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碧玉堂戏与秦腔名伶陈明德的不解之缘

 名人百科网 2021-11-26

张国藩

《甘肃文化》于2004年第二期刊登的《陇上优伶志》,是陇右名士牛芮青的遗作。这是其子牛钊在整理其父遗物时发现的。《陇上优伶志》给我们提供了清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年间,秦腔名伶三元官、福庆子、桑旦、陈明德、吴占鳌等在兰州演出时的情况。这份资料极其珍贵,弥补了甘肃在咸、同间无戏剧演出活动的记载。

在诸多的优伶中,通渭景屏人三元官(姓李)和通渭闭门关人陈明德举足轻重,为秦腔中路一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陈明德就是碧玉秦腔艺术的鼻祖。

据《陇上优伶志》记载,陈明德是闭门关(即碧玉)人。幼年便在家乡从师学戏,但在家乡只不过算是一般艺人。 后来到了兰州,搭班某班社,混迹群伶。时福庆子(姓王,皋兰人,学师挂命娃、皂鸡子,后与三元官合台)为班社主演,陈明德便暗中偷学其艺。后福庆子知其事却并未责怪于他,就收其为徒,悉心为其指点。久而久之艺技大进,学到了福庆子的精妙之处。一次,福庆子让其在《反五关》中扮演了黄飞虎一角,唱、念、做、打,皆显出福庆子的表演特点,让观众为之一惊。 至此,陈明德在兰州声名鹊起。此后,就在福庆班从事演艺生涯。与他同台的有唐华(唐待诏)、张雨亭(寿娃子)、黄毛子(耿忠义之父,三元官之徒,甘谷人)、岳得胜(岳麻子)、刘彦青(喜娃)、林儿、任老旦等。

陈明德花脸戏堪称一绝, 尤其是勾脸别开生面,异常生动。他对勾脸自幼便特别喜好,凡有勾脸者,必在前留心观看,记住各个净角的勾法。因此,陈明德不仅记住了百余出戏的净角脸谱,也熟习了各个名家的勾法,逐渐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勾法特色。同一人物,因剧情表现不一,因此在勾画上略有不同。 如曹操一角,在《白逼宫》中的曹操,勾画双眉倒竖,显出枭雄之势。《战宛城》之曹操,双眉横额,又似脂涂双颊,显出猥邪之态。《华容道》之曹操,双眉下垂,显出兵败落魄之态。其他如《黄逼宫》中之秦始皇,《红逼宫》中之司马师,《黄河阵》中之赵公明,《清河桥》中之斗越椒,皆勾勒生动,刻画出了人物性格。

陈明德所演净角戏约百本,如“五大逼宫戏”(即《红逼宫》《黄逼官》《白逼宫》《黑逼宫》《蓝逼宫》),“四阵戏”(即《黄河阵》《十绝阵》《困仙阵》《万宝阵》)均有独到之处。而最脍炙人口者,以《火焰驹》中《传信》折为最。 这出戏是福庆子为他所传,但他在演出时在遵循福庆子演法基础上融进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他一出场,戏班便为其放烟火来配合他的表演。他所饰演的艾谦在烟火中挥鞭驰骤,鞭挥火飞,火随人走,真如一勇猛骑士在烈火中奔驰,气势不凡,凛然如天神,台下观众无不欢呼叫好。

陈明德年老回家,也将自己精湛的秦腔艺术带回了家乡。在他的指导下,宗亲陈万全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创办了“万全班”,自任班主。有演员30多人,名流荟萃,是甘肃境内的强班。尤其脸谱勾法在陕甘秦腔界无出其右,故学艺的络绎不绝。光绪皇帝死后, 因“国丧”禁演而解散。宣统二年(1910)又重整锣鼓,恢复演出。民国9年(1920) 地震后解散。

因陈明德与黄毛子同为三元官之徒,故其子耿忠义常跟陈明德学勾脸技艺,又多次到碧玉学艺、献演,亦视陈万全为师。尽得陈家脸谱之法,为“耿家脸谱”形成奠定了基础。至今碧玉人常说“耿家脸谱即陈家脸谱”。

就在万全班兴盛之际,碧玉的一些秦腔爱好者,组建了“自乐班”逢年过节演唱堂会、庙会。万全班解散后,陈氏后人和一些本地演员加入了碧玉“自乐班”,行头、杆杖、鼓锣逐年添置,渐渐齐备,一时演员阵容强大。为了繁荣关下(哈)经贸,吸引八方来客,关下富人捐资在上店子街正中修建了戏楼。戏楼为东西向,砖台之上建楼,楼下留拱形门洞,戏台分前后台,台中为化妆间。戏楼建成后,每边四天,逢节必演,形成贯例,有时前后台同时竞演,热闹非凡。届时,四方百姓盛装打扮,蜂拥而至,热闹非凡,进一步促进了集市贸易。“关下”遂成为方圆百里闻名的重要集镇。

由于“自乐班”是集市贸易强劲发展的产物,所以碧玉“自乐班”一经创办便闻名通渭,与蔡家铺、黄家窑、马营、榜罗、黑石头“自乐班”齐名。行当齐全,因舞台烟火、水袖、耍帽翅、架功均为陈氏后人真传,故演技高超,上演剧目20多种,深受群众喜欢。

青阳寺庙会戏唱四天,即二月十八日为愿戏,二月十九日至二月二十一日为正戏。正戏第一天下午剧目为《郭瑷拜寿》,夜戏为《铡美案》。据传上店子郭氏为唐郭子仪之后,为纪念先祖故唱此戏,至于夜戏为何唱《铡美案》(主角陈世美)不得而知,可能与上店子和下店子分属秦安、通渭两县引起的一些矛盾纠纷有关。

碧玉“自乐班”在长期的实践中,艺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演员有的父传子,有的师传徒,辈有人才,戏迷众多。旧俗认为佛神不喜妇女献戏,故碧玉“自乐班”在早期无坤旦,均为乾旦,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方止。

解放前后,碧玉“自乐班”旦角何成章死后停演。1958年在孙振国倡议下重演。1964年在“扫四旧”中古典戏剧禁演,碧玉“自乐班”被迫解散,老艺人以“传播封资修”“借古讽今”等罪名被批判。可贵的是行头、道具由管衣箱的田得胜等人保存了十多年,直到1978年后剧团恢复演出时取出,行头仍十分完整。“文化大革命”期间演出的主要是样板戏和现代歌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碧玉公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通渭县碧玉公社秦腔业余剧团”。第一次演出是在碧玉小学。演员队伍中吸收了很多青年演员,演员阵容强大。演出的剧目主要是现代剧《血泪仇》、古装剧《三滴血》《十五贯》等,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优秀剧目。

碧玉“自乐班”恢复演出在通渭县尚属首次,所以演古装剧的消息一经传出,轰动方圆百里、周围八县。演出前一天,就有数十里外,甚至周围各县的戏迷提前赶来等候看戏。演出当日,数万人拥挤于碧玉小学操场,观看稀奇。一些老戏迷看到演员精彩演出,不禁老泪纵横。首场演出成功后,即被通渭县委邀请到县电影院连演三天,门票告罄,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各公社纷纷邀请,应接不暇。在巡演过程中,碧玉秦剧团演员的高超演技得到充分展示。如在寺子公社演出《铡美案》铡陈世美一场戏时,设计了人头落铡、关灯、放鞭炮、铡麻花、喷血等特技,吓得看戏的人惊叫不已,公社领导直奔后台查看究竟。这种盛况持续了数年。此后,碧玉秦剧团演员渐老,后继乏人,加之电视普及,限制了剧团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剧团解散,庙会戏邀请外地剧团演出。几名票友只是在春节期间自娱数天。然剧团行头、道具仍较齐全。

陈明德、陈万全等甘肃秦腔名伶对甘肃秦腔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同时将精湛的舞台表演艺术留给了家乡,进一步丰富了碧玉历史文化。碧玉“自乐班”在长期的演艺活动中,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名伶”,著名的有:旦角郭苍(老旦爷)、何成章、郭振新、郭景玺;净角陈大净(名失考)、郭耀山、郭守敬;生角孙振国、郭守信、张孝骞;丑角冯寅虎。改革开放后,培养年轻演员十数位。

保留剧目有:《郭瑷拜寿》《铡美案》《劈山救母》《杨家将系列》《周仁回府》《三国系列》《二进宫》《十五贯》《血泪仇》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