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止咳——经方治咳喘系列案之十二

 经方人生 2021-11-25

张某某,女,10岁,33kg,901954672  2021.07.30

主诉:咳嗽2周

现病史:2周前不慎外感出现咳嗽,症状逐渐加重,曾服中西医以及静滴抗生素等治疗,仍然咳嗽明显,夜间尤甚,经我院放射科同事介绍来诊。刻下症见:咳嗽明显,夜间咳甚,鼻鸣鼻塞,痰黄粘稠,口臭,汗出常,磨牙,梦呓,蹬被,无夜汗,怕热喜欢空调风扇,纳差,二便调,睡眠可,舌淡,薄白苔。

诊断:太阳阳明合病夹饮

处方: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桔梗川贝(颗粒)

图片

按语:患者咳嗽2周,虽经过中西医治疗,仍咳嗽明显。经方论治思路,“辨六经析八纲辨方证”。先看表证:虽然咳嗽两周,仍然鼻塞鼻鸣,首先考虑表未解,由于表闭,机体借呼吸道而祛邪,从而出现咳嗽明显;再看里证:口臭、蹬被、痰黄粘稠,说明里热证,“不肯饮水”并不是没有里热,而是由于里有水饮内停,不想饮水,“怕热喜欢空调”,并不是没有表证,而是因为里热壅盛较甚,出现怕热等表现,如果津液充实,一般会出现汗出,即条文所说“汗出而喘”;最后看半表半里证,患者虽有纳差,但不是少阳病之“默默不欲饮食”,而是水饮内停之征兆。综上所述,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合病夹饮。关键在辨方证:越婢加半夏汤治疗“肺胀”,目如脱状,水饮上冲尤甚,大量津液充斥体表,表现水肿、汗出、眼眶痛、目胀等,所以用六两麻黄发越在表之水气,加半夏降逆祛饮。本案患者汗出正常,说明津液耗伤,无津做汗,反而是里热壅盛,故而用麻杏石甘汤,减麻黄量,增石膏量,再合千金苇茎汤加桔梗川贝清里热排脓。首诊没有考虑水饮,是不是加苍术,效果更好呢?欢迎大家留言探讨交流。

5/8二诊:咳大减,夜咳已,鼻塞鼻鸣已,痰大减,口臭,不肯饮水,纳差,无腹痛,汗出常,蹬被,梦魇磨牙,无夜汗,怕热喜欢空调风扇,舌淡红,白苔根厚腻明显,脉细。

诊断: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处方:小柴胡汤加石膏白术竹茹 (全成分颗粒)

图片

回访:服药后,上症痊愈。

    按语:二诊咳嗽大减,无鼻塞鼻鸣,说明表证已解,邪传少阳阳明为主,因为舌苔根厚腻,考虑水饮,增半夏量,加白术竹茹利湿化饮。

思考: 

1、二诊时咳嗽及鼻塞大减,说明表证已解,但是剩下的症状几乎跟首诊一样,为何二诊时要考虑少阳病,首诊不考虑呢?首诊时表未解而里热壅盛为主要矛盾,经治疗后表解咳大减,接下来要从里及半表半里考虑。白苔根厚腻等说明里有水饮,并且饮郁化热出现口臭、蹬被等,如此上热下寒虚,从半表半里少阳论治,是不是更为稳妥?首诊已经津虚不足,结合脉细,说明正气虚,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乃万全之策,再据证加减,以求方证对应。2、

 2、麻杏石甘汤治疗“汗出而喘”,是不是一定要汗出黏、稠、臭、多?其实也不一定,例如胡老解读162条提到:没有汗也可用。我(胡老)给我儿子开此汤,那时他只有4岁,出疹子,我不在家,他奶奶给吃牛黄丸,那药太凉了。当我回来的时候疹子回了,喘而无汗,脸红,昏迷不醒,很危险,他舅舅正学医....嘿,来了开了方子,我不同意,全是一种还是解表、祛热、解毒,这种套方,我说不行吧。等客人走了,我跟他舅舅商量,我说就吃麻杏石甘汤,就开这个,开这个呢,石膏用得少,麻黄用得多一点。他吃了,慢慢的脑袋见汗了,就吃这个,后来没再吃药就好了,他那也是并发肺炎,你看这个好了之后,他舅舅说的,哎呀,咱俩这.....他没有汗,用这个行吗?我说没关系,石膏清热不一定有汗,这是我头一开始给人家开方子,还是给我儿子,那时我才二十六七岁,我的孩子4岁。

胡老这段经历给我们很大的提示,读书不可死于句下,这已不是条文中的“麻杏石甘汤”,当时年轻的胡老已经达到活学活用经方的境界。

3、临床部分咳嗽相当剧烈,其实是喘证,相当于西医咳嗽变异性哮喘,应当引起重视。但无论是咳嗽、喘证、哮病,经方治病都是根据人体一般地规律反应,“辨六经析八纲辨方证”,以求得方正对应,治愈疾病。

 以上仅为个人思考分析,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胡希恕经方医学琼海传承基地

2021年9月2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