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 通过考古学家及历史学家的发掘与研究,在中华文明之初,龙山文化、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时期,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简单玉石制品,即新石器时代的简单玉雕时期;再到商、周、春秋、战国的玉石工艺时期,汉、唐时代的御雕装饰盛行期,宋、元时代的飞跃发展,明、清的鼎盛,至今已有近8000年历史,其中玉器盛行上下约3000年,是世界上最早,且绵延最长的国家。 在近8000年的玉器发展历程里,留下了无数精美玉雕作品,而且玉雕技法、工艺也在不断革新与发展。玉雕技艺发展至今,更是集历史文化之大成,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上下八千年的玉雕传承里,雕师们具体都用哪些雕刻技法呢?图片素材由玉石王朝提供。 一、阴刻线 在玉器的表面琢磨出下凹的线段,有单阴险、两条线条并行的双刻阴线。汉代以前的阴线段大多是极浮浅,由一段段短线连接而成,若断若续,这是砣具旋转轻起轻落形成的,一般称之为“如浅刀”、“跳刀”、“短阴刻线”。 二、勾彻 按设计的花纹勾出浅沟形凸起线条叫“勾”,也称阳线,商代时期常用。把一边的线墙磨出一定的形体叫“彻”,西周时为单彻,即一面斜入刀,另一面为阴刻线,也产生阳文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 三、隐起 在线条或块面外廓略减起,形成隐约凸起,触之边棱不明显,红山文化即采用。 四、浅浮雕 利用减地方式,挖掉线纹或图像外廓的底子,造成线饰凸起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玉琮、兽面眼、口、鼻即用浅浮雕。 五、高浮雕 挖削底面,形成立体图形,并加阴线纹塑形,始于战国,明清时流行。 六、圆雕 立体造型人物、立兽等,红山文化及商代玉器中经常出现此类玉器。 七、活环 将玉料削琢成相连的活动环索,可延伸玉料的跨度,春秋时即已采用。 八、镂空雕 又称透雕,在穿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最早见于良渚文化镂空的玉冠状饰。商代时镂空玉凤的镂空剖面很平滑,说明但是镂空对接技术已非常娴熟。元代的镂空雕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透雕的玉炉顶、荷花芦叶穿插多达三、四层,十分玲珑剔透。 九、花下压花 由多层透雕发展而来,所制玉器巧妙地以细密镂空纹饰为底纹,衬托表面半浮雕手法琢制的龙纹或花草造型,形成两层或三层有浮雕的装饰面。 十、打孔 红山文化时打孔的形式就很丰富,当时用竹木、皮革钻具,借助于中介水砂钻磨,硬度极低,造成空洞口沿磨损,两面钻孔的对接不够准,孔径壁有条痕等。良渚文化打眼、穿孔的技术有所提高,玉踪的射径内壁均很光滑,先秦以前由于钻孔的工具原始,玉踪的射径内壁均很光滑,先秦以前由于钻孔的工具原始,空洞多呈马蹄形眼(单面钻)、蜂腰眼(对接空洞)。战国以后使用铁钻头穿孔,形成整齐的管状。汉代时能组钻制复杂的人字眼、象鼻眼等。 十一、底子 铲削后的器面、器壁,古代人制作玉器精益求精,纹饰底子也不惜工本,注意削平磨光,因而十分平整。 十二、挖膛 琢制玉器内腹部的技术,良渚文化时的高筒玉踪已显示出挖膛技巧的高超,清代的鼻烟壶制作更追求薄壁,使这一技术更趋娴熟。 十三、抛光 分粗光。精光,战国以后的玉器很注重最后的抛光工序,使玉雕表面的晶莹润泽的玻璃光泽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十四、剪影 所雕出的人物或动物采用正侧面剪影的手法,如同剪纸一样,抓住主要的特征,用熟练而准确的轮廓线勾勒出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十五、汉八刀 汉代独有,所雕玉器仅“八刀”即可成形,称之为汉八刀,如玉猪、玉蟑等。 十六、跳刀 汉代独有,汉代阴线纹细如游丝,由许多短线连缀而成被称之为跳刀。虽若断若续,但线条依然流畅,有的阴线还以极细微的圆圈陪衬。 十七、俏色 利用玉料本身的不同的天然颜色,巧妙的琢制成物体外表的肤色或器官,若能雕刻的恰如其分,则有巧夺天工之妙。俏色是玉雕工艺的一种艺术创造,不同于绘画、雕塑,也不同于漆雕、法郎,它只能根据玉石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体“按料取材”、“因材施艺”进行创作,创作受料型、颜色变化等多种人力所不及的因素限制的,一件上佳俏色作品的创作难度是很大的,其价值也是很高贵的。 本文图片素材由玉石王朝提供,商业用途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