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莫伟民《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

 濠上三寻 2021-11-26
这篇论文读起来比较晦涩,尤其是福柯的“人之死”,与我的主观认知相差十万八千里。可见在自我主观世界里故步自封,是多么可笑又多么可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哲学,但新哲学从来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无本之木,循着它的根系慢慢爬疏,总能在一个又一个的根节处找到相应的源头。

福柯的“人之死”源头便是尼采的“上帝之死”,所以在认识“人之死”前,先要追溯“上帝之死”。

​一提到“上帝之死”,我们会自然地想到尼采。但作者在文中提出:早在尼采之前,就有不少哲人(马丁·路德、J·李斯特、黑格尔等)提出了“上帝之死”或与之相关的论说。不过,他们的“上帝之死”与尼采的“上帝之死”含义截然不同。

由此可见,“上帝之死”有着多种含义,作者总结了四种:

1、犹太上帝之死
2、基督教上帝之死
3、上帝为其子民而死
4、人类不再信仰上帝而将其杀死

尼采和黑格尔的“上帝之死”分属于第四和第三种含义。

尼采的“上帝之死”不仅反映了宗教领域内上帝信仰的失落,还特别指出了道德领域内道德价值观念的堕落和对永恒真理的摒弃。

上帝死了,其留下的空位由谁代替?

尼采为新进之神取名为超人,即上帝的接班人。当然,超人是客观存在的人,而非超感性领域的神。尼采把基于上帝信仰之上的所有价值观念通通摒除,代之以新的价值---权力意志,从而把人确立为一切价值的创造者。

上帝死了,超人成了上帝,人即将死去…

尼采将超人推上神坛,也拉开了“人之死”的序幕。因为他曾教导超人必须克服人性。只有克服人性,超人才能克服虚无主义。

据上可知,“人之死”中的人,并非指超人,那指谁呢?

作者给出的推测是: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中,“超人”与“末人”一起出现。“末人”就是“人之末”,还是“人”。而“超人”则完全不同,不再是“人”。可见,“人之死”便是“末人之死”,上帝的刺杀者之死。

但根据后面福柯关于“人之死”的论述,我对作者将“人之死”理解为“末人之死”颇为质疑。

福柯认为:18世纪末以前,人并不存在,人是一个近期的发明物,并且将来随着现代认识型的奔溃还会消失。

从这一句可看出,福柯所说的“人”,并非纯粹的生物人,而是有着更多的内涵。他对“人”作了这样的规定:人的具体存在是由生命、劳动和语言所决定的,人通过他的有机体、产品和言词而获得知识。于是,一旦确立起有关生命、经济生产和历史语言的理解,就有可能发展为一个物种存在、生产存在和词语存在的人的概念。从而,不同于古典时代仅仅把人理解为认知主体,现时代把人既当作知识的有意识主体,又当作历史进程的无意识主体。

那么“人之死”就意味着人的主体性的贬黜。事实上,尼采也曾设法摧毁他自己作为一个作者和权威的主体性。

福柯认为必须重新评估主体的地位,主体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它是话语的功能原则,而非话语的优先起源。福柯并不是要完全抛弃主体,而是要摧毁主体的权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