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众所周知,在中国数学界, 有许多轰动过世界的顶尖学者: 华罗庚、陈景润、陈省身、苏步青等, 但在这些熟悉的数学家中, 没有一位女性。 其实, 中国有这样一位顶尖女数学家, 她是唯一一位, 在世界四大顶尖数学科刊上, 发表过论文的女学者, 她更是唯一一位, 能和爱因斯坦, 同期发表论文的中国女数学家。 但因为丈夫的原因, 她不得不“雪藏”一生, 而今天,当我们终于认识她, 却是最沉痛的消息传来...... 她,就是朱良璧。 1913年11月, 朱良璧出生于上海金山, 她自小就对数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18岁那年, 她凭优异成绩考进当时蜚声中外的, 浙江大学数学系。 学界的人都知道, 浙大数学系有多难考, 它是由中国著名数学家: 陈建功、苏步青创立, 被誉为中国“陈苏学派”, 与当时美国芝加哥学派, 和意大利罗马学派, 在国际数学界“三分天下”。 浙大数学系管理极严, 课堂缺席者的学号, 次日会在校刊上“发表”; 如一学期缺课时数超过限额, 扣减学分; 辅导课上,学生轮流做习题, 做不出就会“挂黑板”; 尤其是在大学四年级开设的, “数学研究”课程, 是学生从学习走向独立研究的过渡, 开中国数学教育之先河, 被誉为“中国有数学讨论班之始”。 朱良璧初次踏进这个科系, 就领教了“它”的严苛厉害: 报考的人成百上千, 最终被录取者,仅有10人; 四年后能如期毕业的,只有6位。 而在这些“从千军万马中通关”, 脱颖而出的学生中, 朱良璧凭优异成绩, 成为唯一一位留校任教的毕业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 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文军长征”开始, 随校西迁颠沛流离、缺衣少食, 朱良璧仍潜心治学, 学术之醇,臻于极致。 在与数学系风雨同程的路途上, 她不光考上了研究生, 也遇到了一生挚爱。 1937年浙江大学数学系师生合影(前排左3为朱良璧) 他就是著名数学家陈建功, “陈苏学派”创始人, 创办了能和国外分庭抗礼的浙大数学系, 还在浙大西迁途中, 在贵州成立了数学研究所。 而朱良璧报考了这一研究所, 成为了陈建功的研究生。 因为对数学共同的研究兴趣, 两人渐生情愫, 但横在他们中间的, 不光是相差20岁的年纪, 还有事业成就上的巨大差别。 陈建功 他声名显赫,享誉国内外, 而她研究生毕业, 在旁人看来, 或有一些“灰姑娘”似的自卑。 又因她是他的学生,比他小了足足20岁, 旁人又免不了闲言一二。 但这样的世俗之语, 阻挡不了两颗心的坚定, 1943年, 50岁的陈建功和30岁的朱良璧, 携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相濡以沫近40年, 她对他浓烈的爱, 促使她“牺牲”了太多太多...... 婚后, 事业繁忙的陈建功无暇顾及家庭, 朱良璧就一面做研究, 一面默默照顾丈夫和孩子们。 1945年, 一直相夫教子的朱良璧一鸣惊人: 她在数学顶尖期刊美国《数学年刊》上, 发表《关于傅里叶级数的一般部分和》一文, 并被刊发在首篇。 在同一期《数学年刊》上发文的, 是爱因斯坦、陈省身和西格尔, 这样享誉世界的人物。 而朱良璧,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 在《数学年刊》上发表过论文的, 中国女数学家。 尤其是之后, 朱良璧又在《数学新进展》《数学学报》 《美国数学会杂志》上, 相继发表论文, 自此,世界数学四大顶尖科刊, 都有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朱良璧。 她也成为了唯一一位, 登上世界四大数学顶尖科刊的, 中国女数学家。 图为朱良璧在《数学年刊》发表的内容 可见她的数学造诣, 并不亚于丈夫陈建功。 凭借这样辉煌的成就, 建国后朱良璧是完全可以当选院士的。 但因为和丈夫陈建功的关系, (陈建功1955年当选为院士) 为了避嫌,朱良璧只能被“雪藏”了, 一直没申报院士。 她的同事们也是很久之后才知道, 原来那么早之前, 朱良璧就已经在国际顶级数学期刊中, 发表了论文, 他们不无遗憾地说: “如果把这个成绩放到现在, 朱良璧或许可以申报成为院士了, 而这一切都是为陈先生牺牲的……” 1962年,69岁的陈建功, 已经是杭州大学副校长, 领导全校教师评职称工作, 为照顾丈夫的起居, 朱良璧随之到杭州大学, 还是担任讲师,在三尺讲台上, 她主讲《高等数学》,一直默默耕耘, 培养出了一大批数学杰出人才, 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 朱良璧完全可以获得提升, 但还是为了避嫌, 陈建功又将她“雪藏”, 一直没有提升过朱良璧的职称, 功绩深埋无人知,直到退休, 她都只是一位讲师。 据院系里的同事和学生讲, 朱良璧是“没脾气的朱先生”, 多年不提升职称, 她从来没有怨言, 这些身外的名和利, 在她眼里从来不值一提。 和她同事几十年, 没见她和任何人红过脸, 学生去她家交论文,拜年, 每次她都一定起身送他们出门....... 心宽有天地,“家中徒四壁”, 在1971年陈建功先生逝世后, 留下朱老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家, 学生们多次探望朱老, 对外斑驳破旧的冰箱印象深刻, “她家里的每件家具, 都好像老古董一样......” 只过简朴淡泊的生活, 追求极致的数学世界, 是朱良璧一生的真实写照。 更让人钦佩的是, 相夫教子的朱良璧, 为中国书写出了一段, “一门两院士,三代数学家”的罕见传奇。 她的先生陈建功是中科院院士, 在她的培养下, 三子陈翰馥, 于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其余子女也在数学领域颇有建树, 次子陈翰麟, 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小女儿陈翰坤, 是杭州师范大学数学系教师。 此外,她的孙子是著名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的徒孙。 儿女们说,父亲忙碌, 家里一切都是母亲操持, 为了照顾家庭,她付出了很多。 但她从来遇事从容, 琐事再多不见大喜大怒、三餐规律清爽, 她历经过风雨艰辛, 而始终保有一颗平常心的精神, 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朱良璧抚育众多子女的岁月里, 身教重于言传, 她老实做人、踏实工作、与人为善, 和丈夫彼此尊重爱护已成为家风。 在父母亲以身作则之下, 子女们不论经历如何、 际遇如何、成就如何, 都能彼此友爱, 成就自己一个美好小家, 更为中国这个“大家”, 贡献出了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家风绵延三代,至今遗泽后人, 朱良璧一手打造了一个, 中国当代真正的“数学之家”。 左2朱良璧 2021年11月20日晚, 我国一代数学大家朱良璧, 在杭州逝世,享年108岁。 一辈子教书育人, 一辈子被“雪藏”不为人知, 追求极致的数学世界, 归于简朴的烟火生活。 在这位淡泊名利的老人身上, 体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 温厚热忱至纯强韧的豪迈风骨, 和科学报国精诚奉献的赤子情怀。 “雪藏”了自己,成就了丈夫, “付出”了自己,成就了子孙。 她不拘小利, 但求利国利民的大家风范, 值得我们学习, 她不谋一人, 为中国培育优秀子孙后代、 优秀数学人才的家风学风传承, 更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沉痛送别数学家朱良璧, 先生虽已千古,但她的精神, 将在我们心中长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