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宗美学与奇石欣赏(一)

 二闲居 2021-11-26
图片

图片
佛与道 | 马达马斯加玛瑙
佛学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它在东晋以后的流传过程中,起初是通过与玄学思潮的碰撞融合,日益融进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而又变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新的理论结构,即中国化的佛学。从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派宗纷呈,其中作为佛教一宗的禅宗,其禅理禅机,高深莫测。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受其影响或信奉其理者举不胜举。魏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中国化佛教。特别是具有东方神密色彩的禅学的演进与渗透,禅宗美学对古今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随着中国古典美学的解体、重建和平衡,追求自然美、崇尚自然美逐渐成为人们(特别是文人墨客)的一种普遍心态。当自然美真正成为人们独立的审美对象后,审美主体心理的自由度便日趋加大。审美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审视也就自然而然地偏重于内在世界的感悟和品味。
  
图片
观自在 | 陈炉石

图片
达摩面壁 | 陈炉石


 壹 
  
禅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公元528年,南北朝梁大通元年仲秋,一位浓眉虬髯、体态魁梧的印度和尚,赤跣双脚,走进建康(今南京)皇宫。来者,就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出生在南印度,自幼舍身弘道,得法之后,自愿到中国传化。他是中印古代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据说,他是乘坐商船,在海上飘泊了三年才抵达广州的。
 
图片
达摩 | 和田绿碧玉籽料

达摩入建康皇宫后,即拜见了梁武帝。
 
梁武帝说:“朕即位以来,造寺舍经,虔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
 
达摩道:“并无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
 
梁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梁武帝听罢,不禁皱起眉头,连忙追问:“佛经里最要紧的是什么?”达摩曰:“不要总想着自己成佛……应该想如何使众生都成佛。”说完,达摩即离宫扬长而去。
 
图片
云逸梵净 | 灵璧石

梁武帝身边有位佛学国师宝志公,当他听到武帝与达摩“语多不契”时,惊呼皇上当面错过了一位高僧。于是,梁武帝赶紧派人去追赶达摩,不料,达摩已“一苇渡江”北上了。
 
图片
一苇渡江 | 大湾石

图片
一苇渡江 | 灵璧石
到了江北后,达摩首先游历了洛阳。他对永宁寺的宏伟精丽赞叹不已,认为“极佛境界亦未有此。”此后,达摩在嵩山五乳峰的一座山洞里“面壁九年”。少林寺的和尚们尊菩提达摩为初祖。山上至今仍有“初祖庵”,吸引着四方参禅悟道者和八方游客。
 
图片
佛 | 马达加斯加玛瑙

图片
遐思 | 和田玉

图片
观音 | 灵璧纹石
菩提达摩东渡来到中国后,禅宗经过六代裔传,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以慧能的“顿悟”和神秀的“渐悟”南北两派。以慧能为创始人的南宗禅学,凭借信仰和良心,追求某种突发的机缘,以觉察人生至理,从而顿悟成佛,此即所谓顿悟;以神秀为创始人的北宗禅学,奉佛教经典为依据,强调深人体察经典,逐渐领会,最后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此即所谓“渐修”(或“渐悟”)。考察中国古代文化的演进与发展,不难发现,南宗禅学较之北宗禅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更大,试县因为南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禅理,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更乐于接受。
 

图片

道道道 | 新疆火山岩

图片

禅机 | 右江石

图片

 禅悟 | 玛瑙石

禅的宗旨是:“一切依靠自己切勿依靠他人。”禅主张自立本原,今生今悟,不主张修来世。它的思想体系的内核是“自力”。所谓“自力”,就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达到自己精神上的目标与追求。禅的真理是抛弃一切虚饰华丽的外表,直指人心,洞察事物之本质。“蒿棚观名马,陋室赏珍品”,“破褴衫里盛清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图片
柔和 | 乌江石

图片
交融 | 三江石
禅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禅是一种主观唯心论,但它是在客观的基础上主观,而不是在主观的基础上客观。人类自从进入科学时代后,宗教总体上虽然有日趋淡化之势,但在科学突飞猛进发展的当今,有关日本著名禅学者铃木大拙的著作翻译出版、广为传播后,近些年来,中国文化界和艺术界又兴起了一股以谈禅说道为时兴的风尚。这一现象说明,作为原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的禅学,富有生命,不可抛弃,还是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图片

禅心 | 大化石

图片

禅悟 | 乌江石


 贰 
禅,在历史上曾经影响过我国古代的美学观,宋人的“以禅喻诗”,唐诗句中的“谈吐趣中皆合道,文辞妙处不离禅”,就是这种影响的突出表现。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中表现的“空”、“寂”、“闲”的境界,正是深受禅宗美学影响的结晶,他写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诗句,真可谓“诗中有画”,禅味十足。禅,为什么对古人的美学观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因为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和美的集中体现。关于禅宗美学,李天道先生颇有研究,他视禅为“圆”。
 

图片

和而不同 | 大湾石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说:“禅即生命。”说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和美的集中体现,是因为禅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体验活动,在体验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生命。慧能提出的“道由心悟”的命题,是禅宗美学的纲骨。在审美理想的追求上,禅宗美学推崇的是“圆”,认为心物圆融一体的“大圆镜”是最高、极致的审美境界。
 

图片

竹林禅音 | 盘江石

图片

禅 | 大湾石


为什么禅视“圆”为最高、极致的审美理想呢?原因有二:一是从印度传入中土的佛教文化,有着根深蒂固“以圆为责”、“以圆为美”的审美观念,关于“圆”,佛教就有圆成、圆明、圆觉、圆融、圆满、圆光、圆通、圆寂、圆果等数十种说法。二是“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至,它展示出蕴含冲突因素的宇宙、人生所在、终极和谐之美,宇宙天地间的“万有”、“万象”、“万派”和万美尽由此出,尽备于此。钱钟书先生在其《谈艺录》中之所以强调说明,“形之浑简完备者。无过于圆”,原因也在于此。
 
图片
大德高古 | 乌江石

图片
达摩面壁 | 闽江璧
禅宗以圆为美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禅”就是“圆”
所谓“禅”,从美学角度讲,其实质就是一种圆满之美,其内涵涉及到禅宗以圆为美的审美理想论。禅宗总是把生命艺术化,艺术生命化。佛教之所以把“生死涅槃”与“烦恼菩提”视为“圆寂”与“圆觉”,就是把生命艺术化的一种表现。这里的“圆寂”之“圆”,意为“圆满,不可增减”,意为寂静,不可变坏。参禅悟道者,依据青厚惟信禅师提出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圆圈状直觉思维方法进行的审美体验,就是把艺术生命化的典型例证。禅宗美学作为一种体验美学,在审美体验中,其宗旨就在于给审美主体提供一条进入圆悟圆觉、圆融圆明最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图片

无尽圆融 | 灵璧石


2.心本自“圆”
在对“圆”这一审美理想的追求中,禅完美学以实现人生价值为主要目的,提倡“本自圆成”,强调众生自心原本的圆满自足。在禅宗看来,禅是人人所具有的本性,是人性的灵光和生命之美的最集中的体现。人人心中都有“常圆之月”、“无价之宝”。因此,人人都可以“自我解脱”,享证享悟,自达圆成。这个“常圆之月”和“无价之宝”,即是美的最集中、最圆满的体现。
 
图片
禅心自在 | 冰彩玛瑙

3.“心”“物”相“圆”
禅宗所推祟的“圆融之美”与“大圆之美”的审美理想,还体现在“心”“物”相“圆”上。在物我关系上,禅宗认为“物我同”“根”、“物我为一”,追求心物圆融。正是对心物圆融的追求,所以与其他佛教宗派相比,禅宗特别喜欢大自然,特别喜欢走进大自然,与天造地化的自然景物打交道,交朋友。在禅宗美学看来,心与物、个体自性与宇宙法性本来就是圆融一体的。宇宙万物,大至山河大地、高山流水,小至一草一木、一石一花,一切的一切,气韵流宕,与个体的生命律动息息相通,同契妙道。
在禅宗看来,只要参禅悟道达到顶峰(由凡入圣)时,自然会圆妙顿彰,进入一种不可思议的审美境界。这时,新星顿起,“满目青山”,随处可见到宇宙万物的生命律动。
 
图片
僧心琴音 | 古磐石

图片
明镜亦非台 | 大湾石

4.“圆”求“圆”
在对美的体验方式上,禅宗提倡“圆鉴虚照”和“圆明遍照”,这也体现了禅宗美学对“圆”的审美追求。在禅宗美学看来,由于人的生命是圆满具足、透脱自在、清净圆明的,因此,对禅的体验与审美活动应该是一种圆满具足、自在任运、绝妄显真、心自圆成的生命活动。由此不难看出,在审美体验的过程和方式上,禅宗是极为重视澄心静观与静坐默究的。六祖慧能提出的以“净心”观照宇宙万物的思想,不仅是以“圆”求“圆”审美观念的体现,而且是实现以“圆”求“圆”审美追求的关键所在。在审美过程中,“净心”,就是审美主体以一种高洁的、虚空圆明的审美心胸。也即自由的、纯真的、圆满的内在生命去进行审美观照,因为高洁的、虚空圆明的审美心胸乃是进行审美观照的前提条件。
图片
禅心贯日月 | 长江芙蓉石

图片
禅意 | 巴西玛瑙

图片
如来佛祖 | 乌江石

图片
禅 | 马达加斯加玛瑙

The end



| 往 期 推 荐 |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