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的炎症。 从发病部位上看,多发于四肢,下肢较多,其中胫骨、股骨最多。本病属中医“附骨疽”范畴。由气血不足、脾肾阳虚所致者,可用阳和汤化裁治疗。 【临床应用】 杨氏辨证治疗硬化性骨髓炎560例,对其中阴虚血瘀型用本方加味,并配合内服维生素B、维生素及中药外敷。结果:治愈475例,总有效率95%。李氏4以阳和汤为主治疗慢性骨髓炎39例,热重加金银花、蒲公英、葛根;阴虚加生地、赤芍、玄参或知柏地黄丸;血虚重用熟地加黄芪、当归身;肾虚加牛膝、川杜仲、桑寄生;脾虚加白术、炒山药;湿重加苍术、薏苡仁、藿香。水煎服,每日1剂,2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愈25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疗程最短27天,最长13个月。刘氏42报道以本方加减治疗阳虚寒凝性骨髓炎,总有效率100%。杜氏等3以滴注引流术合阳和汤治疗慢性骨髓炎13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另有个案445报道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病案举例】 1.蔡某,女,11岁,1996年3月13日就诊。1年前因上体育课不慎碰伤右小腿,随后患腿肿痛、发热,脓肿穿破,形成瘘管,伤口反复流脓,长期用西药治疗未效。症见:面唇淡白,身体瘦弱,右小腿外侧肿胀,皮色如常,下方见一绿豆大瘘口,按之疼痛,并有少量脓水溢出,舌淡嫩,薄白,脉细线摄片示:右腓骨慢性骨髓炎。中医诊断:附骨疽后期,证属阳气已衰,余邪未尽。治以温阳补血,和营托毒,行滞消肿。处方:鹿角胶(烊化)10g,熟地、黄芪、金银花各15g,炮干姜、麻黄、白芥子、甘草各6g,肉桂(焗服)3g。服6剂,局部外敷安福膏、每日换药。3月19日复诊:伤口排出一小块死骨碎片,患肢肿痛已明显减轻,守方再进6剂。3月25日三诊:伤口已愈合,肿胀基本消退,药已中病,效不更方,续服5剂,隔日服,以巩固疗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蹦跳活动如常。 2.张某,男,39岁,农民,1985年4月12日来诊。右股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已3年,经多方治疗未愈。现右髋部酸胀疼痛,溃流脓水,劳累时尤甚,身体消瘦,形寒肢冷、舌淡,苔薄,,, 白,脉沉缓。查体:右髋漫肿,后外侧有一瘘口,有少量脓液流出,质地清稀,周围皮色紫暗。X线片示:右股骨上段慢性骨髓炎伴有死骨形成。证属脾肾两虚、瘀毒蚀骨,治拟补益脾肾、温经通络、散寒解毒。阳和汤加减:大熟地20g,鹿角胶8g,肉桂粉(冲)3g,炮姜10g,白芥子10g,野葡萄根30g,红藤30g,牡丹皮10g,当归10g,黄芪20g,党参20g,川续断20g,薏苡仁30g,白芷10g,甘草3g。外用九一丹药线塞入瘘口中,祛腐拔毒,隔日换药1次。半月后,瘘口有2块死骨随脓腐排出,脓水逐渐减少,局部肿痛好转。继续换药,内服方药以原方去炮姜,鹿角胶改鹿角霜,加炒白术10g、陈皮0g继进。1个月后,瘘口愈合,髋部肿痛消退,病情基本痊愈再守原方加减,服药调治1个月而停药,经随访5年,未见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