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至明清时期玉器的雕工(三)

 积祥轩 2021-11-25
敬启者:

为感谢广大粉丝对积祥轩的厚爱,自今日起,所有关注积祥轩公众号的粉丝如想鉴定手中古玉真伪,皆可以扫描文章下方二维码加我微信好友,并将所藏古玉照片发给我。每周我将写一篇粉丝古玉鉴别解析的文章,以选出几件古玉,将其鉴别条件、过程以及结果公布其中。
具体流程如下:
一、只有关注积祥轩公众号后方可加我微信好友并将要鉴定的古玉图片发送给我。
二、由于数量较多,故不是所有的古玉都会出现在鉴别解析文章中,我会尽量选取有代表性的古玉,也请不要重复发送。
三、收费鉴定古玉不会出现在粉丝古玉鉴别解析文章内。
注:未关注积祥轩公众号而谎称粉丝加好友求鉴定者,一经发现直接拉黑!

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玉雕工艺
隋唐以后,从总体上看,玉雕工具已经基本定型,有的只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工匠、不同习惯带来的个别特殊工具使用和工匠治玉习惯的差别。如前朝一样有切割、钻孔、成形、雕刻、打磨、抛光等工序,使用浮雕、圆雕、阴刻、透雕、镂雕、镶嵌等工艺技法。到清代乾隆时期,中国古代玉文化发展到了最为繁盛的阶段,玉雕工艺集历代之大成,创作出了中国古代玉雕史上最为辉煌的大型玉雕。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至此,从先秦时期的神秘主义,到战汉时期古典主义玉雕的辉煌,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衰落,隋唐以后玉器走向生活化、世俗化,直到清代达到玉雕工艺的顶峰,走过了一个辉煌的、独具特色的历程。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大唐盛世带来对外文化强大的包容能力,当时绘画、书法、雕塑艺术等都呈现出新的气象。唐代玉器上也反映出广泛吸收域外文化养料的新风格,玉器制作趋向写实,走出了此前玉器神秘主义的象征风格,以实用玉器为主体,以人体装饰玉为主流,集材质美与工艺美于一身,更注重玉器的观赏性与实用性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
但隋唐玉器的生产不如以前,一方面由于玉器的神秘性减弱,中国玉器彻底的由神秘主义走向了实用主义,由神圣走向了世俗。另一方面,其他艺术品的发展也冲击着玉器的生产。如唐代金银器,工艺技术精湛,已成为当时工艺品中最为辉煌的品种,大有取代玉器之势;气势雄伟的大型石刻造像,雕塑的流行,也有取代玉器小巧精致之势。
虽然如此,隋唐时期的治玉工艺,依然在以下几个方面独具特色:
器皿类玉器的制作
唐代玉质器皿类器物比前朝增加很多,这和唐代泱泱大国,西域各国来朝拜带来玉料及丝绸之路畅通发达有关。玉料充足,可选的大件玉料增加,使玉质器皿的制作增加。这些玉器皿掏膛要采用多次钻孔切割才能完成,但器内基本不见制作痕迹,说明打磨技术先进。另外,唐代器皿在造型上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用中国自身传统的治玉工艺碾琢出许多具有外来文化特色的玉器,从工艺本身来讲也是一个极大的进步。(鉴定特点:唐代玉器皿掏膛技术还是延续战汉时期技术,直上直下钻孔,故还未能做出长颈小口阔腹玉器皿)

故宫藏  唐代白玉夔龙柄葵花式碗
玉带碾琢工艺发展
玉带是唐代王公贵族最为重视的玉器,具有一定的礼玉性质。完整的玉带在北朝时就有发现,如阳底张湾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八环蹀躞玉带,但是唐代仍然是玉带碾琢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西安地区发现玉带较多,为研究唐代玉带性质、特征、治玉工艺乃至唐代舆服制度和中外文化交流都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镶金嵌宝工艺与玉的完美结合
金与玉的结合在先秦就已出现,汉代发现多例金玉结合的例子。但是隋唐时期,金与玉的结合不仅兴盛,金也不再如前朝般处于玉器的从属地位。金、宝石等在整个玉器中已不是配角,这是外来文化被吸收并广泛应用的结果,是珠宝金玉复合工艺的有力见证。
善用各种阴刻线刻划纹饰
隋唐玉器,喜用较为密集的阴刻线装饰细部,各类铁线描,线条飞动、流畅。一些大型圆雕作品,阴线砣痕深且有力,不仅显示出工具锋利的一点,而且表现出玉工已能较为熟练的运用高砣凳雕琢大型玉雕。

五代时期玉器受唐代玉器和金银器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其治玉工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辽宋金元时期
经五代十国之乱世后,宋统一了汉族政权,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安定局面,并先后与辽、西夏、金、蒙古(元)南北对峙。这一时期的玉器,更远离了先秦汉代抽象、神秘、夸张的特色,继续着隋唐以后玉器写实,世俗化的发展趋势,立体感增强,清新活泼,更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生活用器、装饰品、赏玩器为主流。宋朝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促使玉器作为特殊商品进入了流通市场。
而辽金元在长期与宋的接触中,接受、吸收了宋的用玉制度,他们的玉工大多为俘掠来的宋代工匠,在玉器选用,碾转技巧上均步宋玉后尘,玉雕工艺一如宋朝,但造型纹饰上逐渐形成了各自民族的特色。
此期虽然考古发现玉器较少,但所见玉器品种依然多样,在玉器雕琢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玉雕受当时成熟的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影响,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此时最具特色的雕琢手法即为镂空透雕、镂雕作品激增。人物、花卉、动物、山水等玉器,往往运用此法,当时称为“透碾”,通过灵活运用各种实心钻和空心钻工具,充分结合圆雕、浮雕、减地等多种技法,表现层次,使玉雕作品渐渐摆脱了扁平片状造型,具有一定的厚度,图案也有较大的深度,构图景致深远,向多层次的立体玉图画发展。同时以深阴线表现花茎叶脉,以细阴线刻划细部,所谓的“枝皆剔起,叶皆有脉”。这种立体玉图画集绘画、雕刻之长,形神兼备,直接影响到清代的玉山雕琢。

元代常见的各种纹饰帽顶,则是另一类空间感更强的立体图画。其雕琢亦采用多层镂雕、深雕、阴线相结合的方式,多层次镂空,用实心钻前后锼孔,并利用圆形或椭圆形的形制,以增强空间感。这类玉器为元人头上所戴之帽顶,在元代十分流行,但到了明代,由于附饰的更张,人们已渐渐忘却了其原来的用途,更多的将其装饰在炉上,称为炉顶,并仿其形制,制作出大批炉顶,每一个炉顶均是一副立体的玉图画。

故宫藏  元代白玉透雕花鸟纹炉顶
2、文房用品、香囊、帐坠、扇坠乃至各种实用容器大量增加,具有民俗与吉祥纹饰造型的娃娃,磨喝乐以及有谐音的吉祥物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玉器品种。其中莲孩玉是较为多见的宋代玉佩,它与宋代生活习俗有关,逢七夕或其他节日,儿童都要择取莲花荷叶执玩,效仿摩喉罗或磨喝乐。其来源于唐代化生求子的习俗,但到了明代就衍生为具有莲生贵子或佛教莲花贵子寓意的吉祥玉,故莲荷也是宋金之时十分喜爱的题材。

故宫藏  宋代白玉透雕瓶荷童子纹佩
3、宋代仿古玉器兴起。宋时,闲逸与富裕阶层崇尚复古、金石学兴起,促进了古玉研究的热潮,玉器被作为文物成为贵族文人搜罗的对象。

故宫藏  宋代白玉龙形佩
北宋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著录有13件古玉器,开中国玉器著录、研究之先河。南宋赵九成的《续考古图》也著录有古玉器3件。由此带来对古玉器的热爱,当时仿古器及伪古器开始成为一种时尚。目前发现的唐、五代玉器中几乎没有仿古作品,而文献记载较早仿秦、汉玉器的为宋代作品,但是,即使如此,宋仿汉之作品是完全可以辨识的。

故宫藏  宋代白玉螭纹鸡心佩
宋代的仿古器是基于喜爱古物的基础上,在新制玉器上采用某些古器物上的纹饰而来,而伪古器则是纯粹在利益的驱使下,以商业欺骗为目的制造的伪古物。从此,各朝代制作的玉器除了具有自身时代特色的本朝器物以外,都存在着仿古玉器和伪古玉器两大类。
4、宋辽金元之时,玉器材料的设计利用水平很高,常常费劲心思,不仅俏色工艺常被利用,而且还不惜染色、烧色,力图使一件玉器作品达到色彩与玉料的完美结合。
明人高濂曾推崇宋工制玉,“不特制巧,其取用材料亦多”,多后人心思所不及。并举宋人琢高尺许的“张仙像”,将玉绺处雕琢为衣褶,如图画一般。所琢宣帝像,利用玉料中一片黑色雕琢为头发,而面部和身体、衣服则是纯白无染色,充分利用了俏色做法。感慨“近世工匠何能比方?”(《燕闲清赏笺》)足见当时俏色工艺利用之精。
而此期玉器除利用天然籽料的玉皮色外,也常利用染色来弥补玉料外皮色彩不足的缺点。
台北故宫藏  宋代黄玉鸭
此件黄玉籽料鸭应为目前所见最早籽料俏色巧雕加人工染色
5、元代玉器延续宋金而发展,玉雕作品有粗有细,透雕复杂,难度增大。但总体看来,较之宋玉的清新妩媚,雕琢手法渐趋粗犷,器物大多留有明显的雕琢痕迹,尤其在镂雕作品的背面及缝隙间,常可看到钻头痕和钻锥出的线痕,往往不再修饰磨去。另外,元代作品爱用“重刀”,如在动物颈、四肢处,如同颈断头掉。而植物杆、茎、叶中常常砣出深浅,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均深雕凹入,枝叶折合,翻卷自然,交错叠压,如同现实中之花卉,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故宫藏  元代青玉透雕雁雀纹嵌件
6、此时期大型玉雕开始出现。目前虽仅见北海团城所放置的“渎山大玉海”,但这是大型玉雕的开始,为以后清代宫廷大型玉雕的制作提供了技术上的参考。
渎山大玉海制造之时相当于南宋末年,或为元初之前,可能为当时蒙古汗设置的造办局所制,玉匠可能原为金代玉匠,工时不会少于五年。从玉海琢刻的某些细部特征还是能看出玉雕大量使用了钻杆式工具进行雕琢。浮雕图案之下的减地,去料较多的使用了管钻、桯钻,在阴刻线也有使用实心小圆头桯钻工具,线条看起来好似一串串小圆点组成。这件大型玉雕的完成,可以证明宋元之时玉工已有雕琢大型玉雕的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