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虞松、张振宁 转自《常熟政协文史资料》第十八辑 常熟背靠虞山,真所谓“靠山吃山”,其中野蕈普遍,为居民极喜爱之山珍。春、夏、秋三季,雨过天晴,野蕈猛生,山民们入山捉蕈,然后以各色品种、各种规格分开,放入一个个比手掌大不了多少的平底小篮中,常由小姑娘们沿街席地设摊叫卖,古城的山乡风味此时就特别浓。 虞山上野蕈品种甚多,什么青头蕈、红木蕈、鸡脯蕈。但只要提起松树蕈,则其它蕈真是“余子碌碌”,不足挂齿。同样斤两的蕈,松树蕈的价钱是其他蕈的几倍到十倍。历来规矩,松树蕈定价是以鲜肉牌价作为参照系数的,一斤肉钱,就是一斤松树蕈的价值。现今则松树蕈价更高于鲜猪肉价。 松树蕈用菜油熬煮后,是常熟地方寺庙和尚、庵堂尼姑、吃素修行老婆婆们桌上的奢侈品,吃腻了荤腥的人,一筷油蕈入口,芳香满口,腥腻全消,令人叫绝。以蕈熬油,油需盖没蕈体,则夏月亦能久藏,不怕变质,装瓶可馈赠远道亲友。以油拌凉面,上复数片蕈饺,滋味鲜美,或以蕈油拌豆腐,以切细之蕈末混和,则爽滑可口。我乡“王四酒家”亦以松树蕈作上乘美食供客。笔者曾吃过猴头菌,那是遐迩闻名之佳品,然与松树蕈比,我觉其略逊一筹。现寓居美国的著名学者、邑人浦薛凤先生,作《万里家山一梦中》,文中也提到:“常熟乡间山麓所产之松树蕈与鸡脚蕈味均衅美,前者带黑色,可熬作蕈油,拌腌豆腐或切和面条,味道香隽”。悠悠岁月间关万里,游子思乡,而童年饮食所及,竟眷眷不忘,可见此物何等鲜美。 松树蕈,形体矮壮有力,全身赭褐色,略显微红,分量较重,伞面厚实,无油亮之光泽。个体整齐,粗看一似红木雕刻,古朴可爱,闻之略有松香味。 松树蕈不只是有松之香、松之色,奇怪的是它非松林茂密之地不生。据说松蕈繁殖需要松花粉掉在地上,菌种得其滋养,遇20℃左右温度,雨水湿润之后,才能发育成长。它们作丛状分布,长在松树根边草丛之中或林边绿草地上。采得后,要轻拿轻放,每有伤及蕈体,则发青绿色,如霉烂之状,这是因为菌体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之故,不妨碍食用。自古及今,未闻食用松树蕈中毒的先例,美食家不妨坦然下箸。 十里虞山,已被国家辟为“森林公园”,全山森林面积1500余公顷,林木覆盖达96.6%,全山以松林为主,达近千公顷。这是蕴生松树蕈的广阔园圃,每年松树林中人迹未到处,正不知又有多少松树蕈自生自灭。而菌种飞散,随意洒落,才保持着自然的生态平衡,使常熟人民食之不尽。随着虞山林场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松林的日益茂密,野生苗将更加会取之不尽。如能人工助育,计划采收,则此野味,不但常熟人民可作家常蔬菜,远方的客人,亦将多多地品尝异味了。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常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