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家归来不看院

 丘山三也君 2021-11-25

现在有个很流行的名词叫时尚,时尚离不开时代。今天的时尚是什么?恐怕旅游就是其中之一。旅游看什么?看风景,看文化。位于山西省灵石县的王家大院,就是一处散发着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地方。

王氏家族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可以说,与《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一样,它700年的家族史,就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从兴盛走向衰亡的缩影,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整个大院从选址、规模、总体布局到院落房屋的等级形制和内外装饰内容、手法、风格都极具匠心。尤其是它著名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工艺精湛,寓意隽永,与院落房屋的配置天衣无缝,珠联璧合。可以说,整个建筑就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处处折射出东方文化精神的深厚内涵,令人叹为观止。著名老建筑学家郑孝夑先生七顾王家大院,予以极高评价,称:“国宝、人类宝、无价之宝;百来不厌,百看不厌,预祝更上一层楼。”

砖雕——鹿鹤同春之鹤

融合南北的超大北方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特色鲜明,在世界建筑史中独树一帜,以布局分大致有北方院落民居、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集团民居、西北窑洞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除最后一种,均属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外实内虚中轴对称的规整式格局。这种外封围墙、内辟为院的民居,表现出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中国人的一种心态:创造出一个对外相对隔绝、对内自给自足、亲近自然与人的家的环境。同属北方大宅,如果说北京四合院表现出一种官宦气派,那么山西大宅就应作为官商住宅文化的代表了。在史称“灵石四大家”中,静升王氏仅与两渡何家、夏门梁家、蒜峪陈家相比,就是在全国氛围来看,作为北方民居代表其规模和建筑艺术也是一流的。

打个比方说,如今人气指数飙升的乔家大院和它相比,若划成分,我看只能定个“贫农”:一共才六处套院、两座花园。从建筑风格上它也有别于乔家大院:晋中古民居最大的特色是窑洞。房屋多采用青砖青瓦的梁柱式建筑,并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布置成院,王家大院正是这种结构。它的门窗孔多做成拱券形,窗的棂格多变化;柱廊间的额枋、雀替、枋头等处木刻及柱础石刻精雕细琢,题材丰富,工艺高超且合乎礼制,风格鲜明。由于王家多有人在南方做官,一些房屋具有鲜明的南方民居特点,如桥头西堡“五福门”上部就是一座带有江南风格的砖雕门斗;其垂花门、屏门多与木雕彩绘结合,增强了建筑的美感。

“养在深闺人未识” 位于灵石静升村的王氏属晋中官、商大族,在700年间先后建起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人称“五巷五堡五祠堂”的庞大建筑群,因历经战乱大部分坍塌毁弃,现已开放的两处大院共占地4.5万平方米。王家大院的选址十分科学,占据静升唯一居高临下的北山坡,一则负阴抱阳;二则无水患缺水之虞,坡间有一条南北向天然排水沟;三则宅后一派自然风光:夏日层峦叠翠,冬日银装素裹,凭高望远,镇中万物尽收眼底。两处大院依沟为界,西片称恒贞堡,俗称红门堡;东片称视履堡,俗称高家崖,两片之间跨沟有石桥相连;院后山坡最高处为王家祖坟。解放后土改,王家这两处大院分给了贫下中农,350多户1000多口人一住就是40多年。还甭说,有的住户怕壁雕受损,便用麦秸和泥将墙糊上。一次,一个商人相中住户精美的石雕竹子门框,要用汽车换。老太太说:“好端端一个门框,为什么让你卸走哇?摆在这儿不是个完完整整的院子吗?不换!给什么也不换!”几句话就把那人打发走了。您瞧,这就是咱老百姓的觉悟,钱买不动。1996年王家大院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两座大院内居民顾全大局,分别于1996、1997年两年陆续搬出,才恢复了它的旧貌。无怪乎笔者在灵石工作过十几年的姐姐,这次参观时也感到十分惊讶:竟不知原来身边有这么优秀的建筑艺术!

王家大院概况 王家大院东堡院,即视履堡(俗称高家崖)建筑群,建于清嘉庆初年至嘉庆十六年间,全封闭式,占地19572平方米,35座院落有房间342间,并列六路。中间三路为主院,西面两路为桂馨书院和兰芳居花院,花院南屋花窖内有秘密暗道与各户相连,以备应急。东面为厨房。这些院落妙就妙在既成整体,又相对独立,前后左右院门竟达65道之多,令人如入迷宫。大院往东可达静升镇主街,往西可经石桥达西堡院。建筑后身有16孔窑洞,为全院最高处,供家丁瞭望和居住。王家大院西堡院,即恒贞堡(俗称红门堡)建筑群,建于清乾隆四年至乾隆五十八年间,占地25000平方米,东西宽139米,南北长180米,88座院落有房屋776间;以中间主干道为轴心贯穿三条横巷,形成一个巨大的“王”字,可谓匠心独运。全部院落只有先通过横巷,再转入主干道才能出去。主干道不仅是唯一的通道,还担负着泄洪功能,路面铺砌防冲刷的鹅卵石。各院落虽均为四合院却大小不一,功能各异,门廊千回百转,曲径通幽。正所谓“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让人穿堂过巷,新意迭出,目不暇接。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王家大院的“三雕”,即石雕、砖雕、木雕。可以说,其数量之大,工艺之精,内涵之丰富,在北方民居中是十分罕见的。正是它们与整体建筑的天作之合,才使王家大院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使建筑体现出主人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建筑的官气、文气更多于商气,形成自己的风格。

独具特色的“三雕” 以石雕为例,仅承载栋梁的柱础石就分为灯笼形、圆鼓形、六锤形、宝瓶形等十余种;此外柱础石、门枕石、抱鼓石、栏板、望柱、过门石、上马石、石狮等,雕工精细,立体感强,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含寓意的图案,让人玩味不尽。讲解员告诉我:墙基石“唐夫人乳姑奉亲”内容是:因老人年迈不能吃饭,唐夫人用自己的乳汁供养婆婆,并让仆人用拨浪鼓把尚未断奶的儿子引开。画面十分传神。匾额多,是大院的又一特色。从形状上分,即有碑文额、手卷额、秋叶额(贝叶额)、此君额、册页额等;手法又分浮雕、阴刻、阳刻等。如书院小巷墙壁的贝叶状匾额,造型简洁流畅,叶片一波三折,脉络清晰,文气浓郁;据说世上仅存两块,另一块在故宫,弥足珍贵。恒贞堡三甲东巷存厚堂府第门两侧的大型石雕抱框墙“四爱图”中的“四爱”,依国画笔法采用阴线浅刻,主体旨在表现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黄山谷爱兰,周敦颐爱莲的文人雅趣。

大院的砖雕,多见于照壁、烟囱、屋脊、兽脊、檐瓦、门楣、女儿墙等处。内容多为四季花卉、吉祥禽鸟、道家人物。如视履堡敬业堂府第门东西两侧砖雕看面墙“鹿鹤同春”,画面均为8平方米多,一绘鹿鸣,一绘鹤唳,鹿鹤取“六合”谐音,寓意天下春光共浴,国泰民安。品味大院各处建筑砖雕,无论题字还是绘画,内容皆与居者身份相符,刀工细腻,人物、动物神情惟妙惟肖,充分体现出清代雕刻追求“纤细繁密”的艺术风格。

观过王家大院的人,无不对它的木雕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消说东院正窑前穿廊精雕细刻的翼拱、挂落、枋心、雀替、抱头梁、穿插枋,就是它的木雕窗棂设计构思之巧妙,就令人拍案叫绝。在这里,窗棂不仅具有通风透气的功能,还被组合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如喜鹊登梅、玉树锦鸡等。“鱼穿莲”图则借山西民谚“鱼穿莲,十七、十八儿女全”企盼早得子或夫妻和谐;而从艺术角度看,更有对从生殖崇拜到性崇拜的赞美。书卷式窗户,让人想到“开卷有益”;册页式窗户,让你以为“一册在手”;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凹凸变化的书册式窗户其实是个平面。以窗棂作画框,窗外风光尽收眼底,冬天则作山水画贴于窗棂,仍是一景。这凝聚着高度聪明智慧的设想,据说源于清学者李渔的《闲情偶寄》,认为“是山也可以作画,是画也可以作窗”;从而创造出“尺幅窗、“无心画”的审美理论。

静升王氏家族兴衰史 也许有人会感兴趣:王氏家族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原来,王家本为太原人,来灵石后先落脚汾河沟营村。元皇庆元年(1312-1313年),有位叫王实的年轻人迁至静升,即是静升王氏始祖。这王实以卖豆腐为生,为人忠厚,做生意货真价实,渐有积蓄,然数世后方有人读书,至十三世已是明末清初才成为静升首户。十四世的王谦受、王谦和五兄弟脑筋灵活,经商贩卖盐粮绸缎杂货骡马。以后贸易由晋至蒙,行商坐贾,通过为官家购粮草又打通了黑红两道,官商联手一发不可收拾。康乾嘉年间为静升王氏鼎盛时代,王家人通过科考、捐保、荫袭等途径获五品至二品官员101人,获康熙帝御赐龙头拐杖,乾隆帝御赐黄马褂、银牌等。王家人去世后,包括太子太保刘墉(刘罗锅)等一批高官赋诗文吊唁;郑板桥等名流亦为其题写过匾额。然王氏家族自清道光后逐渐衰落,在封建社会日益走向没落的情况下不少族人弃商从官,贪图享乐,玩物丧志,甚至吸食鸦片变卖家产。祖上十数年修建的万余平方米豪宅视履堡,仅以964两纹银售出;四家为了糊口,竟将当年奉旨修建的大型石雕孝义坊和孝义祠,以区区2000吊铜钱卖出,一家仅得500吊钱。曾经轰轰烈烈的王氏家族,600余年积累的庞大祖业很快付诸东流;当然也不乏在海内外成就事业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来源:2018年8月14日山西市场导报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非商业用途!

本文转载自:山西市场导报(作者:柏冬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