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赵一刀 2021-11-26

      说起友情,往往马上会想起“桃花潭水深千尺”,想起“西出阳关无故人”,想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然还有苏轼的那篇《记承天寺夜游》。

     写于湖北黄冈的《记承天寺夜游》,虽不到一百字,近千年来,却备受推崇。人说张怀民有幸,因苏轼之文而留名千古,我说苏轼有张怀民这样的朋友,亦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东坡先生看到月夜美景,首先想到的就是张怀民,想到之后,他没有迟疑,立即就去找这位朋友,一个“遂”字,仿佛让人看到了苏轼兴冲冲的身影。二人夜游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东坡先生叹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觉得仅仅是“闲”恐怕还不够,还要是意气相投的“友”才行啊!

      我虽不才,却也喜欢望月观景,“惹草拈花”。想起前年冬天某日,望着窗外之纷飞大雪,颇有去大蜀山看雪的兴致,然而“念无与为乐者”,因此颇想找个人同去——但是叫哪个好()朋友呢?毕竟是上班的日子,交通又如此不便,更重要的是,谁有这个兴致?

     于是我一个人出门,等了许久,才来了一辆空落落的公交车。下车后从烈士陵园上山。整个园子只我一人,雪已经有半尺厚,踩下去吱吱作响。出陵园后门上行,由于山路积雪,走不多远已经难以前进。驻足四望,眼见皆玉树琼枝,耳听皆簌簌之声,有“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之感,那种体验实在无以言说,只憾无人同享。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想想我小学时的玩伴、初中时的好友、高中阶段的死党、大学期间的朋友直至工作后的要好同事,有些早已杳如黄鹤,有些只是微信中的一个符号,能够“偶然相聚饮几盅”的已然不多, 其中可促膝交谈分享悲欢,彼此相视会心一笑的更寥寥矣。

18年底,与数年不见的老友相见,在北京街头留影

      为什么我对兴师动众的同学大聚兴趣不大,而更愿意参加小规模的同学聚会?因为,几个同学相聚,起码能够有时间谈心,而几十个人的同学会,往往大家集中行动,吃饭、K歌之类,那种热闹让人觉得孤独。有些人,如果你在学校的时候都没有什么深入的接触和了解,过了这些年,仅仅因为是“老同学”,感情难道就变深了吗?我不相信。

       过了不惑之年,终于知道,真正的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人生路上人潮汹涌,但跟你的人生方向保持一致、精神上保持同频的能有几个?人生的漫漫旅途,即使好友往往也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分手之后,如果还能偶相问讯,已属难得。

       过了不惑之年,终于知道,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平凡如你我,不过就是沧海之一粟,既然真正的朋友如此不易得,学会与自己相处,就成为一个成年人必须学会的技能,与其为了形式上的丰盈繁华而耗神费力去维系无意义的社交,不如多向亲人展露更多的热情。

       这也许是有些悲观主义了罢。

     唐朝韦应物有一首《寄李儋元锡》,写他得知李、元二位朋友要来探访他时的心情,诗云: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诗人和朋友分别一年了,世事沧桑难料,心事重重难解:身体多病因而想告老还乡,眼见百姓不能安居,身为地方官而心存愧疚。如此种种愁乱心绪之中,听说友人要来访,不由每晚望月,盼望他们快快到来。我喜欢后两句,颇有画面感,而这种心绪,我似乎也是有过的。

      鲁迅曾书赠瞿秋白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友情的高境界,而我们普通人,如果能有几个朋友,“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我觉得就算是幸运了。

      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请珍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