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论书1:《儿童文学史:从《伊索寓言》到《哈利·波特》》

 春天的花开Iris 2021-11-26

当我们谈论儿童文学时,除了着眼于一个个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本身,看到场景、人物、情节、主题、结构和观点这些叙事性文本的要素,也许有时还需要思考:如何界定儿童文学?儿童是如何由他们所阅读的书塑造的?这名目繁多的各种奖项是如何影响儿童文学的?选择这样的书籍给孩子是基于什么考虑?等等问题。

赛思·勒若是一位语言学家,曾任教于普林斯顿与斯坦福大学,他的学术生涯早期专注于中世纪史研究,而后期却转向了儿童文学,这种变化在他看来并不突兀。他认为儿童文学同时代紧密相连,它的历史也是教育、文化与商业的历史。所以你在看绪论就会被他逗乐,这位中世纪研究学者郑重声明:请大家瞧瞧我是怎样从独特的角度解读童书!

果然是视角独特! 

KEEP READING

看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宏观视角,整体书的框架通过全景式的研究,为读者呈现了儿童文学两千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古典时期的儿童文学,从古希腊开始到中世纪,从《伊索寓言》到清教对儿童文学的影响,再用整整一章详述《鲁冰逊漂流记》讲述的男孩世界故事,再用《绿山墙的安妮 》、《秘密花园》、《小妇人》等来阐述女性小说中女性生活和地位的变迁。一直说到现代儿童文学的生存环境:所有事情似乎都已经被说过或做过了,讽刺和胡诌怎样对应现实的幻影......有一种把时空拉通来看儿童文学发展的畅快感。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呈现基于的一个隐含的假设,作者认为这些作品是儿童文学。佩里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援引Harvey Darton的观点,童书是为了给儿童带来直接的乐趣而制作的书,主要目的不在于教导他们。换个说法,中世纪除了以教授读写计算和端正举止的教材外,并未给儿童提供另一种文学。

不管怎样,在阅读中很快你就会发现作者的跨学科视角,文学、历史和哲学的交叉视角,对大量经典儿童读物的独到分析,展现从古典时期、中世纪到当代的两千多年的儿童阅读和教育传统清教文化、洛克的哲学以及达尔文进化论对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KEEP READING

对我而言,初次了解到清教对儿童文学的影响。清教认为书籍可以塑造生命,只有通过阅读,通过教理回答以及学习典范故事,儿童才能进入天堂。所以阅读、识别字母和正确解读文字成为教育的核心。18-19世纪,童书都是以洛克的哲学理论和心得体会为基本立足点的。洛克曾提出儿童文学的任务是让人理解各种事物,并强调感官经验特殊性。这样的观念影响非常大,儿童教育因而开始转移到对情感能力的关注。

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是通过儿童、阅读文本及其相关的社会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能看到儿童的读物在历史中的变化,也能看到儿童读物是如何逐渐独立出来的。更重要的是看到童书是如何影响孩子的性别观的。从《鲁滨孙漂流记》看到男孩世界的故事从岛屿到帝国,而女性小说中家庭梦想与表演用一个章节数部作品展现女孩地位的变化。从玛丽·考登·克拉克的《莎剧女主角的少女时期》一书中,十几位女主角始终在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之间寻找平衡,到《哈利·波特》,认为赫敏集合了三个世纪以来书本中的女孩形象。

另外,一如当今时代经典作品被出版机构各种改编,这本书里提到了两部引人注目的作品的改编。首先是《伊索寓言》,估计是因为这本书对古希腊教育的影响几乎是立竿见影,随着费德鲁斯将其翻译成拉丁文,这本书进入了拉丁文学,然后就成为中世纪作家耕作的土地,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被各种改编且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另外一部作品就是《鲁滨孙漂流记》,自1719年首次出版以来,对儿童和成人文学均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市面上出现了各种改编,有的甚至会完全影响到对这本书的深层理解。

这样一位学者,但同时又是坚持亲子阅读的父亲,从理论到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儿童作品,如《绿山墙的安妮》、《精灵鼠小弟》等进行了深厚学术背景下极具个人特点的解读,让这本书严谨而不枯燥,信息量极大且又全面透彻,就像在眼前展开了一部儿童地位变化的长卷画。这样跨越时空的梳理,影响了我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的认知,也许是需要重新解读那些自以为熟知的作品了!

    豆瓣 |春天的花开Iris

新浪微博|春天的花开Iri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