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季高发!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养老院应该怎么预防和照护

 养老运营消消乐 2021-11-27


图文无关/来源网络

这几天,有养老机构院长和我诉苦,说冬至都还没到,院里就接二连三出现因脑梗、爆血管等原因死亡的老人。希望笔者能就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写一些相关内容,以便养老机构参考做好防范工作。

据笔者了解,寒冷的冬天,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可不好过。老年人作为这类疾病的高发群体,甚至一度有“老人难得熬过年”的说法。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平均每天就有9590人因为心脑血管病而死亡,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进入冬季以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世卫组织WHO研究显示:气温每降低1摄氏度,血管病的死亡风险会增加约1%

血管疾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杀手。作为养老护理员,应熟悉和掌握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特点和护理要求,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是养老人的职责所在。

下边分享在冬季,我院如何做好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照护工作,供参考。

老年人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种类及危害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心脑血管疾病,目前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单纯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在最新的《中国居民慢性疾病状况2020》报告中指出,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疾病,其中脑血管、心血管、肿瘤、肺部占到88%,而心脑血管疾病排在前两名。

1、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由于营养心脏最重要的动脉──冠状动脉被粥样硬化性狭窄所阻塞,或在此基础上合并痉挛、血栓形成等造成血流受阻,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病变

冠心病的危害

当冠心病导致的心脏缺血症状越来越严重时,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死亡

2、心绞痛

心绞痛是更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根据心绞痛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将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两类。

心绞痛的危害

稳定型心绞痛症状较轻,是指发作超过1个月的劳动性心绞痛,使用硝化甘油等急救药物能缓解疼痛症状,不稳定型心绞痛通常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有时服用急救药物后,还要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3、肺心病

肺心病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结核病等疾病引起的。

肺心病的危害

这些疾病会导致右心室肥大,严重的患者将出现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死亡率非常高

4、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的危害

血压长期持续在较高水平可导致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阻力增加,并会造成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最常见的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和肾功能衰竭。

5、高血脂

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

高血脂的危害

高血脂是引起人体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脑梗塞以及周围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对人的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

6、高血糖

高血糖与胰岛素分泌异常有关,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进一步导致糖尿病。

高血糖的危害

血糖持续升高,会引起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还有可能引起患者出现急、慢性的并发症,比如胰腺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抵抗力低下、肾功能损伤、眼睛病变、神经病变等。

身体如果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出现类似于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

7、脑卒中

俗称中风,医学止又称为脑血管意外或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的危害

脑卒中可造成偏瘫或死亡,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病,多数很难完全治愈。

冬季气温明显下降、空气污染、感染性疾病以及身体生理功能变化而导致如下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1、高血压;

2、心肌梗死和心绞痛;

3、房颤和室性心律失常等;

4、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

5、主动脉夹层;

6、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其中心肌梗死、肺栓塞、脑卒中及主动脉夹层等危重症所致猝死发生率会大大增加。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最常见于日常生活中:头晕,头痛,语言障碍,四肢无力,麻木和患者突然行走不稳均与脑血管损伤部位有关。

小脑系统的症状主要是不稳定的行走和头晕,病人生病时会像醉酒一样。脑半球损伤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无力。右脑半球损伤伴有语言障碍是失语症;脑出血的主要症状是头痛,血压升高和肢体功能障碍。

1、心悸

心悸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2、呼吸困难

心血管疾病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动作加快而幅度加大。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很多,如脑梗塞、肺炎、急性气胸、气道阻塞等,因根据病症综合分析,以便对症下药。

3、紫绀

紫绀是体征,具体表现为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体内的还原血红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绝对值超过5g%。紫绀出现的原因是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及血液瘀滞。紫绀有中心型和周边型两种类型。

4、眩晕

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是指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或摇晃。 

眩晕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冬季高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心血管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以及与之相关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发病率高,而且危害大。其中特别是高血压,是引起脑中风、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三大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1、气温低

寒冷,常会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增加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

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 10 ℃,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 7%。

2、血栓形成、脱落

秋季昼夜温差大,寒冷会使血管收缩、痉挛,血液粘稠度提高,血液流动不畅,易形成血栓。

同时,血管痉挛,增加血管内斑块脱落的风险,血栓斑块随着血液进入循环系统,到达心脏堵住,引起心脏供血供氧不足,易诱发心绞痛、心梗、心衰等,到达大脑,易引发脑梗,甚至引发猝死

3、血压增高

冬季激素水平的变化、室内外温度的变化等,容易造成血压波动,这一点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寒冷易使血管收缩、痉挛,血压也会随着迅速上升,是诱发卒中、心梗病的直接原因。

4、喝水减少

寒冷天气,毛孔收缩,我们不易感觉口渴,喝水就少了,同样血液粘度提高,损坏血管内皮,容易形成斑块和血栓,影响心脑供血。

5、血脂增高

秋冬季,人们容易盲目进补大量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为血脂增高创造条件。血脂增高,血栓形成的风险也会随着提高。

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血胆固醇水平,以及血甘油三酯水平等,会增加患者心脏病或卒中发作的风险。

6、维生素D 下降

研究表明,秋冬季体内维生素 D 水平会有所下降。

不少临床研究证明,维生素 D 会影响心肌的收缩功能,维生素 D 缺乏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7、体力活动减少

天冷,许多人窝在家里不愿出门活动。再加上气温低,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这些都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8、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秋冬季,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上升。感染后,肺组织的氧交换能力降低,心脏负担增加,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心力衰竭也更容易出现。

血管疾病老人的护理

心血管疾病常常会因为某些因素诱发而加重,因此要加强对老年人病情的观察。密切关注老年人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制定对应照护方案。同时,及时了解老年患者的不适,如胸闷、气短,发现不正常立即采取措施。

1、饮食照护

在饮食食物上,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做到“四低” ,即低盐、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让老年人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饮食习惯上,避免老年患者暴饮暴食,以少食多餐为主。

老年人经常觉得口里没味,爱吃重油重盐的食物。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并不一定符合老人的身体需要,所以饮食上要做到多样化。比如苹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可以避免身体过于肥胖,减少心脏负担,大蒜能够降低血脂抗氧化,黑木耳可以止血和活血,对防止冠心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非常有益,山竹可以清除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

除此之外,老年人牙齿稀疏,容易脱落,咀嚼不便,消化功能减弱,应尽量给予一些柔软、易咀嚼、易消化的纤维含量较多的食物。

2、排泄照护

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而言,便秘是常见的并发症,若老人未予以重视并治疗,则将使老人出现头痛、厌食等症状,将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较为严重危害。

应控制饮食结构,防止患者便秘,特别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叮嘱其排便时不宜用力,以免造成病情恶化。对已发生便秘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缓泻剂,促使其粪便软化,容易排出。

当采取这一措施后,患者的便秘没有明显好转,就要用肥皂水灌肠或肛门内使用开塞露进行强制性的排便。

3、用药照护

老年人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因此需对老年病进行有效控制,食疗效果不明显的话可改用药物治疗,并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致死致残率。

老年患者脏器功能的下降,会对药物的吸收、排泄等情况有所影响,药物敏感性反而增强,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医嘱为老人用药,例如护理人员需要确保硝酸甘油的注射速度,以避免因速度过快对老人的心脏造成不良影响。

另心血管药物对于不同年龄的老年患者在剂量上有所不同,因此,要严格掌握剂量,促使老年人患者的身体走向健康。

由于年龄的限制,老人的肾脏等脏器的机能减弱,并且血压、心率将会升高或者降低,因此在服药的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对老人生命体征的观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则必须及时上报医生,由医生对用药方案进行及时调整,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必须明确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此才能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对老人形成较高的安全保护。

4、睡眠照护

老人睡觉不能着凉,寒冷常常引起老人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心脏负荷。有的老人晚上会蒙头睡觉,这样容易造成缺氧窒息,诱发心血管疾病。

护理员要24小时不间断提供照护服务,晚上要有专人按时去房间查看情况,若老人无法正常入睡,则护理人员需要对老人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并采取有效的方法。

此外,护理人员需要为老人创造安静的疗养环境与睡眠环境,夜晚活动时必须确保无声。

5、清洁照护

老人怕冷,洗澡时常常水温较高,大量水蒸汽弥漫,心脏不高的老人会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老人洗澡时间应该要控制在20分钟之内

护理员要陪护在老人身边,防止老人发生意外。

6、心理照护

由于年龄较大,当老人患有心血管疾病时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心理情绪,例如忧郁、紧张、低落等,不良情绪会增加疾病的发生率与发展甚至有部分老人将会放弃治疗,最终使得病情不断恶化。

对此当老人进入养老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老人的沟通,了解老人心中所想与实际需求,及时进行疏导,并使用温和的语气耐心解答老人的提问,以此来消除其不良心理,使老人重新树立康复信息,进而能够有效的配合护理,早日获得康复。

7、运动指导

老年群体开展有氧运动锻炼,以提高人体中的含氧量,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老年人还需进行适当体育锻炼,以改善血液循环情况,增强患者的心肌供氧情况,降低患者的血管痉挛发生率,对老年患者的血压、血脂等进行有效控制,减轻老年患者体重,从而有效预防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晨练不宜过早,应适度锻炼。很多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开始注重运动,一年四季不落下。 但是,在秋冬季建议这类人群减少在早上锻炼,或者在上午10点半以后再锻炼,且以室内运动为主。 

老年人因为年龄偏大,不适合做剧烈运动,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有氧运动。护理员每天组织老人做保健操、手指操,锻炼身体各个部位,保持身体机能。

8、严禁烟酒

吸烟会对老年群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诱发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癌等疾病,造成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烟中含有的尼古丁会对人体中的血小板与内皮细胞产生直接影响;酒精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属于一种双向关系,饮酒少量会对动脉硬化产生抑制作用,但是饮酒过量的话,则损害心血管系统,导致患者血压升高。

老年群体受到年龄与机体功能下降的影响,自身免疫力大幅度下降,由于烟酒会对患者血管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血管收缩与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因此老年群体要严禁烟酒,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减少死亡率。

9、其他

1)注意保暖,尤其护好颈部、手脚、肚脐及关节处等,室内外温差不可过大,最好室内能保持18-25℃,室内常通风。

2)适量饮水,主动喝水心脑血管病患者,每天适量饮水是很有必要的,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到那时身体已经很缺水了。平时注意主动饮水,如果没有限制液体摄入量的慢性疾病(心衰、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每天至少保证1500毫升的饮水量。
3)调整好心态,不过度劳累原本有基础慢性疾病的患者,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针对性地进行预防,防胜于治。尤其是有高血压的患者要定期测量血压,按时吃降压药以及保护心脑血管的药物。对于既往有心脏病的市民,一定要合理饮食避烟酒,烟酒会促发心肌梗塞,造成心脏衰竭等相关疾病,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少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愉悦、情绪放松缓和。 

总之,在照护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时,护理人员必须用一种和蔼的态度,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进行照护,把关注老年人健康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人类健康长寿,安度晚年的美好愿望。 

参考来源:

1.腾讯;

2.百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