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杂思

 濠上三寻 2021-11-26

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闻其大名该是高中时期,一个已忘其名的同学跟我说“鲁迅原本是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只是因为他不懂英文…”。我不知道诺贝尔文学奖具体是个啥,只晓得诺贝尔是个化学家。

我活到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大学四年没有好好利用图书馆,把里头的藏书(文、史、哲)看个遍。大学学的是工科,大学之前学的是应试,都与诺贝尔文学奖没啥关系。那时候莫言还没有得奖,似乎诺贝尔文学奖与整个中国都没有多大关系。

说来惭愧,投身书海至今,已过了三年春秋。开头两年主要看中国古代历史和古典文学。今年开始接触哲学与文学,但看了文学也没有让我对诺贝尔文学奖产生联想。

转变发生在卫毅老师的一篇特稿《莫言的国》,内容主要围绕莫言得诺奖展开。这篇特稿引发我对莫言作品的好奇心,便在喜马拉雅收听了《丰乳肥臀》,一听就爱上了。通篇乳房滋养了其文字的灵动性,钟爱《聊斋》又强化了其内容的魔幻性。莫言颠覆了我我对中国作家及文学的狭隘认知。

莫言得诺奖实至名归,每次听到他文中的金句我都会发此感叹,他的金句接连不断,我的感叹也是循环不断。一来二去,诺贝尔文学奖便在我脑中占了个位置,发起芽来。

十月七日那天,我隔一会儿刷一下手机,看看诺奖花落谁家。

等到结果公布,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完全不认识。其实夺奖热门里我只知道余华、春上村树、米兰·昆德拉,连中国其他几位作家(阎连科、残雪等)都不知道。

我意识到,在文学殿堂大门前,我只是一个游客。

莫言让我对诺贝尔文学奖产生好奇,不仅仅体现在关注谁得奖上,还包括得奖人是怎么产生的,即诺奖的评选机制。

我在微博看过一个科普诺奖诞生流程小视频,对评选机制有了大概了解,但还不够微观。今天听了道长的“八分”,有一讲专门介绍诺贝尔文学奖是怎么产生的,听完更懂了一些,但也产生了新的困惑。更懂的是评委构成及评选流程,困惑的是他们的评选标准。

道长在讲到有些作家多次上榜,但就是拿不到奖的缘由是,笑侃道:“这18名院士评委,都是终身制,只要他们活着,不喜欢你的作品,提再多次名,也只会增加他们的反感,得奖是不可能的”。这就解释了为何《人性的因素》作者格雷厄姆被提名21次都与诺奖无缘。

道长有一句话给了我很好的视角:好的作家不一定能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得奖的一般都是好作家。尤其是你没有听说过的作家得奖,会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浅薄,这也是我对诺奖最期待的地方。

写到这,我想我该好好找找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书来看看。不过在那之前,我得先记住他的名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