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而言,初次了解到清教对儿童文学的影响。清教认为书籍可以塑造生命,只有通过阅读,通过教理回答以及学习典范故事,儿童才能进入天堂。所以阅读、识别字母和正确解读文字成为教育的核心。18-19世纪,童书都是以洛克的哲学理论和心得体会为基本立足点的。洛克曾提出儿童文学的任务是让人理解各种事物,并强调感官经验特殊性。这样的观念影响非常大,儿童教育因而开始转移到对情感能力的关注。
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是通过儿童、阅读文本及其相关的社会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能看到儿童的读物在历史中的变化,也能看到儿童读物是如何逐渐独立出来的。更重要的是看到童书是如何影响孩子的性别观的。从《鲁滨孙漂流记》看到男孩世界的故事从岛屿到帝国,而女性小说中家庭梦想与表演用一个章节数部作品展现女孩地位的变化。从玛丽·考登·克拉克的《莎剧女主角的少女时期》一书中,十几位女主角始终在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之间寻找平衡,到《哈利·波特》,认为赫敏集合了三个世纪以来书本中的女孩形象。
另外,一如当今时代经典作品被出版机构各种改编,这本书里提到了两部引人注目的作品的改编。首先是《伊索寓言》,估计是因为这本书对古希腊教育的影响几乎是立竿见影,随着费德鲁斯将其翻译成拉丁文,这本书进入了拉丁文学,然后就成为中世纪作家耕作的土地,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被各种改编且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另外一部作品就是《鲁滨孙漂流记》,自1719年首次出版以来,对儿童和成人文学均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市面上出现了各种改编,有的甚至会完全影响到对这本书的深层理解。
这样一位学者,但同时又是坚持亲子阅读的父亲,从理论到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儿童作品,如《绿山墙的安妮》、《精灵鼠小弟》等进行了深厚学术背景下极具个人特点的解读,让这本书严谨而不枯燥,信息量极大且又全面透彻,就像在眼前展开了一部儿童地位变化的长卷画。这样跨越时空的梳理,影响了我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的认知,也许是需要重新解读那些自以为熟知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