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诚回答网友: 通道转兵会址争得热火朝天到底是哪里?

 芙蓉文化 2021-11-25

长征日记明确记录1934年12月12日军委两个纵队当天在芙蓉或者在芙蓉宿营。以当时紧张局势和中央红军当时所在位置上看,中央红军前锋纵队红1军团1师宿营于牙屯堡,右翼有红1军团2师在县溪地域,15师还在由地连. 菁芜洲赶往县溪地域冲坪的路上,芙蓉左边的黄土[今叫皇都]有红三军团,作为后卫军的红5. 红8军团在临口. 流源. 马龙等一线,芙蓉地域在中间,军委领导人在芙蓉开会自然很安全。

更明显的是中央军委三局政委伍云甫长征日记写到:"13日晴、自芙蓉出发,经芦[炉]溪进入播阳所"。关键在这里,证明中央军委司令部电台没有去其它地方停留,直接从芙蓉去了播阳。所以,县溪和牙屯堡不见有军委司令部电台进驻,自然不存在中央军委领导人在那里开会的事实。

对转兵会址关键地名是 "芙蓉",不是 "通道",更不是 "县溪恭城书院"。大家明白: 芙蓉是1951年11月20日从原绥宁县划入通道县的,假如芙蓉至今仍属绥宁,就没有 "通道转兵" 或 "通道会议" ,也没有今天通道会议会址之争了,应该是 "绥宁转兵" 或者 "绥宁芙蓉转兵会议"。转兵会议是根据1934年12月12日19时半的军委 "万万火急" 电令为中心和刘伯承元帅1959年发表<<回顾长征>>文中提到 "通道转兵" 而产生的 "转兵会议"。在史书<<长征日记>>中只有(1934年12月12日中革军委)"在芙蓉" 或者 "在芙蓉宿营",没见到 "在通道" 或 "在通道宿营" 的记录,更没有 "在县溪恭城书院宿营" 的文字记载。

历史选择了在芙蓉召开转兵会议,理应承认芙蓉的事实,唯有芙蓉转兵符合历史。因为1934年是绥宁县芙蓉转兵会议,1951年后成了通道县芙蓉转兵会议,这样才是通道转兵会址历史的实事求是!

红军长征通道会议史料

《红军长征过通道》1986年

红军长征通道会议史料

《红军长征过通道》插图

红军长征通道会议史料

<<红军长证过連道>>插图

红军长征通道会议史料

<<红军长征过通道>>插图

红军长征通道会议史料

<<红军长征过通道>>插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