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6年,嬴政在宫中商议灭楚大计。嬴政问:伐楚需用多少兵力?”老将王翦说:“非60万人马不可!”不料,年少壮勇的李信却说:“20万足够了!”嬴政一听,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不如李信气盛勇敢,于是任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率20万军伐楚。王翦见自己已不被重用,便推说有病,告老还乡了。 结果,李信以20万人马对抗楚国,楚国大将项燕率40万人“以退为进”,奇袭李信,李信所率秦军抵敌不住,7名都尉被杀,秦军大败而逃。项燕率楚军穷追不舍,连追三天三夜,秦军死伤无数,李信伐楚以失败告终。 秦军大败后,嬴政震怒,他后悔未听王翦之言,于是,亲自去请王翦。 嬴政说:“寡人不听将军良言,李信20万大兵果被楚将项燕打败。听说楚兵正西进攻秦,将军难道忍心不管吗?” 王翦推辞说:“老臣病糊涂了,身心衰老,大王还是另选将领吧!” 嬴政诚恳表示:这次伐楚非王翦不可! 王翦见状,说出条件:“大王如万不得已非要用老臣,那老臣非得60万人马不可。” 嬴政一听,心中有疑。因为古时大国只有三军,中等国只有二军,小国一军,出师时并不全部出动,以免国内缺乏兵力。王霸的威势凌驾于诸侯之上,军队也只有战车千乘,一辆战车75名士兵,也从未达到10万。而今王翦一定要用60万大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王翦知道嬴政的疑惑,接着就解释说:“古时打仗,约定日期,摆开阵势,双方列阵而战,步伐有一定规矩,动干戈不致重伤,声讨罪过但不兼并土地,虽然诉诸武力,但仍然寓含礼让之意。所以帝王用兵,数量不必很多。如今诸侯以力相争,恃强凌弱,逢人便杀,见地就占,兵力动辄万计,围城经常越年,农夫持刀枪,儿童入兵册,形势所逼,没兵不行。楚国拥有东南,一声号令,百万兵员可备。臣领兵60万,还恐怕不能克敌,无论如何,不能再少。” 嬴政一听,叹道:“将军分析透彻,寡人听将军的!” 于是,嬴政车载王翦入朝,即日拜为大将,倾举国之力,组60万大军,交给王翦,仍用蒙武为副将。出师之日,嬴政到灞上送行。 《史记》记载:“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於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敬酒与嬴政说:“臣有个请求。请大王赐臣一些良田住宅。”。嬴政笑道:“将军成功回来,寡人与将军共享富贵,你还怕贫穷吗?” 王翦说:“我老了,大王即使给我封侯重赏,也只是风中蜡烛,能光耀几时?不如在我活着的时候,多多赏赐良田美宅,作为子孙基业,这样我就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大王恩德了。”嬴政大笑,答应了王翦请求。 王翦大军行至关外,又派使者驰回咸阳向嬴政索要园池数处。 蒙武见王翦索要太多,十分不解,问:“老将军为何这么多要求?” 王翦手捋长髯,面带微笑,私告蒙武说:“秦王性格刚强,威风凌厉,但是犹豫多疑,不信他人。如今交与我60万大兵,这可是倾国之师啊!我多求田宅园池,谎称为后代子孙考虑,其实是为了安慰秦王之心。如不如此,岂不是让秦王怀疑我的忠心?” 《史记》记载:“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是秦国继白起之后,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王翦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灭六国的最大功臣。他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一生征战无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 王翦明白,在外作战,最怕君王怀疑。比如:老将廉颇,长平坚壁拒敌时,被赵王撤了职,赵国付出40万大军的代价。还是赵国大将李牧与秦军王翦大战太原,奸臣郭开挑拨,李牧惨遭杀害,昏君成了阶下囚……这些教训太深刻了,所以,王翦心思缜密,稳住后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王翦的做法无疑是成功的!嬴政自然也明白王翦的一片苦心。 王翦平定楚地后,嬴政出城30里御驾亲迎,称赞:“老将军宝刀未老,小将军英雄年少。王门父子,大功于秦无双。”。随后还扶车进城,赐赏黄金千斤。王翦坚辞不受,并且送还出师时所索全部良田美池楼阁,告老还乡。 这就是“王翦请田”的典故。“王翦请田”也是明哲保身的代名词…… 总之,大将王翦智而不暴,勇而多谋,不仅懂得如何制敌,更懂如何保护自己。在秦国统一天下后,急流勇退,告老还乡,最终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中得以善终的一位大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