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ay31:变成茶叶小达人——泡茶

 道德经学用 2021-11-26


想要喝一杯好茶,除了要识茶、会鉴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冲泡技法。

泡茶对茶具、用水、水温、环境和泡茶者的心境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茶,需用不同的茶具和冲泡方法来冲泡,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茶水比例.

泡茶有很多讲究,不同的地方泡茶的方法虽有不同,但基本要求是一样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将茶叶的色、香、味充分地冲泡出来,使茶叶的营养成分尽量被饮茶者吸收,应注意茶与水的比例。

一般来说,茶与水的比例根据茶叶的种类及嗜茶者自身的情况等而有所不同。嫩茶、高档茶用量可少一点,粗茶的用量应多一点,乌龙茶、普洱茶等的用量也应多一点。嗜茶者喝红茶、绿茶时,茶与水的比例一般为1:50~1:80,即若放3克茶叶,则应加入150~240毫升水,以此类推;普通的饮茶人可将茶与水的比例控制在1:80~1:100。喝乌龙茶时,茶叶用量应增加,茶与水的比例以1:30为宜。

用白瓷杯泡茶时,每杯可投茶叶3克,加入250毫升水;用一般的玻璃杯时,每杯可投放茶2克,加入150毫升水。


煮茶法

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煮熟,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泡茶法,其过程大体是:首先将茶饼研碎,然后将精选的水置于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再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此时将沫饽舀出,置于水盂之中。

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至波滚浪涌,称为三沸。茶汤煮好后,将其均匀地斟入每只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点茶法.

此法为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此法不直接将茶煮熟,而是先将茶饼碾碎,置于碗中待用。以釜烧水,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入碗。但茶末与水同样需要交融于一体,于是一种工具应运而生,这就是“茶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制的、银制的、铁制的、竹制的,以竹制的为主,文人美其名曰“搅茶公子”。将水倒入茶碗后,需以茶筅用力搅拌,这时水茶交融,渐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茶的优劣,以沫饽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

工夫泡茶法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有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是侨居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留着品工夫茶的习惯。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饮易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泡工夫茶用的是乌龙茶,如铁观音、凤凰水仙等。乌龙茶介于红茶、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欲饮工夫茶,须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茶壶(潮州人称之为“冲罐”)一般是陶制的,以紫砂壶为最优。壶为扁圆鼓形,长嘴长柄,很是古雅,有两杯壶、三杯壶、四杯壶之分。将壶倒置在桌上,若其口、嘴、柄均着桌且可连成直线,则为好茶壶。优者若置水中,则平稳不沉。精巧别致、洁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径不过5厘米,高只有2厘米,又分寒暑两款。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温性;暑杯口略翻飞,易散热。

关注我们

FOCUS  ON  US

 一起

 · 

喝一杯 

好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