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展览-印·迹:馆藏版画十二年回顾展

 大能猫的天地 2021-11-26

   北大赛克勒博物馆的这个展览值得一看,展期也长,可多刷。去年北大120周年校庆不让进校园,“寻真”展我就没看成,后来开启一个假期只能预约一次的机制,所以对于看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进北大。听说已经有黄牛了,但我在校门口也没看到,另外观察骑自行车可能能直接混进去。

   这批展品是唐纳德·斯通教授捐献的,运气好还可能会在校园碰到他,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无偿捐献收藏,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他主要考虑国外的高校都有自己的收藏,中国也应该有。

    这批版画是北大赛克勒压箱底的东西,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主题展,可见其内容和数量的丰富性。我去的去年12月正好清华“西方五百年”还没有结束,很多作者是重合的。

   其中我去过2017年“从霍加斯到透纳”这个展,这次有一幅展品一眼就认出来曾经见过,可能也有其他的见过,但这幅确实让人很难忘记,就是英国人画的乾隆:

是不是和我们常见的区别很大,展厅还专门放了对比照:

中国古代画的帝王照肯定有美化,比如美图后的朱元璋和鞋拔子麻子脸的朱元璋:

顺便说一句,宋史专家邓小南教授曾说《步辇图》里的唐太宗应该是比较接近真人的,因为曾任工部尚书的阎立本多次见过太宗本人。

但是外国人尤其是英国人画的乾隆,我觉得也有一层滤镜在上面,是一种马戛尔尼式的观察。作为地表最强国家的主人,乾隆又那么自恋,一点没有“这是朕的江山”的气质,反而特别像后来鸦片战争时期的人。

再放一个西方人画的顺治:

第四部分“中国和西方”其实并不是这个展览的重点,但由于接近性,有一些媒体报道直接就以“看西方版画家笔下的乾隆:北大校庆呈现馆藏版画十二年'’为题目。

这次展览是跟随孙白丁(孙宏)老师一起观看的,她是北京博物馆比较资深的一位讲解,主要是艺术史一块,很多观展团体请的讲解都有她的身影。而我最感兴趣的是,她到底用什么护肤品,气质和皮肤都特别好。

孙老师首先讲了一下版画,就是我们很多展览当中都有版画,比如“西方艺术500年”里的那幅毕加索的《鸽子》就是版画:

首都博物馆“都市·生活——18世纪的东京与北京”展中:

日本的浮世绘就是套色版画嘛。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有丢勒的犀牛,中国美术馆“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品展”中也有版画。

  从版画的材质分类,可以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等。从制作方法上,我觉得记住有物理法(雕刻)和化学法(酸腐蚀)就行了。还有一个就是美柔汀法,美柔汀是音译Mezzotint,就是中间调的意思,所以版画有灰度有层次、细节丰富,展厅开始的作品有许多是飞尘法,到美柔汀法就非常明显的能看出差别。比如这幅康斯泰勃尔的《彩虹下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 : 

    这也是美柔汀法,非常古典的一幅画:

下面按照布展单元顺序介绍一下我印象比较深的作品:

第一单元-两位欧洲大师——欧仁·德拉克洛瓦和巴勃罗·毕加索

   版画因为可复制性,常见于文学作品的插图,像德拉克罗瓦给《浮士德》和《哈姆雷特》都做了版画插图,这部分如果对文学作品有了解了解的会更好,我看完展下载了一本浮士德觉得还是放弃了。

   这是书房中的浮士德:

这是哈姆雷特的女友奥菲利亚死时的场景:

“西方500年”中也有一幅是讲堂吉诃德的,所以文学修养还是差。

作品会写明制作方法,比如这幅毕加索的《牛》写了蚀刻与飞尘法结合,毕加索比较喜欢组合。

还有一些干脆就没写方法,比如这个女子的头发毕加索可能就是找了个布印上去的。

第二部分-三个讽刺画家:霍加斯、戈雅和杜米埃

这是霍加斯的《一日四时之景》,每幅画有标morning\noon\evening\night,西方人比较喜欢同一主题画不同时间或者不同什么组成同一套画,后面还能看到。

     这幅画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英文简介里面提到第三幅有绿帽子的暗喻(the appearance of the cow's horns behind the man holding a child hints at the possibility that his wife has cuckolded him)。

戈雅就看下这幅《马戏团的女王》吧,看似走钢丝其实绳子就在地上。

现场照片和网络图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杜米埃的最有意思,比如这幅画叫“既然这次是个美景……我能看见整个巴黎……现在我看到了我的房子……还有我妻子……现在我看到她表兄也到花园里来和她一起……哦该死的我看到太多了!”这回是明目张胆的绿帽子了。

《皮格马利翁》则把皮格马利翁画成活过来是为了抽烟。

   第三单元-18世纪大师版画

   这部分因为展厅限制就展示了以创作古罗马风光著称毕拉内及的四幅作品。

第四单元-中国和西方

《大报恩寺琉璃塔》

这个塔之前挺火的,《生活大爆炸》里中餐外卖餐盒上就是它:

《逻辑思维》里有一期讲大报恩寺有一个殿叫碽妃殿,是朱棣为了皇位正统说自己是嫡子是马皇后生的,建个寺庙表达对生母的愧疚,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说法,朱棣生母是谁、大报恩寺为谁而建,都有很多说法。

这个寺现在已经没有了,现在重建了一个公园亮化工程:

就几天前我还在朋友圈看到有南京朋友吐槽太丑了。

《利玛窦与徐光启》

国博的“无问西东”展上应该展过相同的一张图,后面那两个字是外国人不认识中国字写出来的。

第五单元-文艺复兴和17世纪大师

这部分就是和“西方500年”高度重合的丢勒、提香、老彼得·勃鲁盖尔、洛兰等等的大师。

这幅伦勃朗的版画的英文名和常见翻译,这次展览翻译成“池牛饮水图”,听着特别像中国古画。 

他的自画像也是老师提到做了不同版,除了颜色深浅之外也有窗子的区别。

下面这个《四季》就是前面提到的爱画组图:

这幅是老彼得·勃鲁盖尔的《阿尔卑斯山风景》,纯风景画在西方出现得比较晚,开始都是画风景必须前面有个神话人物之类的,这幅画绘制的时候从教科书上来讲风景画还没有独立出来,但是从画面看,好像作者就是纯画风景,并没有其他主题要展示,主要用来说明界限不能划那么死。

这幅是拉斐尔在教堂画的壁画,展出了同一题材的版画,可惜忘拍。

第六单元-风景画与肖像画

鲁本斯《月光下的风景》,鲁本斯不仅能开肉铺,其实是个全才。

这幅主要看下方的署名,除了画家以外,雕版师和发行人也很重要,不仅仅是工人或者商人,是有专利才能干的。

这幅是夏加尔的画

主要是想到最近《地球最后的夜晚》不是借鉴了夏加尔的画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