺术手法带有手绘的随意特征,加之艺人将太虚之神异幻变与现实的具象融于一炉,表明艺人不单具有独步一时的绘画能力和驾轻就熟的设计能力,其审美观念也是超越前人的。

  由于地理上的便利,从1995年起,我已陆续从古南越地区、湘南永州地区收集到古玉器二十余件,玉带板却是首次发现,纹饰和加工工艺皆别具一格。

  我将玉带板照片存放在电脑上,来玩的收藏界朋友不下四五十人与我一道共同探讨、欣赏过它,大家的共同反应与我的感叹是一致的。钦佩其微雕技术,赞扬其手工工艺,惊诧其不用铊轮,人人都对玉带板纹饰的构图布局所表现出来的完美画面拍案叫绝。

  不能不说,我是幸运的,有幸得到汉代玉带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