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思维05金融这门生意

 廿氏春秋 2021-11-26
本质思维,金融就是一门关于钱的生意

 ——本质,是过滤掉事务外在表相的根本属性

05 金融这门生意

生意就是买卖,就是以赚钱获利为目的的交易。不赚钱的生意,也叫亏本的买卖,要么做不下去,要么就是另有原因,比如金融领域的庞氏骗局,你要它的利息,它要你的本金。所以说,种地卖粮是生意,开滴滴送快递是生意,包括走私军火贩卖毒品都是生意。金融也是一样,拉存款卖保险是生意,发债IPO也是生意。

赚钱是生意的基本条件,也是主要目的。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么说过于绝对,因为有些生意(我们在这里可以叫做企业更好听)、有些企业的目的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用科技让复杂世界更简单”、“用户为本,科技向善”等等,这不是听起来很伟大,至少很没有铜臭味儿么?!

也许他们说的是真的,也许。但我们在这里不是抒发情怀,而是谈能洞悉金融万象的认知,情怀这东西对我们的认知有时候是一种误导。

比如说,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这家公司主营业务是卖假货和逃税;

“用科技让复杂世界更简单”这家公司主营业务是卖假药和推荐害人的医院;

“用户为本,科技向善”的这家公司主营业务是游戏,那种让人玩了就上瘾的游戏。

这才是企业的真实面目。

另外,我们说做生意的目的是赚钱,并不是说一定是靠经营利润赚钱,而是说,只要能赚钱,基本上咋整都行。比如说,一个企业天天亏钱,但是还能天天投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怪现象”?

这个现象一点儿也不奇怪。我们看看企业的现金流报表就知道,企业的现金分为经营性现金流、投资性现金流和融资性现金流。虽然我经营上每天都亏钱,但如果我能持续的融资,就可以维持生存,甚至可以扩大对外的投资。这种公司可以称之为“融资就是主业”,比如说乐视、中国华信、瑞幸咖啡,比如说中国几百家上市公司和数千家地方的国有平台公司,都是这样的。

当我们用“关于钱的生意”来称呼“金融”时,它就显得不再那么高大上了。就像我们把一个知名女演员称作是“卖艺的”一样。而这时,金融行业和农业、畜牧业、房地产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娱乐行业也就没啥区别,大同小异而已。

比如说,银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很像。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中间业务、投行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例如理财和私行)。其中存款业务就像是造房子,贷款业务就是卖房子,在买卖房子中间赚些差价。中间业务就是物业管理,投行业务就是小区里开个婚介所,理财就是小区的晚托班,私行业务就是小区里的会所。

保险业和农业很像。保险业的主要业务是财产险、寿险,以及保险资产管理。只要地球上有人,只要人有财产,就会需要保险。一批“保”完了等下一批,一年“保”完了开始下一年。这个是不是很像是农业,春天播种,秋天收割,然后明年再来一回。

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公司很像是畜牧业。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公募基金主要是证券投资的资管业务。这个很像是畜牧业,放羊,到了秋天开始剪羊毛,挑肥的杀了卖羊肉。过了一年再整一次,周而复始,只要不把羊杀光,就不用担心没有羊毛和羊肉。

信托公司和租赁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把别人的钱汇集起来,自己作为渠道,输送到另一个地方,到了时候再输送回来。这个很像是交通运输行业,比如说地铁高铁,上午把人们拉到某个地方,晚上再拉回来。其中也会出现特殊情况,比如说如果翻车了,那就回不来了。

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包括天使、VC/PE,很像是娱乐行业,都是找到好苗子,然后通过培养、包装,最后推成大明星。所以娱乐圈有多乱,金融圈业差不多,只是尽量闷骚而已。

所以金融这门生意,和其他的生意都差不多。我们先来看一个图片

 

这个是某些热心人扒出来的蚂蚁金服的股东。我觉得它是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一个股权投资+企业IPO的案例。

金融业务里最牛逼的,包括发债、PE、IPO;而蚂蚁金服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独角兽,又是牛逼中的牛逼,简直是牛逼大了。谁能在这么牛逼的企业IPO前参与,那就是躺着赚,至少一个月前地球人都这么认为的。

但当我们看到这个股东背景时,就一下子明白了,地球人都认为很牛逼的公司要IPO,股东都是一些特别重要的,特别有能量的机构。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金融这门生意和其他行业的生意一样,最重要的是:关系和利益!

说两个亲身经历的事情。

2011年,曾经去一家外国的精品投行(Boutique Investment Bank )面试,看到公司的宣传册里介绍在中国能够获得商业机会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具备适应中国国情的Guanxi资源。这是册子里的原话。

后来我还是参与了一段时间他们的业务,才知道这家公司在中国只有一个老外负责人,其他的团队成员都是某某省副省长的儿子、某某部副部长的侄女等等。我想,这就是投行业务能做好的关键所在吧。

2015年,参与阿里巴巴在纽交所的上市。当初好像是国内只有三家机构拿到了份额,我所在的那家机构拿了大概2000万美元。能拿到这些份额最主要是这只基金的管理人是原来纽交所亚太区的总经理,只有像他这样背景的人,才可能在狼多肉少的投资机会里抢到一些机会,但也就是2000万美元,也不大。

记得当初在惠普工作时有个培训,讲的是职业晋升的“H”型通道,也就是技术型和业务型的两个路径。技术型的人擅长的是“know how”,也就是知道事情怎么做;而业务型的人擅长的是“know who”,也就是知道事情是谁来做,这个“谁”,特指具有决策权的人,我们当时叫做decision maker.

H型通道是说,技术型的人未来的发展机会是技术高管,但也可能变成业务高管,同理,业务型的可以成为技术高管或者业务高管。在具体实践中,公司的高层绝大部分都是从业务型的发展过来的。

这个结论适合每个金融子行业、每个机构,也包括每个团队和每个个人。金融业务做的好的,最主要的就是“关系和利益”。这个关系,指的是跟交易对手的决策者的最近和最亲密的关系;利益指的是能够协调好各方面的需求,主要是合理合法的需求。所以那些金融业务做的比较好的机构、团队和个人,know how肯定没问题,但更擅长的是know who!

比如,大型央企、国企的存款、贷款、发债、IPO,不是因为你会或者你有,就是你的生意,而是哪些既具备关系背景又能协调好利益关系的人的买卖。如果你在金融行业,但只是懂了金融的技术,比如DCF或者久期啥的,那你跟码农其实也没啥区别,跟工地的板砖的也没啥区别,也真的就是一个金融民工。当然,就像现在的收入最高的行业是IT行业,职位包括码农在内。能在金融行业做一个高收入的技术工也非常不错。

每一行的生意,都需要关系和利益,金融行业也不例外。另外,适合所有行业的生意规则,基本上都适用于金融行业。比如垄断。

中国有几个金融子行业是垄断的。比如银行,特别是全国性银行,不是你想开就开的。类似的还有信托公司,全国就68家,垄断。

通常垄断能带来巨大的超额利润,这个在世界范围内都通行,每个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在自己的行业占据绝对垄断的地位。所以全球五百强企业名单里,中国上榜的绝大部分都是垄断企业,尤其是金融行业。

还有,比如创新。创新是企业制胜的秘笈。谁创新,即便不垄断也会一枝独秀,比如前些年的招商银行个人业务,就是创新;比如通过公募基金实现的余额宝,就是创新。比如蚂蚁金服的小贷业务,就是创新。

比如激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激励也是一个生意能做好的法宝。那些在各个行业凭借自身努力做的好的企业,都会有很好的激励文好,比如华为、万达、平安银行等等。

垄断、创新、激励,金融这门生意也是这样的。没有垄断、没有创新、没有激励的金融机构,肯定不是什么好机构,也做不出什么好产品来。

把金融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看待,一样对待,不被表面的花里胡哨的包装迷惑,这个就是这章的意思。

我们说金融就像个美女,像范冰冰一样的美女,这个不是歧视或者侮辱。假设哪天范爷突然请我吃饭,并且还亲自跟我握手,我会鸡动的几天睡不着觉,甚至逢人便说——你看,这只手就是被范爷亲自握过的,一直没舍得洗,现在还有香味儿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