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文化史》(总论二)——明代的文化特征及其历史地位③

 思明居士 2021-11-27

明代文化的第二个特征应该是它的层面特征。

我们一向都十分强调文化的阶级性,认为这是文化的一个基本属性。从这个基点出发,我们可以找到属于各个阶级阶层的特有的文化内容。在传统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文化,或者说地主阶级的文化成了时代的主文化;人民大众的文化,或者说民间文化虽然以其极强的生命力而能够在统治阶级的摧折下顽强地存在,但是却不得不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往往得不到表现与发展的机会。明代的前期基本上也还是保持了这种文化特征。然而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化,这种统治阶级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明中叶以后,下层文化有了明显的发展,从而使文化的层面开始显得鲜明了起来。

文章图片1

如同传统政治的发展一样,传统文化发展到明朝以后更加表现出它的没落和毫无生命力。与之相反的是民间大众的文化却得到了勃兴与繁荣。难怪我们今天谈到明代文化的时候,几乎立刻想到的便是那些情节生动的戏曲和脍炙人口的长篇及短篇小说。这些戏曲和小说后来虽然大多由文人士大夫们进行了加工改造,但它们的创作之初则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或者出自民间戏曲,或者出自民间说唱艺人之口。

明代的文化基础虽然没有摆脱传统社会的文化模式,然而与前毕竟有了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在商品生产的冲击下,传统的等级制度部分地被金钱所打破;另一方面无法进入仕途的受教育人数增多。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分野的格局,文化层面的特征鲜明起来,文化的层间互动也随之而加剧。

在传统文化中,最上层的文化应该是宫廷文化,宫廷文化是统治阶级文化的集中体现。明代的宫廷文化与前有所不同,而它本身前后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初的宫廷文化突出反映了极端君主专制的政治背景,明中叶以后的宫廷文化则鲜明地反映出这种专制政治的逐步瓦解与政治的腐败。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了上层官僚文化。从太祖到成祖时宫廷文化的枯寂与主宰文坛的台阁体表现出政治上的协调。而武宗时从廊下家到豹房中所体现的则是走向腐败的政治局面与民间文化的一种畸形的结合。事实上,自从成化间内阁大学士开始向皇帝进献房中术小册子开始,那种歌功颂德追求宏丽的台阁体诗文的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文章图片2

于是上层官僚文化变化了,这成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统认识。从台阁体到茶陵派,体现的是政治文化的逐渐衰落。但是随后取而代之的“前后七子”似乎并不应该笼统地被划入到官僚文化的范围之中,虽然他们也有排斥布衣人士的做法,而他们自己其实也并不代表政治的主流。所以说这时候政治集团与文化集团已经不再是浑然一体了。明中叶以后士大夫文化出现的种种变化,也可以看作是统治阶级中不同阶层文化的先后崛起。不过在这中间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颇为有趣的现象,在明代士大夫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政治上的低层者不断成为文化的主导者,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发展趋势,也成为明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征。不仅士大夫文化如此,整个明代文化也都如此。如果说明朝前期文化的趋势是自上而下地发展的话,那么明朝中叶以后则形成了一种逆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