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阳和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阳和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熟地30克 肉桂3克(粉服) 麻黄2克 鹿角胶9克(焗服) 白芥子6克 姜炭2克 生甘草3克 加减; 1.若阳虚寒盛者,可加附子以温阳散寒; 2.寒湿凝滞较甚者,可加细辛以散寒通滞; 3.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以助益气; 4.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 本方现代常用于骨结核、淋巴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 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坐骨神经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血虚寒 凝者。血虚寒盛所致的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妇女痛经等亦可加减应用。1。脑疽 2.阴疽 3.慢性骨髓炎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慢性支气管炎 一、骨伤科 1.慢性骨髓炎 2.胸腰椎结核 3。骨转移癌痛 4。颈椎失稳症 5.肩周炎 6.腰椎间盘突出症 7.坐骨神经痛 二、内科 1.心律失常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3.慢性支气管炎 三、皮肤科 荨麻疹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阴疽,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 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本方治疗外科阴疽诸证。以患部皮色不变,漫肿无头,酸痛无热, 舌淡脉细为应用要点。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卷4) [组成] 熟地一两(30g) 肉桂一钱去皮,研粉(3g) 麻黄五分(2g) 鹿角胶三 钱(9g) 白芥子二钱(6g) 姜炭五分(2g) 生甘草一钱(3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阴疽,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 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阴疽诸症,是因患者阳气不足,营血亏虚,寒邪乘虚人里, 寒性收引,津液凝滞,寒痰凝滞痹阻于肌肉、血脉、筋骨,关节而生诸证。局部因受寒 邪侵袭而无热证,故皮色不变,或呈灰白色;寒性属阴,易伤阳气,可见全身虚寒证 候,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配伍意义] 本方针对阴疽诸证而设。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虚 则补之”,“结者散之”的原则,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方中肉桂、姜炭味辛性热, 既可温经通脉,又能散寒祛邪,从而解散寒凝以治标,共为君药。熟地温补营血,伍以 血肉有情的鹿角胶,则温肾助阳,填精补髓,强壮筋骨之功尤著,两药相伍,补血助阳 以治本,同为臣药。麻黄辛温达卫,以驱散在表之寒邪;寒凝痰结,以白芥子散寒开 结,除皮里膜外之痰,两味合用,既能使气血宣通,又可使熟地、鹿角胶补而不滞,为 方中佐药。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化阴凝,布阳和,则阴疽诸证自除。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补阴药与温阳药合用,温补营血之不足;一为辛散药与温 通之品相伍,以解散阴寒之凝滞,两者相辅相成,温而不燥,散不伤正,使阴破阳振, . 寒消痰化。 本方名为“阳和汤”。阳和者,是指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记》:“二十九年, 始皇东游。……登之,刻石,其辞曰: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气方和起。“中春, 即仲春,意思是说,到了仲春二月,阳和之气,方始升起,唐.柳宗元在《诏追赴都二 月至霸亭上》有诗云:“诏书许逐阳至,择路开花处处新。”本方是外科治疗阴疽的著名 方剂,其功效尤如仲春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而布阳和,故以“阳和”名之。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治疗外科阴疽诸证。以患部皮色不变,漫肿无头,酸痛无热,舌淡脉细为应用要点。 2.加减法 若阳虚寒盛者,可加入附子以温阳散寒;寒湿凝滞较甚者,可加细辛 以散寒通滞;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以助益气;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 3.本方现代常用于骨结核、淋巴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 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坐骨神经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血虚寒 凝者。血虚寒盛所致的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妇女痛经等亦可加减应用。 [使用注意] 若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者,或疽已溃破,不宜使用本方。马培 之说:“此方治阴症,无出其右。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 (《马评外科全生集》)。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谓:“半阴半阳之证忌用”。 [源流发展] 本方为清代外科名家王维德所创。据《外科证治全生集》卷4所载, 本方主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后世治疗阴证疮疡多用之,因而本方又有 “阴疽活命丹”之称,是治疗阴疽方剂的鼻祖。王氏治疗疮疡之阴证每喜用肉桂、麻黄、 炮姜三味,意在助阳气,解寒凝,该书中治疗阴疽恶核的“阳和丸”即以此三药组成。 阳和汤乃前述三药再加入熟地、鹿角胶养血,白芥子化痰,生甘草化毒,用于阴疽由营 血本虚,寒凝痰滞而致者。清末外科医家张正深得本方配伍用药精髓,并且善于临证变 通,他仿阳和汤意创制了多首治疗阴疽的系列方剂,均记载于其代表著《外科医镜》 中,如阳和二陈汤、阳和化坚汤、阳和化癌汤、阳和救急汤、阳和救绝汤等等,上述方 剂均以肉桂、炮姜、麻黄、甘草为基本药物,分别配人化痰、解毒、益气、养血等药, 治疗诸如骨槽风、乳癌、阴疽溃破或倒陷等多种顽证,进一步发展了阴疽的治疗方法。 此外,后世医家根据本方具有温阳养血化痰之功,又将本方加减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 气管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内科慢性虚弱性疾患的治疗,亦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疑难阐释] 关于本方的君药 对阳和汤配伍结构进行分析者,首推清代张秉成。 他说:“病因于血分者,仍必从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补阴血之药为君”(《成方便读》卷 4),后世医家多从此说。但笔者经仔细研读《外科证治全生集》发现:王氏治疗疮疡阴 证诸方中,肉桂、姜炭、麻黄三药出现频率最高,其中“阳和丸”仅以此三药组成,可 见温散寒凝是王氏治疗阴证疮疡的主要大法。阴疽之成,乃阳气不足,营血亏虚,寒邪 乘虚人里,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血脉、筋骨而致,证属本虚标实,但治标治本何者 为主?从王氏对于温散药物的重视之中不难得出答案。所以,笔者认为,阳和汤中以温 药作为君药较为符合王氏立方本旨,近年亦有学者提出类似观点L1j。不过在临床运用本 方时亦可灵活掌握:若寒象较著者,以肉桂、姜炭为君;虚损较甚者,以熟地、鹿胶为 君;虚寒并重者,则可以肉桂、熟地共为君药。 [方论选录] 1.张秉成:“夫痈疽流注之属于阴寒者,人皆知用温散之法矣。然痰凝血滞之证, 若正气充足者,自可运行无阻,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其所虚之处,即受邪之 处。病因于血分者,仍必从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补阴血之药为君。恐草木无情,力难 充足,又以鹿角胶有形精血之属以赞助之。但既虚且寒,又非平补之性可收速效,再以 炮姜之温中散寒,能人血分者,引领熟地、鹿胶直人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 膜外之痰,桂枝人营,麻黄达卫,共成解散之勋,以宣熟地、鹿角胶之滞。甘草不特协 和诸药,且赖其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土则化耳。”(《成方便读》卷4) 2.谢观:“此方用熟地、姜、桂、鹿角,以为温补之品,用麻黄以开腠理,用白芥 子以消皮里膜外之痰。且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膈;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 表。用治诸疽白陷,如日光一照,使寒湿悉解,故有阳和之名。惟半阴半阳之证忌用。” (《中国医学大辞典》) ' [评议] 二位注家对阳和汤中药物的配伍意义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其中张氏关于 熟地、鹿角胶养血作用的阐释,谢氏关于“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膈;麻黄得熟 地,则通络而不发表”的论述均颇有见地,耐人寻味。惟张氏对于本方君药的论述似与 制方本意不合。 [验案举例] 、 1。脑疽 《经方实验录》:友人周慕莲君患脑疽初起,察其属阴性,法当与阳和汤, 顾大便五日未行,疑其有热结,为之踌躇者再,谁知服汤后,次早项背转动便易,大便 畅下,乃悟其大便之闭,亦属寒性故也。 2.阴疽 《四川中医》(1986,6:44) 某女,5l岁。患者左小腿外侧被犬咬伤后隆 起5crn×5cm青紫色包块,痛甚。5天后到某医院手术,切开后流出桃花色清稀脓液, 量甚多,半月后患处脓水反增多,伤口不愈合。现症:面色咣白,伤口处呈紫暗,触之 不温,口淡无味,恶寒,二便清利,舌质淡,苔白,脉沉弱,法当助阳益气散寒。予阳 和汤去麻黄,加黄芪、党参、茯苓、苍术。服5剂后+患部皮色已正常,脓水分泌物消 失,伤口趋向愈合。继服2剂,一月后随访已康复。 3.慢性骨髓炎 《广西中医药》(1994,3:19):某男,18岁。2年前开始出现右臀 部红、肿、热痛现象,经肌注青霉素,口服百炎净以及外敷红霉素膏等10多天而愈。 不久左大腿下段出现红肿疼痛,当地卫生院诊为脓肿,予以切开排脓,肌注青霉素。术 后脓水淋漓,久不收口。在某院诊为左股骨下段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经死骨摘除、开窗 引流术、肌注抗生素等治疗不愈。现症肌萎消瘦,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左大腿内侧下段见一窦口,脓水津津。X线提示:左股骨下段化脓性骨髓炎,诊为左股 骨附骨疽。辨证为骨疽体虚,元阳不足。予阳和汤加黄芪、鸡血藤、续断、牛膝、角 刺、当归,外敷金黄膏。治22天后脓净。继服阳和汤60天,X片证实已无死骨,骨膜 未见增厚,骨小梁排列有序。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湖南中医杂志》(1986,3:10):某男,兜岁。因感冒后感 心悸、憋气、胸闷而来治疗。心电图示: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心率40次份。胸片 正常。舌红有瘀斑,脉迟。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用阳和汤加阿胶、白芍,服10 剂后心率达54次份,加赤芍,又服10剂,心率达62次/件,舌上瘀斑消失。继服10 剂,诸症改善,心率达65次/4-)-。 、 5.慢性支气管炎 《四川,中医》 (1994,10:32):某男,60岁。患慢性咳喘20余 年,稍受寒冷及劳累即发,冬春季加重,每年至少发作2次。发作时咳嗽,咯痰,气急 不能平卧。近6年来发作频繁。以阳和汤加紫河车、细辛、五味子,服上药30剂。结 果该冬天未见发作,感冒也明显减少,体质增强,连服5年,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 案1为脑疽初起之证,且见有大便多日不行,此乃寒结所致,故与阳和汤 温阳散寒通滞,药证合拍,则不仅可治阴寒之脑疽,且寒散结消,便结亦下。案2、案 3均为疮疡流脓,久不收口,断为气血亏虚,阳虚寒凝之证,故均用阳和汤而愈。案4 为阳虚寒凝,脉络瘀阻而致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本方加阿胶、白芍温阳补血,散寒 通滞,使寒邪散,血脉充,瘀滞除,血流通畅,则脉搏亦恢复正常。案5为慢性咳喘, 身体亏虚,寒邪内侵,寒凝痰滞,以阳和汤加紫河车、细辛等温阳补血,散寒化痰,使正气充,寒痰化,则喘病亦愈。 。 [临床报道] 一、骨伤科 1.慢性骨髓炎 以本方为基本方,治疗慢性骨髓炎39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 23年。热重加金银花、蒲公英、葛根;阴虚加生地、赤芍、玄参或知柏地黄丸;血虚 重用熟地,加黄芪、当归;肾虚加牛膝、杜仲、桑寄生;脾虚加白术、炒山药;湿重加 苍术、薏苡仁、藿香。并外敷金黄膏。结果痊愈25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 率95%。疗程最短27天,最长13个月。 2.胸腰椎结核 以本方去鹿角胶,加忍冬藤、蒲公英、浙贝母为基本方,治疗胸 腰椎结核伴截瘫93例。病情稳定者,加炙山甲、延胡索、桃仁、丹参;大便不通者, 加枳壳、生大黄、荆芥、莱菔子;小便不通者,加荆芥、生大黄、木通。结果疗效优者 23例,良者44例,差者26例,优良率达70%。 3。骨转移癌痛 用阳和汤加制附子为基本方,治疗骨转移癌疼痛32例。疼痛时间 最短半月,最长1年,平均3.9个月。工级疼痛5例,Ⅱ级疼痛20例,Ⅲ级疼痛7例。 结果:显效工4例,有效13例,无效5例。其中工级疼痛5例均获效;II级疼痛20例 中,获效18例,无效2例;Ⅲ级疼痛7例中获效4例,无效3例。 4。颈椎失稳症 用阳和汤加葛根、蜈蚣为基本方,治疗颈椎失稳症68例。痛剧加 制川乌、制草乌;舌苔厚腻加茯苓、白扁豆;肩脊肌肉萎缩加阿胶、龟甲。结果治愈 33例,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 5.肩周炎 用阳和汤加当归、姜黄、红花、桃仁、乳香、全蝎、蜈蚣为基本方, 治疗肩周炎32例。病程大于6个月者,加白术、附子。结果:痊愈15例,显效9例, 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8%。 6.腰椎间盘突出症 用阳和汤加酒军、蜈蚣为基本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 例。口干,加黄柏、知母;舌苔厚腻,加茯苓,白豆蔻;痛剧,加淫羊藿、制川乌、制 草乌;便溏,去酒军。结果痊愈43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7%。 7.坐骨神经痛 用阳和汤加防风、独活、防己、牛膝为基本方,治疗坐骨神经痛 33例。偏重行痹,重用麻黄、独活、防风;偏重痛痹,重用干姜、肉桂;偏重着痹, 重用白芥子、防己、独活;阳气虚弱,重用肉桂、干姜,肝血虚,重用熟地、鹿角胶。 结果痊愈2工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4%C8)。 二、内科 1.心律失常 用阳和汤为基本方治疗心律失常33例。其中病毒性心肌炎者24例, 冠心病者4例,肺心病者3例,风湿性心办膜病者2例。如口干,口苦而粘,舌苔黄 腻,舌质红而溲赤,心中热者,加黄连、山豆根;寐中不宁,心悸易发者,加淮小麦、 琥珀、龙骨、牡蛎;口渴喜饮,多汗,舌红脉细数者,加生地、五味子、麦冬、柏子 仁、阿胶;畏寒肢冷,脉沉缓者加附子、紫石英、赤石脂;气短,面色少华,舌淡,脉 弱者,加党参、黄芪、当归;胸闷痛者,加瓜蒌皮、郁金、茶树根;舌边有瘀斑或舌质 暗而胸部剧痛如刺者,加桃仁、失笑散;咽哽泛恶,或有咯吐粘度,胸脘闷胀,舌苔黄 腻,脉滑数者,加竹沥、半夏、石菖蒲、茵陈。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恢复正常 心律者13例,好转5例,无变化者6例;冠心病患者均恢复正常;肺心病者恢复正常 1例,好转2例;风湿性心办膜病房颤2例均恢复正常。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用阳和汤为基本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0例。其中冠 心病32例,心肌炎3例,不明原因者5例。气虚加党参;血虚加阿胶、白芍;舌有紫 斑者加赤芍、红花;形寒肢冷者加附子。结果:显效(治疗后心率达到70次/分以上 者)4例,有效(治疗后心率达60次份以上者)30例,好转(治疗后心率提高10一15 次/分)4例,无效(心率无改变者)2例,有效率为95%。 3.慢性支气管炎 用阳和汤加五味子、紫河车为基本方,治疗老慢支119例。病 程最短5年,最长45年,均在三伏天服药。结果:显效74例,好转3工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3%。 三、皮肤科 荨麻疹 用阳和汤加红花、荆芥、防风、黄芪为基本方,治疗寒冷性荨麻疹50例。 腰酸冷痛,形寒肢冷,加制附片、金狗脊;四肢末节青紫,加桑枝、丹参;瘙痒较重, 加乌梢蛇、全蝎。结果:痊愈4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o'i.疗程最短3天,最长1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