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水学派的师承关系及其学术演变如何?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11-25

在中医学派中,能与河间学派媲美者,首推易水学派。易水学派是以张元素为其祖师,以脏腑病机为其研究中心的一个学术流派。此派侧重于虚损病的研究,尤其以脾肾虚损最为突出。故临证治疗,偏于温补,并发展为明清两代的温补学派。

文章图片1

元素之学,首传于李东垣与王好古。李东垣之学传于罗天益,私淑李东垣之学者有薛立斋、张介宾、李中梓等诸家。赵献可又私淑于薛立斋。传献可之学者,有高鼓峰、董废翁,吕晚村等诸人。张璐介于薛立斋与张介宾之间。李中梓一传于沈郎仲,再传于马元仪,三传于尤在泾。易水学派的师承关系,大体如此。其中以张元素、李东垣、薛立斋、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六大家为最著名。

张元素在《内经》、《中藏经》、《小儿药证直诀》的启发下,从脏腑的寒热虚实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并在遣药制方理论上有所发挥,不愧为言脏腑病机的一代宗师。

李东垣受张元素脏腑虚类疾病的启示,阐发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临床上善用补中、升阳、益气诸法,成为“补土”一派。王好古,先学于张元素,后学于李东垣,对阴证卓有成就,他兼论外感,侧重于肾,强调人体正气之说最为著称。

文章图片2

罗天益师事李东垣,在发挥脾胃学说的同时,独详三焦辨治,而自成一家。

到了明代,薛己私淑于李东垣,兼及钱乙。李杲的补脾、钱乙的补肾,薛氏最为擅长,他的脾肾并补,以脾为主的特点,又略不同于东垣。他力倡补肾之说,由于他提出温补肾命的主张,向被称为温补派之首。

明末以来,赵献可独取薛己补肾之一偏,大倡命门水火之说,习用六味、八味以补肾水、命门,作为论治诸病的要领。

同时有山阴张介宾者,出入于薛李之间,倡命门之火为元气,肾中之水为元精,制左归丸(饮)、右归丸(饮)诸方,成为阴阳两补的巨匠,至此温补学派已达鼎盛时期。

文章图片3

李中梓,集以上诸家之大成,谓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脾有阴阳,肾分水火,宜乎不宜偏,宜交不宜分。主张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这又貌似薛己,而又不尽然。

从易水学派整个学术内容来分析,他们以脏腑病机为理论依据,对内伤虚损病作了精辟的研究。对脏腑与气血的生理、病理关系及脾、胃、肾、命门诸脏腑的病机发挥极多。并从元阴、元阳两方面对人体阴阳平衡的调节机制,提出了宝贵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现就对易水学派的师承关系,列表如下:

文章图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