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7年,周总理下令退还一笔巨额捐款,背后原因让人泪目

 哥哥豆 2021-11-26

1967年6月,事务繁忙的周总理收到了工作人员转来的一封没有署名的挂号信,信封里还夹着一张12000英镑的银行汇票。

“敬爱的周总理:今天我们给您汇去1.2万英镑,这笔钱是从我们的工资中积攒下来的。我们希望可以把这些钱用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因为不清楚可以把钱托付给谁,所以交给您处理,因为我们相信您。”

在六十年代的中国,12000英镑是一笔天文数字的财富。

对于这封信,周总理把信和汇票转给了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胡立教,并作出了批示: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请有关部门查明情况,退还本人

可是因为特殊时期等原因,对于这封信的追查,延迟了三十年。

1997年,在中国银行内部的一次账务审计中,这笔特殊的暂存外汇引起了财务人员的注意。经过调查,汇款人是一对已经退休的老夫妇:刘本堃[kūn]和刘道蕊(原籍英国)。在遥远年代里,他们曾经的故事,慢慢揭开了序幕。

1918年,伦敦姑娘多利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她是家中老幺,上面有7个哥哥和姐姐。为了谋生,多利很早就出来工作,从事过很多行业。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烧遍欧洲。伦敦遭到轰炸后,多利原来供职贸易公司停业了。她应聘到附近的中国银行就职。这是一个五官和三观都正的姑娘,经常规劝来支取薪水的中国海员给国内的家人汇钱。

1944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生死存亡的阶段。红十字会和中国政府都在伦敦的中国银行设立了募捐箱。

两个募捐箱,一个是中国政府官方设立,其捐款去处是宋美齡;另一个则是红十字会为中国受灾的百姓所设立。但是,官方渠道的捐款,很多并未用于抗日或救助中国难民,而是被国民政府高官中饱私囊;红十字会的募捐箱则是用来救助中国百姓。

因此,官方募捐箱被放在柜台的显眼位置,红十字会的募捐箱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人们不知道其中门道,来捐款时就顺手放进了官方募捐箱。

多利无意中发现,国民政府委派的负责捐款的官员,会偷偷地从捐款箱里取钱终饱私囊。

多利是一位有正义感的姑娘,她知道,蒙受战火侵袭的中国国民有多么需要这些捐款的帮助。而从牙缝里挤出钱来捐款的华人华侨,又是多么希望可以帮助到国内遭受苦难的同胞。

思虑再三,多利悄悄做出一个决定。

她把中国官方的募捐箱藏到银行柜台后面,把红十字会的募捐箱放到了前面,这样一来,捐款大部分进入红十字会的募捐箱,官方募捐箱也不能被随意开箱取钱了。

被断了财路的政府官员恼羞成怒,要求中国银行解雇多利。

银行高层很为难,他们理解多利的出发点,却又无法回避国民政府的要求。

多利眼看着就要成为无辜的牺牲品,这时,有一个叫刘本堃的中国青年站了出来。

刘本堃和多利年龄相仿,是从国内来伦敦工作的金融才俊。他了解捐款事情的始末,同情和支持多利德所作所为。

他向银行方面据理力争,越来越多的中方雇员也开始为多利谋不平。在他们的坚持下,多利没有被辞退,这件事也不了了之。

这件事只是一段小插曲,但是在刘本堃和多利的心里,从此都留下了彼此的位置。刘本昆欣赏多利的正义感,多利看重刘本堃的重情义。经过相处,两人结为夫妇。婚后,多利有了一个中文名字:刘道蕊

作为在异国旅居多年的爱国人士,刘本堃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祖国。

1949年建国初期,他所在的伦敦中国银行有关人员没有按照新中国的指示暂停业务,等待人民政府接收。反而在国民党方面的授意下,打算把储存的大量外汇转移到台湾。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刘本堃联系了行内其他四名志同道合的同志成立起义小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封存银行资产,停办一切业务,成功地保护了在伦敦的国有资产,并顺利移交新中国。

建国后,刘本堃夫妇俩依然在伦敦的中国银行工作。对于金融工作者的他们来说,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所在的分行成立了党支部。

刘本堃离开国内多年,刘道蕊从小就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制度之下,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对他们都算是新鲜事物。在党的灿烂光辉沐浴下,他们对新生的中国充满了向往。

刘本堃生在中国,他渴望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在犹豫很久之后,他向妻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的是,妻子刘道蕊比他更渴望回中国。见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和金钱至上,刘道蕊心生厌倦,她觉得中国才是她心目中的乌托邦。

明确了彼此的心意之后,夫妻二人开始变卖家产,向国内提出申请回国的要求。刘道蕊还专门放弃了原有的国籍,在法律上变成了一个中国人。

1960年春天,刘本堃和刘道蕊带着他们8岁的儿子回到了北京。

回国后,两人还是被安排在中国银行干老本行。

六十年代的中国,刚刚摆脱战争的阴影,社会经济处于复苏和起步阶段。和国外优渥的物质条件相比,刘氏夫妇的生活可以算得上是一穷二白。

刘道蕊在英国长大,初到中国,语言和饮食等方面都有诸多不便。她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可是当时中国的生活条件依然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可是,刘道蕊同时也敏锐地观察到了国人的精神面貌。

新中国成立了,共产党掌权了,再没有不平等和压迫,人人安居乐业,自食其力。周围的同事、邻居、朋友们虽然都没什么钱,可是他们每天朝气蓬勃,热火朝天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受到他们的影响,刘本堃和刘道蕊感受到了在国外从来没有的热情和积极性。归属感带给他们的是前所未有的精神满足。

在勤奋工作之余,刘氏夫妇也观察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面临的困难。国家底子薄,很多核心产业基本相当于零基础起步。光有热情是不够的,物质的匮乏造成诸多掣肘。

刘本堃和刘道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希望可以为国家多尽一份力。

离开英国前,他们变卖了住宅和汽车,获得了12000英镑的收入。

回国后,这笔钱始终没有动用。这一次,他们把钱全部取出来,打算支援国家建设。

因为不了解什么样的机构可以受理这样的委托,他们最终选择把钱汇给他们认为最值得信任的周总理。

查明事情原委后,根据周总理当年的指示,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有关人员将存有12000英镑的存折送还刘氏夫妇。

刘本堃和刘道蕊拒绝了。

虽然他们晚年因为体弱多病而经济状况不佳,但是情操高尚的他们对于已经捐赠给国家的钱,无论如何也不肯再收回。

经过协商,中国银行总行以这笔钱(连本带息467162.89元)设立了“刘本堃优秀青年奖”,用于奖励和表彰对中国银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员工。

1986年,刘道蕊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3次成为全国劳动模范,为中国的发展与建设作出很多贡献。

她常说:

“虽然我的面孔是外国的,但我的心是中国心。”

1997年,刘本堃因病去世。他的妻子刘道蕊依然生活在北京。

这位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英裔老人从未错过任何一次党的组织生活。

业余时间里,她免费给社区里的年轻人教授英语口语,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又充实。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中国就是我的家,I love China deeply(我深爱中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