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夏县宋金墓的发掘

 历史探奇 2021-11-25

山西夏县宋金墓的发掘

选自《考古》2014年11期,运城市河东博物馆、夏县文物旅游局

1998、2007和2010年,山西省夏县在基建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先后发现了4座砖室墓(图一),其中有宋代纪年墓1座,金代墓3座。墓葬结构各具特色,现分别简报如下。

一、上牛宋墓

1998年4月140,水头镇上牛村村民在建房取土时破坏了一座砖室墓,夏县博物馆立即派人前往进行了清理。此墓位于上牛村中西部的一个西高东低的土台上,坐北向南,方向170度。墓室的东壁及顶部遭到了破坏,破坏后的墓顶最高处距现地表1.2米。

该墓为仿木结构砖砌单室墓,由墓道、墓门及墓室三部分组成,建造方法是先砌筑东、西、北三面壁体及墓顶,然后再砌筑南墙。所用建筑材料有三种:以条砖为主,砖长0.3、宽0.15、厚0.05米,用于砌筑墓门、四壁及墓顶;次为方砖,边长0.3、厚0.05米,用于砌筑四壁;三为仿木构件,有立柱、斗拱、何木、樗、勾首、滴水等。

墓道位于墓室南部,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宽0.76米,未发掘。

墓门辟于墓室南壁中部略偏东,长方形,整体用条砖卧砌封堵,高1.58、宽0.61、深0.3米。墓室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3.12、东西宽1.75米,底部未铺砖,但向下挖了一个形似棺木的深坑,坑长2.5、上口宽0.9、底宽1.23、深0.5米(图二)。因遭破坏,墓内仅见零星尸骨、棺钉及木板痕。

上牛宋墓为三合院式仿木构建筑。墓室四壁用条砖错缝平砌四层作为基座。基座之上,北壁中间以两根抹角方柱分隔成三间,正中辟门,门由门砧、门槛、立颊、樽柱、门额、上额、门簪和板门等组成。三枚门簪皆绘墨,中间一枚为圆形,表面为花瓣;两侧两枚为长方形,表面为米字纹。板门不分门扇,亦无门钉(图三)。西壁以四根抹角方柱分成三间,当心间辟门,门制和北壁相同,无门簪,但板门上有墨绘门钉,墨色已脱落,门钉数目不清。南、北两稍间各砌置破子根窗,高0.57、宽0.66米,窗有外框,窗心以条砖的窄长面加工成破子极形,有窗极五枚(图四;图五)。东壁虽破坏严重,但残存结构与西壁相同。

柱头上承普柏紡,普柏紡上砌斗拱。

西壁设柱头铺作四朵、补间铺作三朵,共七朵,皆为把头绞项作(图六)。北壁设柱头铺作二朵、补间铺作三朵,共五朵,皆为一跳华棋之上承托令棋(图七)。西壁斗拱形制简朴,北壁斗拱硕大华丽,棋头卷瓣明显。各斗拱斗颇明显内弧。

斗拱之上叠砌標檐紡、樗,樗上雕方椽,椽上设檐,屋檐施圆形勾首、素头板瓦滴水。瓦垄上墓顶已大部无存。据残存的砖作可知,墓顶为先用条砖平砌,而后在壁内贴立砖一层,使墓壁表面光洁平整。

南壁是三合院式墓室筑成后才砌筑的,故与东、西、北三壁有明显的砖作接缝,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墓门底部穿过基座与墓底平,顶部与东、西壁起券层齐。墓门两侧以方砖立砌一层,平铺一层,共四立四平的砖作砌设。墓门之上用条砖平砌,不设贴砖(图八)。墓门西侧壁间墨绘竹画一幅,并有行书题记三行,自右至左为“牛八、牛六、牛月0',“辛未大出,癸口贰团福”,“后代牛铎团”(图九)。竹画之上另有双鸟墨画和题记,均漫滤难辨。墓门东侧最上一层立砖墨色行书题记一条,即“嘉祐元年(1056年)七月廿八日二代□”(图一0),准确地标明了此墓的建造日期。

普柏紡、標檐杭涂朱砂红彩,梳檐樗绘黄彩,门窗边框饰黑彩;斗拱之斗涂绘黑、黄、红彩,棋或涂朱红彩,或以黑、白、红条纹相间绘饰;椽头纹样为黑、红相间的“X”纹,勾首涂抹黑彩。壁画方面,西壁抹棱柱与门窗间的墨色装饰带以大根花纹作地,间施花卉;北壁东西两稍间红地之上墨绘动物图案,已漫滤不清;棋眼壁间彩绘花卉。墓顶壁画较鲜艳,据东壁所存,残留彩画分三层:下层装饰黑白相间的菱形纹;中间层为富贵无边纹,皆用黑、白两色勾绘,以红线条间隔;上层为青、红、黄等色绘制的缠枝牡丹,可惜大部分已毁坏无存。

二 西阴金墓

2007年8月中旬,尉郭乡西阴村民基建取土时发现了一座砖室墓,夏县文物局迅即派人前往予以清理。该墓位于西阴村南的坡地上,地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夏县西阴遗址南部,坐北朝南,方向180度,墓顶距现地表约0.35米。

西阴金墓由墓道、墓门和墓室等三部分组成。因墓顶遭到破坏,故清理时直接进入墓室,墓道部分未清理。

长方形墓门高1.24、宽0.56米,辟于墓室南壁正中,以八排条砖斜卧封堵。封砖每相邻两排呈正反向彳顷斜,形成“之”字形,开口处有一立砖补空。墓门内口雕作壶门形(图一一;图一二)。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1、东西宽1.4、高2.55米。,墓室北部有砖砌棺床,棺床南有长方形夹道。棺床长1.86、宽1.4米。

骨1具,头骨和大部分骨架已朽成灰,仅余主要肢骨。从残存肢骨和骨灰看,头向北,身体斜向西南,仰身直肢葬,无葬具。南部夹道为长条形,长1.4、宽0.24米,低于床面0.45米,正面砌成束腰式,腰花板砌力士柱三根,柱间嵌牡丹题材花砖二块,底铺砖(图一三)。棺床及墓壁所用条砖长0.33、宽0.16、厚0.05米,花砖长0.32、宽0.16、厚0.035米,力士柱高0.16、宽0」米。棺床之上,东、西、北三壁皆砌向外凸出的凸字形束腰式基座,束腰部位嵌饰牡丹题材花砖,东、西壁各三块,北壁二块,花砖凹进壁间2.5厘米(图一四)。

西阴金墓亦为三合院式仿木构建筑,每面皆面阔三间。北壁当心间辟门,门为长方板形,两扇,有门砧、门槛、立颊、门额、上额、门簪和板门等。每扇门高0.32、宽0.16米,各施三路共九枚门钉,门钉浮雕成八瓣莲花形。无门环。两枚门簪为长方形,表面雕刻米字纹花瓣。门左、右各砌抹角方柱一根,柱下置方形础石。东、西两稍间各嵌一竖立的素砖,砖凹进壁间1厘米,下沿与门槛上沿齐,大小和束腰花砖相同(图一五)。

东、西壁各砌立柱四根,平柱、角柱各二根。立柱呈方形,为条砖立砌而成。两壁均为当心间辟门,两稍间砌设破子根窗。西壁门制、门簪与北壁相同(图一六)。东壁门制亦相同,但只有一枚长方形门簪且居中,表面雕刻“X”形花纹,无门钉(图一七) O每堂窗外皆砌樗柱、上额和窗砧,上下串与立颊均素面,内窗心用长方形条砖窄面斜砌破子窗棋五枚。

自底向上1.59米处的墓室四壁横砌普柏紡一周,紡上承斗拱十二朵,其中四朵为转角铺作,每面两朵柱头铺作,均为五铺作双下昂,令棋施异形棋,斗颛直面(图一八) 。斗拱之上砌標檐樗,樽下有替木,樽上雕方椽,并列勾首滴水。瓦垄上承墓顶,虽然已遭破坏,但仍可看出其为四面起券的洞室结构。

墓内墓主骨架左侧东壁中部随葬铁犁铮1件。铁犁锋头部呈圆形,翘,平面略呈弧线三角形,菱形,尾部外弧,腹中空。宽13、厚6厘米。

三、上冯金墓

2010年7月下旬,埝掌镇上冯村民建设蔬菜大棚时发现了两座砖室墓,夏县文物局迅即派员前往进行了清理。

两座墓葬位于上冯村西200米处,皆为仿木结构砖砌单室墓。上冯Ml因墓道、墓门和人骨遭到破坏,墓向不明。上冯M2坐东朝西,方向270度。Ml在东,M2偏西,南北相距3.3、东西相距3.6米。棚沟分别破坏了Ml的西半部和M2的东半部,发掘时直接进入墓室进行清理,墓道未发掘(图一九)。

(一)上冯M1

墓室全部用砖砌筑,砖间以黄泥抹缝。墓砖以长方形条砖为主,砖长0.31、宽0.16、厚0.05米,另有少量铺地砖为方砖,方砖的规格为条砖的两倍。仿木构件为模制而成。墓道和墓门已在施工过程中被破坏,现仅存墓室东半部。墓室平面呈长方形,残长2.1、宽1.3、高2.75米,底部全部以方砖错缝平铺(图二0)。人骨架因遭破坏已残碎不辨。残留的淤土内出土1枚“元丰通宝”篆文铜钱币。据说曾于墓室内出土1件瓷碗。

墓室由基座、四壁、墓顶三部分组成。四面基座均为砖砌束腰式,束腰部位砌力士柱,柱高0.18、宽0.1米。力士头戴仰莲帽,面部丰满,袒胸露腹,双膝蜷曲于仰莲座上。

(一)上冯Ml

墓室全部用砖砌筑,砖间以黄泥抹缝。墓砖以长方形条砖为主,砖长0.31、0.35米,砖面模印枝叶茂盛的荷莲、石榴、牡丹花卉,边框有壶门形、素长方形等。基座之上均为砖雕仿木结构,装饰门窗、墓主人生活场景等(图二一)。 砌一椅。左侧椅上彩绘一老年男性,头戴小帽,三缙长须,身着对襟衣。老人身后有二仆人站立。老人、仆人头上竖长方框内皆有墨书榜题,但均漫漫、不辨。右侧人物难辨,头上亦有墨书榜题,亦漫滤、不辨。八仙桌上方绘长方形山水题材中堂画。人物、中堂画以红、黑两色彩绘。仆人身后有并排砖砌的两座长方形灯台,台内放置树枝形灯盏。右侧人物后砌直根窗,部分被破坏。普柏紡下的阑额部位嵌花卉砖四块,题材与束腰花砖相同(图二二;图二三)。

东壁面阔三间,当心间辟四扇格子门,为四抹头制,上部格眼呈菱形,障水板雕刻壶门。门左、右砌筑抹棱柱,下置鼓形础石。南、北两稍间砌大极花窗。门窗之—,上雕有门帘,帘钩、帘纹十分清晰。门帘分二层:下层为阴线雕刻的竹帘,帘上有朱红粗线装饰的布挂,当心间五道,左、右稍间各两道;上层为白底黑线勾画的幕布一道(图二四;图二五)。

南壁有一门二窗。正中雕砌两扇板 门,两侧各砌一破子极窗。门制与西阴金墓相同,每扇板门高0.45、宽0.16米,门钉为四路共十六枚,门簪为素面菱形。窗制与上牛宋墓相同,宽0.76、高0.43米,东侧破子窗极为九枚,西侧因被损现仅存四枚。门窗上阑额部位嵌有荷莲、牡丹题材花砖,上承普柏枋(图二六)。

四壁之上砌普柏紡,紡上设斗拱。东壁施柱头铺作二朵,为五铺作双下昂,令棋使异形棋,耍头上翘(图二七)。南、北二壁现各存斗拱三朵,皆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

斗拱之上砌榇檐紡,紡下有替木,杭上承方椽,椽上瓦檐施圆形勾首、素头板瓦滴水。瓦垄之上内收,最顶部用条砖立砌-道,形成四面起券的洞式拱顶,墓顶距地表1.9米(图二八)。

整个墓室基座以上全部涂白灰。门窗表面饰朱红。花砖花卉皆抹彩。普柏杭、橙檐紡用红线勾勒木纹。.斗拱、紡、椽以黄白色为底,黑线勾边。棋眼壁间用白灰皮作地,灰皮上彩绘花卉。斗拱间装饰朱红色条云纹。此外,墓顶还有壁画,因水浸严重剥落,现已无法辨识。

(二)上冯M2

虽然此墓的东壁和北壁东半部遭到破坏,但墓底和基座保存尚完整。墓底平面为长方形,长2.34、宽1.4米,表面以方砖错缝铺砌。近墓门有一低洼处无铺砖,这部分呈长方形,长1.2、宽0.2米,使墓室内形成了倒“凹”字形棺床(图二九)。

长方形墓门辟于西壁正中,高0.86、宽0.56米,厚度不详,全部用条砖立砌封堵。墓门底低于墓底平面,内口雕砌成壶门状,墓门左上侧砌设一豆形灯擎(图三0)。

基座高0.6米。除西壁外,其他三壁皆为砖砌凸字形束腰式,束腰部位嵌有与上冯Ml同样题材的力士柱和花砖,北壁有力士柱六根、花砖五块,东壁有力士柱四根、花砖三块(图三一),南壁有花砖四块。南壁花砖凹进壁间1厘米。

南壁以四根抹角方柱分成三间,平柱、角柱各两根,柱下置方形础石。当心间辟门,门由门砧、门槛、立颊、樽柱、门额、上额、门簪和格子门等组成。两扇格子门为四抹头制,格眼为斜十字纹,障水板阴刻壶门。两枚长方形门簪雕刻米字纹花瓣(图三二)0两稍间各砌设破子极窗,窗制和西阴金墓相同,门框、窗框上绘饰云纹,均剥蚀不清。左、右窗下各嵌狗纹花砖一块:左侧花砖高0.16、宽0.2米,狗呈蹲式;右侧花砖高0.16、宽0.25米,狗为立式,雕刻于壶门内(图三三)。

北壁以两根抹角方柱分成三间,柱下有方形础石。正中,间辟四扇四抹头制格子门,格眼'雕砌大极花纹,障水板阴刻壶门。左、右两稍间各砌破子极窗,窗宽0.6、高0.25米,形制和上冯Ml南壁相同。但因遭破坏,格子门的东侧两扇、东立柱和东稍间破子极窗皆已不存。承托普柏紡的阑额部位的花砖现存三块。其中,最西侧花砖上盛开的牡丹间有飞翔的蝴蝶,另一块花砖的牡丹间雕飞驰的仙人(图三四)。

普柏紡上砌置斗拱,斗拱之上依次架设替木、標檐紡、方椽和瓦垄。

南壁有斗拱四朵,两朵柱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皆五铺作单抄单下昂,相邻斗拱间置交首棋,转角处各设斜棋,整体风格庄重规整(图三五)其瓦垄砌圆形勾首,勾首间铺装锯齿形滴水。棋眼壁间彩绘牡丹、荷花等花卉图案。

北壁现存斗模三朵,皆五铺作单下昂,蚂蚱形耍头,整体风格简洁率意(图三六)。其瓦垄设方形勾首、素头板瓦滴水。棋眼壁间嵌花砖一块。

西壁有斗拱两朵。以墓门中线为界,南、北两部分砖作有明显的错缝,承托斗拱的普柏植上部高低不齐,两朵斗拱和瓦垄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风格(图三七)。南边一朵转角铺作规整庄重,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并置斜棋,瓦垄勾首圆形,锯齿形滴水,和南壁的形制相同。北边一朵补间铺作随意简明,为五铺作单下昂,瓦垄勾首方形,素头板瓦滴水,形制和北壁相同(图三八)。

墓顶为四面起券的洞室尖拱顶。墓底至墓顶高2.76米。

上冯M2不像Ml那样通体施彩绘,但其砖作露明部分特别是斗拱和门窗皆水磨,表面光洁。

墓室底部未经扰乱。从淤泥内清理出的人骨架为成堆摆放,头向东,头骨下有肢骨,墓室中部南侧另有一小块头骨碎片,据此推测该墓为二次葬。墓室的东南角、西南角和东北角各放置卵石1块,西北角发现有瓷灯盘1件(图三九)。瓷灯盘为敞口,浅盘,圜底,圈足。白釉,内表底部有圈足器物叠放烧制而出现的圈状缺釉,外表釉施至口沿下,以下部分无釉,属于明显的釉不施底做法。口径9.5、圈足径3.2、高3.4厘米(图四0)。

四、结语

上牛宋墓的题记,说明此墓为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七月二十八日建,墓主人后代为牛铎。

西阴墓、上冯墓无文字资料,因此墓主人和绝对年代无法确定。但上冯Ml出土一枚“元丰通宝”篆文铜钱币,可证其上限不早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上冯M2出土的白瓷灯盘,器内表底部有圈足器叠放烧制而出现的一圈缺釉,外表口沿以下部分无釉,为明显的釉不施底做法,属于典型的金代特征。再从墓葬的形制结构和雕刻装饰分析,西阴墓、上冯墓平面均为丁字形,墓门上口雕作壶门式;西阴墓砌有长方形棺床,上冯M2为倒“凹”字形棺床;基座皆为束腰式,束腰部位砌有花卉砖和力士柱;基座上雕有门窗格扇,门或为板门,或为格子门,窗均为破子快窗;斗拱之上叠置榇檐杭、方椽、屋檐和墓顶,整体风格与稷山金墓的乙类墓E相同,其时代应为金代前期。

另外,以墓门中线为界,上冯M2的斗拱明显表现出两种不同风格:南半部表面经水磨,庄重规整;北半部简洁率意,与上冯Ml相同。根据砖作的叠压关系并参考葬制,推断此墓先建成南半部分,后在建造Ml时又补建了北半部分,故建造时间上M2早于Ml,二墓下葬时间相同。两墓相距数米,应属于同一家族。

宋金时期仿木构砖雕墓,历年来在晋南一带多有发现,主要分布在稷山、侯马⑵、新绛、闻喜⑶和襄汾等地,夏县境内集中发现尚属首次。其中,上牛宋墓建筑手法独特,结构上不设棺床。三合院式仿木构建筑以北面为主,东、西两厢为辅,层次分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斗拱形制规整,装饰华丽,棋头卷瓣、斗輙内弧明显,反映了早期建筑风格。且有准确纪年,为当地宋代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标尺。

西阴、上冯金墓砖雕粗朴,既无舞台建筑,又无伎乐人物,只有简单的彩绘壁画,基本特征与稷山金墓的乙类墓相同,却又具有自身特点。如在墓葬形制上,稷山、侯马金墓刀字形、丁字形兼具,夏县金墓则皆墓门居中,形呈丁字;在墓室平面上,侯马、闻喜小罗庄金墓为正方形,稷山金墓为长、宽比例介于1.19-1.25间的长方形,夏县金墓则为长、宽比例大于1.5的长方形;在墓室装饰上,稷山金墓为四合院式,夏县金墓南壁皆无装饰,属三合院式;在墓顶结构上,稷山金墓多为覆斗式,闻喜小罗庄金墓皆为八角攒尖顶,侯马金墓为覆斗式与八角攒尖顶并存,夏县金墓则皆为四面起券的洞室拱顶等。至于这类墓葬的分布地域、延续时间、发展变化和产生原因,以及夏县境内是否具有稷山甲类墓或者更为高级精致的宋金时期仿木构砖雕壁画墓,这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工作。

附记:遗址发掘、线图绘制、照片拍摄者均为黄永久。

执笔者:邹冬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