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直性脊柱炎

 图书 馆员 2022-11-20 发布于内蒙古

一个普通的小方子,竟可以治强直性脊柱炎>

这两天强直性脊柱炎在各大新闻刷屏,原来是“李宇春自曝患强直性脊柱炎',而恰好我就亲手治疗过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借这个机会来给大家聊聊,连明星也逃不掉的强直性脊柱炎究竟是什么,连西医都无法根治,那咱们中医又是怎么来治疗的呢?
什么是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组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总称,以骶髂关节、脊柱受累为主要特点,也可累及外周关节或关节外组织器官。
20-40岁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主要发病年龄层。尽管强直性脊柱炎的总体患病率比较低,约0.3%左右,但我国有超300万的患者正受到这一疾病的困扰。据了解,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但目前认为与遗传、感染、环境、免疫等多个因素有关。
在这里我先讲一个我用葛根汤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真实病案。

这是一个真实的病案

我记得在十几年前,大概是2010年,有一个病人,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听说我会看强直性脊柱炎,于是乎就找到我。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刚入秋,武汉的天气依旧那么晴朗。下午时分,一位中年人径直进入诊所,小声问道:“这里是张胜兵大夫的诊所吗?“我抬头看向他,还没回话,先被吓到了。
第一眼看过去,不像活人,像个机器人。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他的穿着,还是大晴天,他居然里三层外三层地把自己包裹着,我心想:有这么冷吗?又一细看,穿了这么多,但脑门上却没有一滴汗水。最重要的是他从进门到现在,一直保持一个奇怪的姿势——有点驼背不说,主要是脖子好像要跑出来似的,一直想要往前伸,而且很僵硬,完全没有要收回去的感觉,这也是能让我记住这么久的原因之一。
根据这个男人的表现,我大致推测到了他的来意,但行医必须要严谨,不能只认半边字。经过中医四诊后续的闻、问、切。我确定了他患有明显的强直性脊柱炎。
除此之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每个人的表现都还有所差异,有的表现在腰,有的表现在髋关节疼,有的表现在脖子。很明显,他的这个强直性脊柱炎就表现在脖子上。
那表现在腰和表现在脖子的在临床当中很多,那么这十几年来我接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我自己都数不清了,西医对这个病完全没有什么办法,但是我治疗这个疾病还是颇有心得。

小方子治大病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来看,如果强直性脊柱炎表现在颈部的,我就以葛根汤为主;如果强直性脊柱炎表现在腰腿部的,那么我就以独活寄生汤为主,但不是用单方,而是用复方,我都合用了阳和汤。
简单点说,这个病人找到我的时候就是脖子像个机器人一样,不能灵活地摆动,而且很明显的是项背强几几,有这个表现,而且没有流汗,没有汗的情况下,而且明显的怕冷。你看无汗、畏寒、项背强几几,这不就是葛根汤证吗?所以不假思索就用葛根汤做主方。
但是单用葛根汤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那是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毕竟它属于督脉病变。对于督脉病变,我在临床当中习惯用鹿茸或者鹿角胶来入督脉,特别是督脉的寒性病变。临床当中我们见到的强直性脊柱炎绝大多数都是寒,都属于肾阳虚有寒。
阳和汤主要治疗阳虚寒凝而形成的阴疽、流注,鹤膝风,脱疽、石疽、贴骨疽等烂肿无头,皮色不变。
现在广泛运用于骨结核、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腹膜结核、妇女乳腺小叶增生、痛经等等,当然也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等等,证属阳虚寒凝的都可以用阳和汤。
阳和汤里面用鹿角胶来入督脉,因此非常适合强直性脊柱炎,因为脊柱就属于督脉有病变嘛。阳和汤里面用30克的熟地做君药,用2-3克麻黄,正所谓熟地得麻黄而不腻,麻黄得熟地而不表,那麻黄在这里是通经脉,不解表了,因为它的量比较少。
鹿角胶补肾阳入督脉,白芥子去皮里膜外之痰,再加肉桂、炮姜炭、甘草,这都是小剂量的。
熟地重用大补阴液,为君;鹿角胶乃生精补髓,血肉有情之品,温阳,入督脉;炮姜炭能破阴和阳;肉桂温经通脉,引火归元,归到肾这个地方;白芥子消皮里膜外之痰,散结;麻黄来调经脉通腠理;甘草既可以调和药性,又可以解毒排脓。
这些药合在一起可以出现阳回阴消,血脉宣通,用于阴寒之症,有如离照当空,阴霾四散,故名阳和汤。
因此,阳和汤治疗肾阳不足的强直性脊柱炎也好、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好、风湿也好,非常合时宜,而且临床当中我常常用它治疗癌症、肿瘤,属于阴证的。
在我的作品《攻癌救命录》里面,就有好多阴证的方子,都是阳和汤的方子加减化裁的。

而他这个强直性脊柱炎会明显的怕冷,这个怕冷就是肾阳不足,而且颈部强直,因此我就选用了葛根汤和阳和汤

当然,葛根汤里面有麻黄,阳和汤里面也有麻黄。葛根汤的麻黄是为了解表,这个阳和汤里的麻黄是为了通经脉,调经脉通腠理。
因此我在用葛根汤和阳和汤的时候,我就综合了它们的用量,既没有用葛根汤里面的麻黄那么多,也没有用到阳和汤那么少,我把它控制在3克到6克之间,让它两者都不耽误,两者都兼顾,主要还是通腠理通经脉的这个作用。
如果有肢体麻木的,我们以枝通肢,以枝通肢的比如说桂枝、桑枝;以藤通藤的,鸡血藤、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以藤通藤,以枝通肢这都是我临床常用的。
如果说受天气影响比较重的,那就羌活、独活、防风;如果是久病入络的,我会加虫类的乌梢蛇、蕲蛇、蝎子、蜈蚣等等。
我这么一讲,其实把绝招都已经讲了。那么这个病人我用这个方药给3到6个月,他的脖子竟然能够动了,而且也不僵硬了,也不痛了。那么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来找我,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人将他看得这么好的效果,西医甚至认为已经强直的脊柱是不可逆的。
至于以腰部为主的强直性脊柱炎,用独活寄生汤加阳和汤。
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根据《伤寒论》“项背强几几,葛根汤主之”的理论,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6例,30日内见效者4例,60日内见效者1例,5个月见效者1例,在解除临床症状方面,从有效率100%。验放举例:柴葛根30g,麻黄10g,桂枝15g,赤、白芍各30g,狗脊30g,骨碎补30g,接骨木20g,大血藤30g,红藤30g,附子20g,生姜20g。

桂枝加葛根汤强直性脊柱炎

葛根30g,桂枝10g,白芍10g,灸甘草6g,生姜15g,大枣15g

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0g,蜈蚣2条;湿重者加茯苓10g,白术10g,薏苡仁10g;热象重者加石膏30g;局部发凉者加制附子5~10g;颈项沉重者加羌活10g,独活10g;病程缠绵者加天麻10g,全蝎5g,地龙10g;肾元虚衰,腰酸冷乏力者加鹿角霜10g,山茱萸10g,威灵仙10g。

经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26%[1]。AS的病因未明,基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其HLAB-27的阳性率在我国患者达91%。AS的病理性标志和早期表现之一为骶髂关节炎。

临床诊断
参考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1]:
1.下腰背痛的病程至少持续3个月,疼痛随活动改善,但休息不减轻;
2.腰椎在前后和侧屈方向活动受限;
3.胸廓扩展范围小于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值;
4.双侧骶髂关节炎Ⅱ-Ⅳ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
如果患者具备4并分别附加1-3条中的任何1条可确诊为AS。
西医治疗
AS尚无根治方法,主要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简称抗炎药);慢作用药(如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等);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虽有疗效,但有较大毒副作用。
验   案
1.桂枝芍药知母汤:焦树德医案[2]
葛某,男,26岁,2001/12/19日初诊。主诉:腰骶部疼痛伴僵硬1年余,加重1月。病史:1年余前,患者自感腰骶部疼痛,畏寒喜暖,伴晨僵,在当地医院查ESR:60mm/h,CRP:911mg/dl,抗“O”正常,HLA)B27(+),骶髂关节CT示:符合强直性脊柱炎改变。予以柳氮磺胺吡啶、非甾体镇痛剂等口服治疗无效。1月前,因天气转寒,感症状加重,遂来就诊,来诊时:患者腰骶部疼痛,痛连颈项,腰直僵硬呈板状,弯腰、后仰均受限,喜暖怕凉,畏寒肢冷,四肢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沉细弦。临床诊断:大 (肾虚督寒证)。
治法:补肾强督、祛寒化湿、壮骨活血。处方: 桂枝12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骨碎补18g,补骨脂12g,川牛膝10g,泽兰15g,川断18g,炒杜仲20g,金狗脊35g,地鳖虫9g,鹿角镑6g,防风12g,炙麻黄6g,干姜9g,制附片12g,羌独活各12g,透骨草15g,自然铜(先煎)6g,焦神曲10g,白僵蚕12g,伸筋草30g。
二诊:服药12剂后,患者欣喜来报,诉病情好转八成,能从事一般家务活动,舌淡苔白,脉沉细略弦,尺脉弱,仍守上方加减。
处方: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骨碎补20g,补骨脂12g,川牛膝10g,泽兰15g,川断20g,炒杜仲25g,潼蒺藜12g,金狗脊40g,地鳖虫9g,鹿角镑9g,防风12g,炙麻黄6g,干姜10g,制附片12g,羌独活各12g,透骨草15g,自然铜(先煎)6g,焦神曲10g,白僵蚕12g,伸筋草30g。
三诊:服药30剂后,患者诉腰骶部疼痛基本消失,能前弯侧弯,后仰自如,四肢有力,连续行走1公里而不感觉累,舌苔厚白,脉沉滑细略数。效不更方,加苍术12g,炒黄柏10g二味。
四诊:服药30剂后,患者腰骶部未再疼痛,活动自如,时有腰部微酸略痛,已恢复农业劳动,以上方3剂共为细末,每服3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以巩固治疗。
按语:《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文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原方以祛邪为首务,兼顾养阴。用于此患者主要取其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之用,结合此患者畏寒喜暖,伴晨僵等阳虚证象,以及强直性脊柱炎总为先天肾阳虚衰,督脉失温的辨病认识,故方中伍有温补肾阳、强筋通督之药。
方中桂枝、赤白芍、知母、制附片、炙麻黄、干姜、白术温通阳气,散寒除湿,化瘀壮腰膝;
骨碎补、补骨脂、熟地补肾阳暖丹田,填精补血壮筋骨;
川断、杜仲补肾壮腰强筋骨;川牛膝配泽兰祛腰膝瘀血;
金狗脊、鹿角镑补督脉养精血,羌独活、防风祛督脉之风;
川牛膝又兼能引药入肾。如此标本兼治,顾而显效。
2.乌头汤:陈香君医案[3]
康某,男,27岁。1997年3月初诊。主诉:右骶髂关节疼痛10年,左骶髂关节疼痛1年。病史:10年前因剧烈活动而出现右骶髂关节疼痛,活动不利,经休息后可缓解。此后右骶髂关节疼痛反复,劳累及阴雨天加剧,并且反复出现双目虹睫炎,予强的松治疗好转。1年前伴见左骶髂关节疼痛,来本院查HLA-B27(+),骶髂关节X摄片示“双骶髂关节面毛糙,局部骨质硬化,右骶髂关节间隙略增宽”。
就诊时,患者明显腰骶部疼痛,活动障碍,晨僵4~5h,腰酸畏寒,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查:双骶髂关节压痛(+),双4字试验(6),指地距16cm,侧弯10°,枕墙试验(-)。化验ESR:54mm/h,CRP:17(正常<8)。诊为脊痹(督脉失温,寒邪凝滞)。
治疗拟祛寒通络,益肾温督。
先予:制川乌9g,生麻黄6g,芍药、黄芪各30g,桂枝、白术、防风、防己、鹿角片、狗脊各12g,杜仲15g,玄参30g,蜂房12g。14剂后,再予熟地15g,鹿角片12g,肉桂3g,桑寄生15g,独活、狗脊各12g,杜仲、怀牛膝各15g,川芎30g,当归12g,细辛9g,麻黄、白芥子各6g。连服1月。
同时,结合局部中药饼剂外敷,药用:白芥子500g,生川乌、生南星各300g,冰片100g。辅以微波照射,每日1次,每次30min,30天1疗程。经治疗1个月出院时,患者骶髂关节疼痛明显好转,活动正常,晨僵消失,双骶髂关节压痛(-),双4字试验(±),指地距5cm,脊柱侧弯25°,ESR27mmh,CRP:4。出院后继以后方治疗3个月,再予益肾通络之中成药巩固治疗,18个月后随访,病情稳定未复发。
按语:《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原方治寒湿历节为主。
本案患者,就诊时疼痛突出,故以祛寒镇痛为主。尤在泾云“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而病在筋节,又非皮毛之邪可汗出而散者,故以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牵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
故本方以川乌大辛大热之品,驱逐寒湿,开通腠理,温经止痉;
生麻黄、桂枝、防风、防己、黄芪、白术共奏发汗除表湿,健脾除里湿,益气固卫表之效;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反佐知母,以其剂过辛热,监制之也。
14剂后,急性期已过,故化裁为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3.当归四逆汤:赵明芬医案[4]
刘某,男性,31岁。因久居湿地,致双足底疼痛半年,得温则舒。后增右膝关节肿胀,起蹲困难。腰部酸困,双骶髂关节酸痛。前医均以“类风湿性关节炎”论治,中药予独活寄生汤、桃红四物汤服用而无效,于2000年7月就诊,查血沉85mm/h,类风湿因子阴性,抗“O”>500,膝关节腔积液穿刺为淡黄微混液体,细菌培养阴性,未找到结核杆菌。HLA-B27阴性,双骶髂关节CT扫描:两骶髂关节模糊;胸片、跟骨、膝关节X线片无特殊变化。
面色略黑而少华,触之两足湿冷,舌质淡红,苔薄红,脉沉细而迟,中医诊断:痛痹。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西药予“柳氮磺胺吡啶”及“扶他林”等药服用。效果不明显,予中药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5g,白芍药15g,桂枝15g,细辛10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12枚,制附片10g,薏苡仁30g,鸡血藤30g,每日1剂,水煎服,并每日1剂水煎外洗足部,连用1月,症状基本消失,血沉20mm/h,抗“O”<250,嘱其此后常服“大活络丹”以善后巩固疗效,并服“柳氮磺胺吡啶”1年。
按语: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仲景用之于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原方主要为血虚感寒,血被寒郁,阳气不能外达于手足而设。此患者相对当归四逆汤证而言,多一湿邪,故加制附片、薏苡仁以温阳利湿。
方中桂枝、细辛、附子温经散寒止痛;当归、白芍药、大枣、甘草、鸡血藤以养血和脉,大枣和中;妙得通草通阳利湿,使寒湿之邪有所出路,其得薏苡仁之助,健脾祛湿,相得益彰,且少量通草淡渗之品无伤阴液,罗东逸曰:“通草其性极通,善开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荣”。
清代叶天士曾曰:“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就此案来说:通阳不仅温,更重利小便。前医所用之方无效者,恐乃寒湿之邪无出路,更无通草通利关节之品。
4.葛根汤:孙秀清医案[5]

患者,男,33岁,颈腰板痛5年。患者5年前始觉腰背板痛,口服消炎痛、强地松等药,疼痛暂得缓解,但颈腰板痛逐年加重,常年靠服消炎镇痛药度日。2年前因颈腰板痛加重,僵硬,不可转侧,经地区医院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服雷公藤片、小活洛丹、壮骨关节丸、消炎痛、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仍无明显好转,颈腰部僵硬疼痛逐日加重,不可转侧,腰背无汗,遂求治于中医。

根据上述病理表现,辨证为肾督亏虚,风寒湿邪侵袭关节,闭阻脉络,致关节粘连、增生、僵硬。治以驱风散寒、温经通阳、解肌除湿、补肾、强筋壮骨为主,佐以活血化瘀、通络、缓急止痛,
给予葛根30g,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5g,黄芪30g,狗脊15g,牛膝15g,川芎15g,地龙15g,乳香、没药各3g(溶服),甘草6g,生姜10g,大枣7枚。水煎服。10剂后自觉疼痛减轻,颈腰活动较前灵活。
效不更方,守方继服,嘱其将药渣晾干做药枕,加强功能锻炼。20剂后自觉颈腰痛大减,腰以上有汗,且汗后倍觉轻松,脊柱功能活动范围大增。嘱其配合药枕和功能锻炼,继服上方,共服药50剂,除颈部功能活动略受限外,其余自觉症状全部消失,已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遂将原方改制成丸剂,每服9g,早晚各1次,巩固治疗2个月,注意避风寒。随访1年无复发。
按语:葛根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又《金匮要略》痉病篇,原文“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都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本方用于治疗因风寒之邪侵袭、脉络痹阻所致之项背僵硬、无汗等的病理表现。此虽言太阳病,但脊柱僵硬疼痛、无汗等病情表现与本案相似。
方中以葛根汤驱风散寒、解肌通阳;黄芪益气固表;狗脊、牛膝补肾、强筋壮骨;佐以川芎、地龙、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切合病机,故收效显著。
总   评
强直性脊柱炎类似于中医“肾痹”、“骨痹”、“历节”、“腰痛”等病证。中医认为强制性脊柱炎的发生,为肾督不足于内,风寒湿邪侵袭于外。临床病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遗精滑精,房室过度,劳累过极,产后失血,月经过多等而致肾、督正气不足,正不胜邪,风寒湿三邪深侵肾、督。
督脉督一身之阳,受邪,则阳气不得开阖失于布化。寒邪深侵,肾生髓主骨,主腰膝和二阴,肾受邪则髓不能满,骨失淖泽,而致骨损。肝肾同源,母病及子,肝木失养,则血海不足,冲任失调,筋骨失养,痹而不已致筋挛。肾督两虚,脊背腰胯之阳气失于布化,阴精失于营荣,寒则凝涩而致腰脊疼痛;督阳失布,气血不化而最终导致脊柱僵曲废用。
以上病案中,案一和案四外邪与督肾阳虚并重,故治以祛邪和温补并施,但案一温补力量大,案四祛瘀的力量大。案二发病以疼痛为著,寒邪为重,故治以散寒镇痛为先;案三湿邪偏重,兼有血虚,故治以养血除湿通阳。案一、案三和案四均有扶正祛邪之意,但案二因其处急性期,“急者治其标”,故以祛邪为主;案一、案四与案三较不同处在案一、案四通过温阳扶正,案二通过养血和脉以扶正。
以上经方都能治疗不同证型的强直性脊柱炎,桂枝芍药知母汤证是:风湿抑郁日久,邪热进而伤阴耗气,故治以祛邪为首务,兼顾养阴,俾风湿去,则痹宣经通,热去阴复。乌头汤证是:寒湿历节,在外邪中突出寒邪,故治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当归四逆汤证是:血虚被寒所克,阳气不能外达,故治以养血通阳。葛根汤证:太阳表虚,邪气入内,而犯于经输,致经输不利。四者相同之处都有邪气痹阻不通之证,不同之处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兼邪热伤阴,乌头汤证寒邪为重,当归四逆汤证内有血虚,葛根汤证太阳表虚而感邪。

参考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1]:
1.下腰背痛的病程至少持续3个月,疼痛随活动改善,但休息不减轻;
2.腰椎在前后和侧屈方向活动受限;
3.胸廓扩展范围小于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值;
4.双侧骶髂关节炎Ⅱ-Ⅳ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
如果患者具备4并分别附加1-3条中的任何1条可确诊为AS。
西医治疗
AS尚无根治方法,主要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简称抗炎药);慢作用药(如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等);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虽有疗效,但有较大毒副作用。
验   案
1.桂枝芍药知母汤:焦树德医案[2]
葛某,男,26岁,2001/12/19日初诊。主诉:腰骶部疼痛伴僵硬1年余,加重1月。病史:1年余前,患者自感腰骶部疼痛,畏寒喜暖,伴晨僵,在当地医院查ESR:60mm/h,CRP:911mg/dl,抗“O”正常,HLA)B27(+),骶髂关节CT示:符合强直性脊柱炎改变。予以柳氮磺胺吡啶、非甾体镇痛剂等口服治疗无效。1月前,因天气转寒,感症状加重,遂来就诊,来诊时:患者腰骶部疼痛,痛连颈项,腰直僵硬呈板状,弯腰、后仰均受限,喜暖怕凉,畏寒肢冷,四肢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沉细弦。临床诊断:大 (肾虚督寒证)。
治法:补肾强督、祛寒化湿、壮骨活血。处方: 桂枝12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骨碎补18g,补骨脂12g,川牛膝10g,泽兰15g,川断18g,炒杜仲20g,金狗脊35g,地鳖虫9g,鹿角镑6g,防风12g,炙麻黄6g,干姜9g,制附片12g,羌独活各12g,透骨草15g,自然铜(先煎)6g,焦神曲10g,白僵蚕12g,伸筋草30g。
二诊:服药12剂后,患者欣喜来报,诉病情好转八成,能从事一般家务活动,舌淡苔白,脉沉细略弦,尺脉弱,仍守上方加减。
处方: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骨碎补20g,补骨脂12g,川牛膝10g,泽兰15g,川断20g,炒杜仲25g,潼蒺藜12g,金狗脊40g,地鳖虫9g,鹿角镑9g,防风12g,炙麻黄6g,干姜10g,制附片12g,羌独活各12g,透骨草15g,自然铜(先煎)6g,焦神曲10g,白僵蚕12g,伸筋草30g。
三诊:服药30剂后,患者诉腰骶部疼痛基本消失,能前弯侧弯,后仰自如,四肢有力,连续行走1公里而不感觉累,舌苔厚白,脉沉滑细略数。效不更方,加苍术12g,炒黄柏10g二味。
四诊:服药30剂后,患者腰骶部未再疼痛,活动自如,时有腰部微酸略痛,已恢复农业劳动,以上方3剂共为细末,每服3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以巩固治疗。
按语:《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文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原方以祛邪为首务,兼顾养阴。用于此患者主要取其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之用,结合此患者畏寒喜暖,伴晨僵等阳虚证象,以及强直性脊柱炎总为先天肾阳虚衰,督脉失温的辨病认识,故方中伍有温补肾阳、强筋通督之药。
方中桂枝、赤白芍、知母、制附片、炙麻黄、干姜、白术温通阳气,散寒除湿,化瘀壮腰膝;
骨碎补、补骨脂、熟地补肾阳暖丹田,填精补血壮筋骨;
川断、杜仲补肾壮腰强筋骨;川牛膝配泽兰祛腰膝瘀血;
金狗脊、鹿角镑补督脉养精血,羌独活、防风祛督脉之风;
川牛膝又兼能引药入肾。如此标本兼治,顾而显效。
2.乌头汤:陈香君医案[3]
康某,男,27岁。1997年3月初诊。主诉:右骶髂关节疼痛10年,左骶髂关节疼痛1年。病史:10年前因剧烈活动而出现右骶髂关节疼痛,活动不利,经休息后可缓解。此后右骶髂关节疼痛反复,劳累及阴雨天加剧,并且反复出现双目虹睫炎,予强的松治疗好转。1年前伴见左骶髂关节疼痛,来本院查HLA-B27(+),骶髂关节X摄片示“双骶髂关节面毛糙,局部骨质硬化,右骶髂关节间隙略增宽”。
就诊时,患者明显腰骶部疼痛,活动障碍,晨僵4~5h,腰酸畏寒,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查:双骶髂关节压痛(+),双4字试验(6),指地距16cm,侧弯10°,枕墙试验(-)。化验ESR:54mm/h,CRP:17(正常<8)。诊为脊痹(督脉失温,寒邪凝滞)。
治疗拟祛寒通络,益肾温督。
先予:制川乌9g,生麻黄6g,芍药、黄芪各30g,桂枝、白术、防风、防己、鹿角片、狗脊各12g,杜仲15g,玄参30g,蜂房12g。14剂后,再予熟地15g,鹿角片12g,肉桂3g,桑寄生15g,独活、狗脊各12g,杜仲、怀牛膝各15g,川芎30g,当归12g,细辛9g,麻黄、白芥子各6g。连服1月。
同时,结合局部中药饼剂外敷,药用:白芥子500g,生川乌、生南星各300g,冰片100g。辅以微波照射,每日1次,每次30min,30天1疗程。经治疗1个月出院时,患者骶髂关节疼痛明显好转,活动正常,晨僵消失,双骶髂关节压痛(-),双4字试验(±),指地距5cm,脊柱侧弯25°,ESR27mmh,CRP:4。出院后继以后方治疗3个月,再予益肾通络之中成药巩固治疗,18个月后随访,病情稳定未复发。
按语:《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原方治寒湿历节为主。
本案患者,就诊时疼痛突出,故以祛寒镇痛为主。尤在泾云“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而病在筋节,又非皮毛之邪可汗出而散者,故以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牵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
故本方以川乌大辛大热之品,驱逐寒湿,开通腠理,温经止痉;
生麻黄、桂枝、防风、防己、黄芪、白术共奏发汗除表湿,健脾除里湿,益气固卫表之效;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反佐知母,以其剂过辛热,监制之也。
14剂后,急性期已过,故化裁为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3.当归四逆汤:赵明芬医案[4]
刘某,男性,31岁。因久居湿地,致双足底疼痛半年,得温则舒。后增右膝关节肿胀,起蹲困难。腰部酸困,双骶髂关节酸痛。前医均以“类风湿性关节炎”论治,中药予独活寄生汤、桃红四物汤服用而无效,于2000年7月就诊,查血沉85mm/h,类风湿因子阴性,抗“O”>500,膝关节腔积液穿刺为淡黄微混液体,细菌培养阴性,未找到结核杆菌。HLA-B27阴性,双骶髂关节CT扫描:两骶髂关节模糊;胸片、跟骨、膝关节X线片无特殊变化。
面色略黑而少华,触之两足湿冷,舌质淡红,苔薄红,脉沉细而迟,中医诊断:痛痹。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西药予“柳氮磺胺吡啶”及“扶他林”等药服用。效果不明显,予中药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5g,白芍药15g,桂枝15g,细辛10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12枚,制附片10g,薏苡仁30g,鸡血藤30g,每日1剂,水煎服,并每日1剂水煎外洗足部,连用1月,症状基本消失,血沉20mm/h,抗“O”<250,嘱其此后常服“大活络丹”以善后巩固疗效,并服“柳氮磺胺吡啶”1年。
按语: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仲景用之于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原方主要为血虚感寒,血被寒郁,阳气不能外达于手足而设。此患者相对当归四逆汤证而言,多一湿邪,故加制附片、薏苡仁以温阳利湿。
方中桂枝、细辛、附子温经散寒止痛;当归、白芍药、大枣、甘草、鸡血藤以养血和脉,大枣和中;妙得通草通阳利湿,使寒湿之邪有所出路,其得薏苡仁之助,健脾祛湿,相得益彰,且少量通草淡渗之品无伤阴液,罗东逸曰:“通草其性极通,善开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荣”。
清代叶天士曾曰:“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就此案来说:通阳不仅温,更重利小便。前医所用之方无效者,恐乃寒湿之邪无出路,更无通草通利关节之品。
4.葛根汤:孙秀清医案[5]

患者,男,33岁,颈腰板痛5年。患者5年前始觉腰背板痛,口服消炎痛、强地松等药,疼痛暂得缓解,但颈腰板痛逐年加重,常年靠服消炎镇痛药度日。2年前因颈腰板痛加重,僵硬,不可转侧,经地区医院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服雷公藤片、小活洛丹、壮骨关节丸、消炎痛、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仍无明显好转,颈腰部僵硬疼痛逐日加重,不可转侧,腰背无汗,遂求治于中医。

根据上述病理表现,辨证为肾督亏虚,风寒湿邪侵袭关节,闭阻脉络,致关节粘连、增生、僵硬。治以驱风散寒、温经通阳、解肌除湿、补肾、强筋壮骨为主,佐以活血化瘀、通络、缓急止痛,
给予葛根30g,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5g,黄芪30g,狗脊15g,牛膝15g,川芎15g,地龙15g,乳香、没药各3g(溶服),甘草6g,生姜10g,大枣7枚。水煎服。10剂后自觉疼痛减轻,颈腰活动较前灵活。
效不更方,守方继服,嘱其将药渣晾干做药枕,加强功能锻炼。20剂后自觉颈腰痛大减,腰以上有汗,且汗后倍觉轻松,脊柱功能活动范围大增。嘱其配合药枕和功能锻炼,继服上方,共服药50剂,除颈部功能活动略受限外,其余自觉症状全部消失,已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遂将原方改制成丸剂,每服9g,早晚各1次,巩固治疗2个月,注意避风寒。随访1年无复发。
按语:葛根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又《金匮要略》痉病篇,原文“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都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本方用于治疗因风寒之邪侵袭、脉络痹阻所致之项背僵硬、无汗等的病理表现。此虽言太阳病,但脊柱僵硬疼痛、无汗等病情表现与本案相似。
方中以葛根汤驱风散寒、解肌通阳;黄芪益气固表;狗脊、牛膝补肾、强筋壮骨;佐以川芎、地龙、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切合病机,故收效显著。
总   评
强直性脊柱炎类似于中医“肾痹”、“骨痹”、“历节”、“腰痛”等病证。中医认为强制性脊柱炎的发生,为肾督不足于内,风寒湿邪侵袭于外。临床病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遗精滑精,房室过度,劳累过极,产后失血,月经过多等而致肾、督正气不足,正不胜邪,风寒湿三邪深侵肾、督。
督脉督一身之阳,受邪,则阳气不得开阖失于布化。寒邪深侵,肾生髓主骨,主腰膝和二阴,肾受邪则髓不能满,骨失淖泽,而致骨损。肝肾同源,母病及子,肝木失养,则血海不足,冲任失调,筋骨失养,痹而不已致筋挛。肾督两虚,脊背腰胯之阳气失于布化,阴精失于营荣,寒则凝涩而致腰脊疼痛;督阳失布,气血不化而最终导致脊柱僵曲废用。
以上病案中,案一和案四外邪与督肾阳虚并重,故治以祛邪和温补并施,但案一温补力量大,案四祛瘀的力量大。案二发病以疼痛为著,寒邪为重,故治以散寒镇痛为先;案三湿邪偏重,兼有血虚,故治以养血除湿通阳。案一、案三和案四均有扶正祛邪之意,但案二因其处急性期,“急者治其标”,故以祛邪为主;案一、案四与案三较不同处在案一、案四通过温阳扶正,案二通过养血和脉以扶正。

以上经方都能治疗不同证型的强直性脊柱炎,桂枝芍药知母汤证是:风湿抑郁日久,邪热进而伤阴耗气,故治以祛邪为首务,兼顾养阴,俾风湿去,则痹宣经通,热去阴复。乌头汤证是:寒湿历节,在外邪中突出寒邪,故治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当归四逆汤证是:血虚被寒所克,阳气不能外达,故治以养血通阳。葛根汤证:太阳表虚,邪气入内,而犯于经输,致经输不利。四者相同之处都有邪气痹阻不通之证,不同之处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兼邪热伤阴,乌头汤证寒邪为重,当归四逆汤证内有血虚,葛根汤证太阳表虚而感邪。

强直性脊柱炎和葛根剂
强直性脊柱炎的第一个大类型是葛根剂。葛根专门解决项背强几几,就是脖子,背部,包括腰部的僵硬感觉。葛根剂一共有
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芩连汤,还有竹叶汤,奔豚汤。除了奔豚汤在强制性脊柱炎的治疗中效果不明外,其它的都能看到相对应的情况。比如,无汗脉浮有力的葛根汤。有汗脉浮有力的桂枝加葛根汤。湿热类型的葛根芩连汤。身体虚弱的竹叶汤加附子。
葛根汤是表证,桂枝加葛根汤也是表证,竹叶汤更是身体虚弱情况下的表证。只有葛根芩连汤是湿热证,苔黄腻。
很多人对于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没有疑问。
那么,葛根芩连汤为什么可以治疗呢?
因为我曾经治疗过一些舌苔黄厚腻的强直性脊柱炎。这些病人除了背部强直僵硬外,同时大便粘不爽,非常明显的葛根芩连汤证。

竹叶汤是妇科处方,但处方里专门提到了颈项强,同时处方里有葛根,考虑到妇科病血虚最多,因此,竹叶汤最适合血虚,阳虚的强直性脊柱炎了。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熟地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我准备写一个中医治大病系列,为我们中医人鼓鼓劲,我选了一些治过的经典病例,每个病例都能让西医目瞪口呆,中医同仁们,加油啊。
裴庆民,男,安阳人。膀大腰圆,面色暗。身高一米七多。得强直性脊柱炎三年多了,一直在北京大医院治疗,病情却一直缓慢进展。他的叔叔肝癌在我处治疗,已经五年了,感觉不错。就竭力让他找我治疗。
病人现整个背部发紧,腰部活动受限,血压高。舌苔白,边齿痕。病人对我说,北京的专家说我这是不死的癌症,到底能不能治好,几天能见效?我对他说,我天天看真癌症,你一个假癌症有啥治不好的?停服一切药物,明天就见效了。病人听了大笑,显然不相信。我也哈哈大笑。又对他说,让我治可以,不能管我用什么药,不能让任何医生看我的药,不能要药方,不能搞价。同意咱就治,不同意不治。病人说同意。于是处方如下:先停降压药和一切药物,光吃中药。吃中药后不能洗澡,不能受凉,不能吃水果,不能喝啤酒,不能吃凉东西。病人问,今天吃中药前能不能洗洗澡?我说那可以。又问以后啥时间能洗澡?我说身上没汗的时候都能洗澡。主要是吃中药后出汗了不能洗,怕冷风再进到体内。
熟地100克黑附子10克麻黄50克细辛50克,都一起煮,先泡一小时,水开后煮一小时,煮药时不能盖盖。黑附子不先煎,麻黄也不去沫,因为现在的麻黄根本就没有沫,或者只有一点点。附子用量较小。所以不先煎了。先拿了一副药。
第二天下午打电话,说昨晚出了一夜汗,浑身大汗,把被子都浸透了。病已去七成。问啥时来拿药?我说两天后。停了两天,又吃一副,方同上。吃药后汗出的少了。又停两天后,又吃了一副。症状全消。腰部活动自如。于是停药。血压也不高了。降压药也不吃了。快一年了,一直没复发。
这其实就是个太阳病,误治以后到少阴了。如医圣在世,当一剂而愈也。本来就是个普通的感冒治错后导致的,有多难治的?
经方好是好,缺点是好的太快,挣不了钱哪。
药两日,是候气来复之意。
西医一直说高血压不能根治,要终生服药。我是不相信的。水平不够就说水平不够,西医做不到就认为中医也不能做到吗?笑话。我们中医人要挺直腰杆,用疗效让西医服气。
我觉得这个病可以按摩委中穴一带辅助治疗。腰背委中求。我用这个方法辅助用药,治好过几个腰部问题的患者。
另外,请问,大量的熟地是啥意思啊?舌有齿痕,应是阳虚,按理应多加附子,如何反而是熟地更多呢?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如何?

说点我自己的经验:附子最好先浸泡半小时至一小时,中间换几次水。把它表面的胆巴泡掉。现在的附子,胆巴都是严重超标的。我自己用时,都是先打碎了再浸泡的。 
点评

这个病离了麻黄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不能用。病人腰不能活动,实际上背沉的严重化。有不少人背沉,就要用这个方子。背沉的特别狠,就是强直性脊柱炎了。  
熟地黄甘温入肾,重补肝肾,肾水足、肝木养,则肌肉筋脉得用、气畅血足。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论述熟地黄大剂量应用有言:“或问熟地宜多用以奏功,抑宜少用以取效乎?熟地宜多不宜少也。然而用之得宜,虽重用数两不见多;用之失宜,虽止用数钱未见少。用之于肾水大亏之日,多用犹觉少;用之于脾土大崩之时,少用亦觉多;用之于肾火沸腾之病,用多而殊欠其多;用之于胃土喘胀之症,用少而殊憎其少。全在用之得宜,而多与不多,不必计也。”“熟地系君药,可由一两以用至八两。……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以阳主升而阴主降。阳升,少用阳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熟地至阴之药,尤与他阴药有殊,非多用之,奚以取胜。” 
熟地能防止病人出汗时虚脱。有了大量熟地用麻黄尽管放心大胆的用。另外发汗没水可不行啊。所以用熟地。病人舌边齿痕,说明有湿气出不去,只要把窗户打开,湿气自然就出去了。附子用小量是因为病人身体不太虚。这个病的关键是皮肤毛孔不开 造成的。背部属太阳。

熟地就像油一样,少了粘性大,不流动,只有多了才能流动。用量小,它就不动了,腻膈,多了,就流动,反而不腻膈了。

葛根汤证更多“非表证”--强直性脊柱炎案

乌贝散

乌贝散 方剂来源 现代.《北京中医}(1954年第9期). 

组成与用法 乌贼骨85克 象贝母15克 上药研极细末,喷入芳香剂,如丁香油、桂皮油等。每服3克,日服 3次。如病情较重者,可适当增加剂量,亦可制成片剂服用。 功效与主治 功能制酸止痛。主治胃脘部疼痛,时发时止,反复发作,并伴有泛酸、嗳气、恶心、呕吐,或有黑便、呕血等症。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慢性胃炎所致的胃脘疼痛、泛酸、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症。例如。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治疗62例。结果:有效(一般服药后3--,5 日,食欲转佳,泛酸减轻或消失,局部压痛明显减轻)59例,无效3例 (《中华内科杂志》1959年1期)。治疗162例。
从止痛效果及X线钡餐复查看,总有效率分别为84。2%和65.7%。病例中有44例伴出血,其中35例开始即采用本方治疗,出血能很快停止,大便多在工周内转为黄色(《第二军医大学学术资料汇编》1962年)。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胃痛泛酸等症。方用制酸止痛的乌贼骨,佐以清润的象贝母,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胃脘疼痛、泛酸,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伴上消化道出血、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者,同服白芨粉、三七粉;胃痛甚者,加延胡索、香附,口苦、中脘灼热感者,加左金丸、黄连;畏寒、乏力者,加黄芪、桂枝。 甘楞散(《福建中医药》1958年第12期),由瓦楞子、甘草组成;
功效、主治同本方。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使用本方后,通过对体内及体外的胃液分析. 发现乌贝散对胃液中的游离酸和总酸度均有强大的中和作用。】
除有对抗胃酸的局部作用外,还有抑制胃酸分泌类似抗胆碱能神经药物的全身作用。乌贝散与其他几种常用抗酸剂比较,其体内作用大于其他各药,而且持久,体外试验其抗酸作用低于氧化镁、镁乳、钙镁片,而大于氢氧化铝凝胶。又有实验证明乌贝散具有明显的吸附胃蛋白酶的作用,抑制胃液消化蛋白质的作用亦很明显。上述机理为溃疡的愈合提供了良好条件。小鼠实验研究表明,乌贝散确有明显加速胃溃疡愈合的作 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