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夏天,我参加了中考,记得我临场发挥得挺好,数学、物理、化学考题没有不会做的。 不久,同学们就陆陆续续收到了入学通知书,有的考上了高中,有的考上了界首师范,但我的通知书却迟迟未来。我一天天焦急地等待,一趟趟到学校去问,却都没有结果。老师对我说:“你不会考不上的,再等等。” 终于有一天,我的通知书来了,但那却是一张未被录取的通知,上面写着,请你回家安心劳动生产。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通知书是陈志通老师交给我的,他是教导主任,也是我的老师。对于这个结果,他很意外,也很同情。那天快到中午了,陈主任让我在他屋里休息,劝我不要伤心,让我和他一起先到教师食堂吃饭。我没有去,因为实在是没有心思吃饭。 他自己拿着碗筷到食堂去了,在他办公室里,我问自己:到底该怎么办呢?家乡的房子已经塌了;母亲去世以后,父亲独自住在陶庙医院的一间房子里,我们的家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这几年暑假我也没回父亲那里,在学校“勤工俭学”,做粉笔或者放羊、割草等。现在我到哪里去呢?到哪里“安心生产”呢?何况我才15岁,心里非常渴望能继续读书。 这时候,我看到了学校教导处的公章,我突然想为自己争取一下。我用一片小纸,把公章上“教导处”三个字盖住后,在学校的公文纸笺右下角盖上这个公章。这样,盖出来的就是“安徽省界首县第一初级中学”了。 不久,陈主任吃完饭回来,我就与他告辞了。临走,他劝我说:“不要想不开。” 我步行回陶庙,十六里的路,我走到天黑,内心一片悲凉。到陶庙医院以后,我告诉父亲,我没考上,并把通知书拿给他看。医院里的医生都不相信,因为不久前学校里发的奖状、喜报都还在,怎么就没考不上呢? 那天我的哥哥也在,他问我:“你填报名表时,咱大(父亲)解放前在沙河警备司令部任文书的事你填没有?”我听了很茫然,说:“没有。”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这回事,父亲也从来没跟我提起过。在国民党政府机关工作成为父亲的历史污点,他深受其害,更不愿意和我们提及。 那年我哥考上了高中,他说:“那可能就因为这个,去年初中毕业时,我也没填,就没考上,今年我填了就考上了”。 我恍然大悟,心里怪他不提前跟我说,现在我怎么办呢? 我内心希望将来和父亲一样行医,于是就跟父亲说:“我想到阜阳卫校去试试”。又能怎么样呢?父亲同意了。 我就在盖过章的公文纸上,自己编写了介绍信。介绍信是这样写的: 尊敬的阜阳卫校领导、教导处: 赵XX是我们学校初三应届毕业生,一贯成绩优异,因该生在升学考试时突然患病,没能参加考试。今本人愿意到贵校求学,请予接洽。 此致 敬礼! 下面盖的就是经过我“伪造”的“安徽省界首县第一初级中学”的公章。 这事我没有对父亲、哥哥说,我想,将来即便出了事,追查出来,由我一个人承担责任。 第二天,我到界首汽车站,拿介绍信买了车票。那时买车票也要介绍信,农民是不准出县的,说的是防止人员外流。票价是一元柒角五分,第二天六点发车。 第二天一大早,我父亲和我三舅陪着我到界首汽车站。我是第一次离开界首出远门,没有一个熟人。父亲已是60来岁的人了,看到他最小的儿子独自出远门,他眼含泪水,我鼻子也酸酸的,但我并不害怕,也不惊慌,虽然前途未卜,但我无路可走,只有这一试了! 那天上午到了阜阳汽车站,听说阜阳卫校在西关,就往西走,边走边问。初问的几个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学校,我继续往西走,快出阜阳城了,还不见学校的踪影。最后我问了一个知识分子模样的人,他对我说:“你就跟着我走吧!”原来巧得很,这人是卫校的老师。 我和老师一起进了学校大门,找到教导处,接待我的是李成宾老师。我把介绍信让他看了,他说:“好吧,出些试题你做一做。”当即他就去找到学校的数学、语文老师出了一些题让我做。两个小时后,全部答题都做完了,他又去找任课老师改卷子,当时他就称赞我字写得好。实际上我还真不敢写得太好,恐怕让他看出了我写的和介绍信上的笔迹一样。 任课老师很快就批改完了卷子,说我的成绩很好。快到中午了,李老师找来一位高年级同学,让他带我到食堂吃饭。 下午,他就给我填了录取通知书,让我回家转户口和粮油关系。我心里真是兴奋异常! 第二天回到界首,步行走回陶庙,从陶庙公社转了户口。后来据我了解,那些年的考试录取,特别注重学生的家庭出身,由于成份好的学生大多上了高中、师范,加之1960年的饥荒,有学生不愿外出上学,像阜阳卫校这样的中专学校,反而生源不足,我找上门来,居然就录取了。 我在阜阳卫校的生活开始了,学校伙食费全包,每月标准是8元8角,每学期不要学杂费,只交9元钱的书籍费,住宿不要钱。虽然由于家庭出身等原因,到医疗系统工作后,还有许多的坎坷难关等着我,但这次尝试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的哥哥当年上了高中,虽然年年成绩优异,高考仍是由于政审问题不予录取,再考一年,仍然如此。他先是回乡务农,后来跟着父亲学医,但也未长久,一生蹉跎。 感谢大家勉勉强强的掌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